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10-27何志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7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何志刚

(湖北省随州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北 广水 432721)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何志刚

(湖北省随州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北 广水 432721)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氯吡格雷。治疗12周之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采用氯吡格雷效果和安全性都比较好,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临床疾病,它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出现裂缝或者破裂[1],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这样就会出现不完全性的阻塞。氯吡格雷是最近几年才研制出来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不良反应小,而且起效的时间也比较短等[2]。本文对利用氯吡格雷资料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近两年时间住院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国际心脏病学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审核患者的入院病患、实验室检查资料和查体等,80例患者都符合该标准。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在55~73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在45~69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在经过统计学的处理之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80例病患在常规治疗过程中都采用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实验组病患需要额外增加服用氯吡格雷,具体用量为开始每天一次顿服300 mg,以后每天一次服用75 mg,整个治疗疗程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情况进行记录,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程度;治疗之前和治疗过程中,每天需要对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特别是患者处于心绞痛发作时更应及时进行心电图的扫描,仔细记录扫描结果,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同时在治疗的前后需要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并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情况,看有没有瘀斑、瘀点、皮疹、出血倾向等药物不良反应。

1.4疗效判断标准[3]:在治疗之后心绞痛发作消失,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心电图ST-T缺血程度相比用药之前恢复正常或者有明显好转则表示为显效;心绞痛明显减轻,发作的次数也减少,心电图ST-T缺血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则表示为有效;心绞痛的程度以及发作次数没有好转或者出现恶化,心电图ST-T缺血程度没有得到改善则表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5.0%和67.5%,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84,P<0.05)。

表1 两组的疗效对比(%)

2.2不良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疾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病情加重引起的[4]。粥样硬化加重后,斑块会出现裂缝或者破裂,血小板出现局部黏附、释放和聚集,凝血功能变得活跃就容易形成血栓,而且还会出现血管痉挛,使得血管腔变窄或者是堵塞血管腔,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弱,心肌出现缺氧和缺血的情况,心肌细胞在进行能量代谢时就会受阻,增加酸性代谢产物的残留。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是冠脉内的主要血栓,白色血栓对纤溶药物的反应比较差,由于汗血小板的白色血栓会利用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启动凝血系统,这样原本并没有完全阻塞的血栓就可能会被完全阻塞,从而造成血管被阻,然后就可能会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出现猝死。所以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时应该要坚持稳定病变的原则,避免病变发展,减少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死亡的概率,在实际的治疗时,主要的方法就是积极的形成抗血栓,抗缺血治疗,并不主张进行溶栓治疗。常规治疗的目的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对心肌收缩力进行控制,心率降低,这样心脏的耗氧量就会降低;解除或者扩展冠脉痉挛,让冠脉血流量得到有效改善,让缺血心肌的供血得到增加,从而来达到缓解心绞痛以及心肌缺血的效果。而传统治疗方式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继发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就表现得非常突出[5]。

氯吡格雷是噻吩砒啶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是新型的二磷酸酰苷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本身并不具备抗血小板活动,它要想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只有利用和肝脏酶系统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作用,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在和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时可以选择性的来完成,通过选择性的结合,二磷酸酰苷介导的糖蛋白IIb/IIIa受体就不会被活化,在激发的纤维蛋白和糖蛋白IIb/IIIa受体结合之后能产生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的形成就会受阻。血小板激发之后的级联放大反应也会被氯吡格雷阻断,抑制非二磷酸酰苷激活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用药之后的3~7 d,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能够达到最佳的稳定状态,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能够连续12周以上,在停止用药5 d之后,血小板的出血时间和凝聚时间会慢慢的回到基线。

通过本文的对比观察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心绞痛的效果以及降低心脏事件发生概率都比对照组效果好一些,而且也不会出现皮肤过敏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以及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等方面,氯吡格雷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氯吡格雷可以让治疗效果提升,而且不良反应很少,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范妮娜,张昕,李爱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32-33.

[2]黄菲.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153-154.

[3]闭奇.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20-1121.

[4]华永平,阳敏,丰春莲.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4):105+107.

[5]段浩,张宏考.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22):46-47.

R541.4

B

1671-8194(2015)27-0157-02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