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研究

2015-10-27侯春彤王倩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7期
关键词:辽阳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侯春彤王 倩荣根满

(1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辽宁省辽阳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研究

侯春彤1王 倩2荣根满3

(1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辽宁省辽阳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研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检测血清TG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清TG含量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监测血清TG水平,并对其进行调控对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TG;脑梗死;危险因素

高三酰甘油(TG)血症是导致早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1-4]。临床研究表明,血清 TG 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空腹高TG水平是独立于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包括HDL-C)的冠心病的强危险因素。TG水平升高是男女两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5-9]。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及其类似的危险因素,且脑血管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都非常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TG的改变,为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200例,观察组100例,年龄45~85岁,平均(66±5.9)岁。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全部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00例为检诊后排除了器质性脑部病变的亦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确切依据的同期本院住院患者。年龄46~80岁,平均(61±4.9)岁。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空腹12 h以上。清晨取肘静脉血2 mL,用全自动生化检测,结果以mmol/L表示。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血清TG含量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TG比较(mmol/L)

3 讨 论

近年来,各类研究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间的关系报道较多,而对TG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发病间关系的报道较少。过去认为,血清TG水平升高,有引起胰腺炎的危险,但它们并不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乳糜微粒和小分子的极低脂蛋白颗粒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据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极低密度脂蛋白样颗粒。近年来对脂蛋白血管动态代谢调节的研究,清楚地解释了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HDL)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脂(CE)和TG在脂蛋白脂醇、肝脏三酰甘油脂酶和胆固醇脂转运蛋白参与调节下,处于代谢平衡状态,当三酰甘油脂蛋白浓度升高时,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LDL和 HDL)颗粒中的胆固醇脂转移到三酰甘油脂蛋白中,并与三酰甘油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进行交换。结果,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脂增高,通过进一步代谢可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清除。如果血浆中三酰甘油(TG)含量过高,刺激胆固醇脂转运蛋白介导的脂质交换作用加强代谢失平衡,出现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酶含量升高和不能经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清除滞留于血浆中,成为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0-14]。动脉粥样硬化为一全身性疾病,损伤的部位首先发生在主动脉,其次是冠状动脉,最后是脑动脉和周围血管。冠状动脉硬化早于脑动脉硬化,故冠心病年龄较脑血管病早。有些患者在脑梗死发作前就可能死于冠心病[15-17],所以,空腹高TG水平作为冠心病的强危险因子,也可以作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个指标[18-23]。

临床研究证明,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基础上的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积极防治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监测血清TG水平,将其调控在正常水平(2001年5月公布的美国NCEP的ATPⅢ中界定正常人血清TG水平应<150 ng/dL)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着重要意义[24-26]。

[1]阳宁洋,马顺成,江一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3,42(3):168-169.

[2]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379-383.

[3]高艳丽,荣阳,荣根满,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血压变化与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06,3(12):30-32.

[4]王新德.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3-169.

[5]苏亚洲,杨廷贵,汤荣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临床分析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3,15(2):75-76.

[6]龙三太,江一山,文昌杰.急性脑卒中的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3,42(1):31-33.

[7]芮德源.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591-599.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53-658.

[9]华杰山,江秀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研究[J].现代康复,2013,17(1):51-53.

[10]梅秀,英荣,汤杨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G含量的变化与进展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13(3):161-163.

[11]邵桂满,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6-68.

[12]陈国伟.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3-139.

[13]贝政平.内科诊断标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515-522.

[14]孙彩红,等.急性脑血管病时心肌酶谱的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13(4):251-253.

[15]苏醒,文杰.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神经科学,2013,21(3):32-35.

[16]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3-369.

[17]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1-777.

[18]孙会成,荣阳,荣根满,等.脑卒中患者慢性康复治疗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68-69.

[19]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669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505-509.

[20]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29(6):387-389.

[21]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73-379.

[22]佟湛,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72-73.

[23]陈濒珠.实用内科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95-997.

[24]Cleeman JI.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expert panelon determination,evolution na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TPIII)[J].JAMA,2011,285(19):2486-2497.

[25]Klun B Spinal fluid and serum activity injuries[J].J Neurosurg,2013,80(1):41-43.

[26]Bakay RAE.Enlymatic change in serum and cerebrospinal.Fluid in neurdogical injury[J].J Neucosurg,2013,89(1):58-59.

R743.3

B

1671-8194(2015)27-0103-02

猜你喜欢

辽阳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辽阳雷锋纪念馆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QCC活动在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
辽阳有个西藏班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