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

2015-10-27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7期
关键词:胎龄胃肠道早产儿

杜 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476100)

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

杜 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商丘476100)

目的 探讨不同肠外营养策略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肠外营养,观察组予以早期肠外营养,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肠外营养效果。结果 实施不同肠外营养支持后,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到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体质量增加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早产儿;肠外营养;临床观察

在临床中通常将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其体质量大多<2500 g,且头围<33 cm[1]。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所以出生后大多体质比较虚弱,喂养也比较困难,病死率比较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抢救和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就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肠外营养策略对早产儿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早产儿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48例早产儿中,男27例,女21例;胎龄31~34周,平均(33.1±0.4)周;体质量1625~1990 g,平均(1857.6 ±66.2)g。观察组48例早产儿中,男29例,女19例;胎龄31~34周,平均(32.9±0.5)周;体质量1629~1987 g,平均(1854.8±67.1)g。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早产儿出生24 h内予以早期肠外营养。具体方法如下:应用静脉营养方式,给予早产儿氨基酸2.2 g/(kg·d),然后逐日增加0.5~1.0 g/(kg·d),3 d内达到3.0~3.5 g/(kg·d);予以脂肪乳2.2 g/(kg·d),同样逐日增加0.5~1.0 g/(kg·d),3 d内达到3.0 g/(kg·d);给予葡萄糖10 g/(kg·d),逐日增加2.0 g/(kg·d),3 d后达到15~16 g/(kg·d)。对照组:早产儿出生24 h后予以传统肠外营养。应用静脉营养方式,给予早产儿氨基酸0.5~1.0 g/(kg·d),然后逐日增加0.5~1.0 g/(kg·d),5 d内达到3.0~3.5 g/(kg·d);予以脂肪乳0.5~1.0 g/(kg·d),逐日增加0.5~1.0 g/(kg·d),5 d内达到3.0 g/(kg·d);给予葡萄糖8 g/(kg·d),逐日增加2.0 g/(kg·d),5 d后达到15~16 g/(kg·d)。两组早产儿实施肠外营养时,均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等,当达到全胃肠喂养热量需求时,则逐渐停止静脉营养。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早产儿治疗后的住院时间、体质量、体质量增加情况、到胃肠道喂养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情况比较

2 结 果

经不同肠外营养后,观察组早产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到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体质量增加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早产儿由于其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且免疫力较低,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2]。如果早期临床护理不当,早产儿极有可能因感染多种疾病而死亡。此外,由于早产儿的各个器官发育不完善,对常规喂养难以耐受。因此,必须要选择恰当的喂养方式,从而有效抢救早产儿的生命并且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早产儿的传统肠外营养支持中,大多在出生24 h后予以实施,认为早产儿不能立即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所以其氨基酸和脂肪酸需逐日增加5 d后才能到达足量标准。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生儿肠外营养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技术。对早产儿实施早期营养支持,可以保障其早期热量需要。据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生后给予较大剂量的肠外营养,在1周内就可以获得正氮平衡[3]。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早产儿在出生24 h内通过静脉营养的方式予以肠外营养,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到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体质量增加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早产儿实施早期肠外营养,可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到胃肠道喂养时间,加快其体质量恢复时间,促进其良好生长和发育。此研究结果与Deshpande[4]等研究结果一致,即早产儿早期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且安全性也比较高。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李龙生,刘天福,曹远锦.早产儿不同营养策略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0(22):3029-3030.

[2]王静,刘俐,林小洁,等.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6(2):131-133..

[3]徐燕珊.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327-328.

[4]Deshpande G,Simmer K.Lipids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neonates[J].Curr Opin Clin Nutr Care,2011,14(2):145.

R722

B

1671-8194(2015)27-0104-02

猜你喜欢

胎龄胃肠道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征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