APP下载

年轻人,该创业吗

2015-10-28撰文陈曦

中国新时代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始人创业者年轻人

撰文>>>陈曦

年轻人,该创业吗

撰文>>>陈曦

数据告诉大家一个沉重的事实:创业成功率极低。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政策与实例都在告诉年轻人,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冰与火之间,年轻人应该创业吗?

曾几何时,大家还在担心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绞尽脑汁,一掷千金。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业似乎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就决定退出求职战场,进入创业战场。

多年前,大学如同一座独木桥,挤上了这座桥,就有大把前程在手。可现在,即使上了这座桥,前程也不是唾手可得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显然,社会现在没有足够的、适合的岗位提供给这些毕业生。而且,就业无疑要面对学历、专业、经验等硬指标门槛,而创业,需要的却更多是软实力。因此,创业,就成了可能失业的大学生的另一个选择。

在国外,年轻的创业者甚至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乔布斯在21岁的时候创办了苹果公司,谷歌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创业时也只有24岁,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30岁之前就成为亿万富翁,掌管着上市公司。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翻倍:在受访的58996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6.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后选择创业,而这一比例去年为3.2%。

毕业生创业已然不足为奇。更有大学生早早就作出了自主创业的决定,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去年,教育部下达文件,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这一政策更让蠢蠢欲动的大学生们更加踊跃地加入到创业大军中。

中国的第五次创业潮正波涛汹涌地袭来。

第一个创业高潮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改革。一小部分农民开始创业,杭州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次创业浪潮发生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仿了农村的承包责任制。海尔、联想等企业就是在那时诞生的。1992年,第三次创业潮开始,公务员纷纷辞职下海,泰康保险、万通地产和新东方在此时诞生。新千年前的第四次创业潮,借助互联网兴起的东风,诞生了腾讯、搜狐、新浪等互联网企业。

在这五次创业大潮中,年轻的创业者占据了巨大的份额。

如果说毕业生创业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而更多、更年轻的创业者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爱好。在爱尔兰,还不满16岁的的乔丹·凯西在自己12岁的时候就开创了游戏公司,担任CEO。在美国,9岁男孩科里·尼弗斯,以自己的名义建立“Mr.Cory”饼干公司并担任CEO。

在北京中关村,1994年出生的徐德尘已经创业4年了。2011年,正在读高三的徐德尘,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他拿着父母资助的几万元启动资金,奔波于北京各学校间,做起了校园营销。2012年6月,徐德尘正式创办在聊网,他的团队的平均年龄19岁。4个月后,徐德尘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天使投资,100万元。他认为:“在有充分的准备前提下,创业越早越好。激情对创业来说不是全部,但绝对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些年纪轻轻的创业者,怀揣着成功梦与满腔热血投身创业大业,他们中有多少能够梦想成真?PPTV的创始人姚欣说,创业可以说是成功率最低的行业。全世界每天都在诞生创业企业,每年诞生千万家创业企业,而3年后,这些企业中可能只有10%还活着。在俞敏洪创办的天使投资基金洪泰基金的发布会上,另一位合伙人盛希泰希望成功率能达到30%。华谊兄弟的董事长王中军在会上称,自己参加过多次天使投资,还未收到过回报。

虽然,数不清的数据和调查都在告诉大家一个沉重的事实:创业失败率非常高。但这并不能浇灭创业者的热情。每一个创业者都认为,自己会成为极少数成功者中的一员。《思考·快与慢》书中写道,美国的小型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占35%。另一方面,美国的企业家评估自己企业的成功率时,8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胜算可以达到70%以上,甚至有1/3的人相信自己绝对不可能失败。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后,各级政府都积极地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创业不再遥不可及。在媒体上,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创业成功故事:毕业生开网店每年赚百万元;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动村里共同致富;毕业生从路边摊开到连锁店等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发热烈,政策与实例都在告诉年轻人,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

纵然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代,但创业成功者永远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面对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们,应该鼓励他们创业吗?

正方

柳传志(联想创始人):今天,我倒确实是鼓励或者是有胆子就可以,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很多年轻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他就能创业,他们可能年轻到中国字都写不好,但玩电脑就能玩得很熟了,可能会做出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事,这符合了时代潮流,即使真的没做好,他们也付出不了太大的代价。

王童(北软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趁早创业还有其他优势,比如,早行动就可以获得先发优势,收获更多的经验与人脉。此外,年轻人精力体力占优,物质精神上负担也小,创业可以“轻装上阵”。

于敦德(途牛网CEO):年轻人创业不容易,失败率很高。但创业还是要趁早,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有坚定的信心,有承受痛苦和磨难的心理准备,能承受得了大的压力和痛苦。

刘培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全社会都鼓励创业吧!即使鼓励,也未必能够把潜在的创业家都激活。但是,倘若不鼓励,那么,实际的创业者数量一定低于潜在的创业家数量。那样的话,我们得到的是斯密意义上的分工深化带来的有限的生产率提升,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知识边界拓展推动的分工广化所带来的更大的福利改进。

龙永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一个国家要保持一个创业的冲动,还要保持一个创业的势头。特别是现在大家非常注意社会公正公平,怎么样使社会公平公正?除了采取很多重要的政策以外,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年轻人丢掉那些拼爹、拼关系、走歪门邪道,这样一些过去这些年来大家的惯性做法。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常态里面,我们年轻人现在要拼自己的努力,拼自己的创业精神,彻底打掉那种官二代、富二代固化的那些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埃德蒙·费尔普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应该鼓励年轻人多创新,很多家长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去考公务员,过安稳的生活,这种观念应该扭转,年轻人应该多创业,社会才会获得更多活力。

反方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现在鼓励年轻人是一个误解,美国那样的国家,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年轻人创业不用鼓励,有想法的自己出来了,鼓励的最后都失败了。现在鼓励大学生、年轻人创业是一种误导,让大家不安心于工作。

李建保(海南大学校长):这两三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倡导大学生自己创业就业,但效果甚微。创业者不少,有创新的创业者却很少,多数是有创业而无创新。大学毕业生创业质量低、持续时间短的问题普遍存在。

李建军(创客总部创始人和创客共赢基金合伙人):我不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我能感受到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有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休学创业,我希望大家能冷静下来。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开始需要激情,越往后,大学生的短板就越来越明显,积累和资源是最大的壁垒。毕业前,可以参与到创业团队中工作,为自己创业做积累做加法,而不要盲目“陷入”创业大潮,拿父母的钱轻易创业。

王潮歌(“印象系列”总导演、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我特想奉劝年轻人,别老想着创业,绝大多数人,99.9%的人是要在别人创业的基础上做辅助工作的,说起来难听,你创业了,不让别人创,说的是实话,爱听不听。

徐小平(“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就业是养活自己,创业是养活别人。自己都养不活自己的人,岂能养活别人呢?我遇此都会指导他们先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养活自己、然后再从这个活路中找到更高活路——即创业。

钛媒体:笔者并不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比尔·盖茨在上海某高校做演讲时,也奉劝粉丝们不要效仿自己。事实上,休学创业之于普通大学生来讲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毕竟,我们真没有扎克伯格们的天赋,而李彦宏、马化腾们不也是老老实实地上完大学了吗?

猜你喜欢

创始人创业者年轻人
127.48万元起售,全新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上市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年轻人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为创始人王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