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5-10-27丁淑侠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7期
关键词:阿托炎性斑块

丁淑侠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丁淑侠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种类型:颈动脉斑块易损以及斑块稳定,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IL-17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均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阿托伐他汀;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IL-17

随着当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的升高,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即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挽救了生命,也往往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动脉粥样硬化(AS)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当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发生突然破损或脱落,即可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1]。因此,有效地保护血管内膜、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们观察比较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种类型:颈动脉斑块易损以及斑块稳定,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6±4.9)岁。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1±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的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内科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抗凝、改善微循环、降压、保护神经细胞、降糖等。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睡前服用;治疗组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晚睡前服用。所有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上述检测均采用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包对所有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均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发生破裂,导致出血或斑块脱落,从而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使得局部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发生脑梗死。研究表明,炎性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对于机体的炎性反应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在斑块的形成、破裂过程中均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细胞外基质(ECM)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它的过度降解可以导致斑块发生破裂,致使脑梗死的发生。在缺血性脑损伤中,MMP-9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降低血清MMP-9水平可以有效的缓解脑卒中后神经元的损伤[2-3]。IL-17是一种强大的前炎性因子和炎性反应的微调因子,可以刺激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释放IL-6等细胞因子,放大炎性反应,使得脑梗死后神经元的损伤加重。他汀类药物可以组织HMG-CoA转化为甲羟戊酸,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本次我们观察比较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均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MMP-9以及IL-17水平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充分表明,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1]肖家平.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及MMP-3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0):1197-1199.

[2]骆黎,徐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24-526.

[3]李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5):6-8.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以及MMP-9水平比较()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以及MMP-9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hs-CRP(mg/L) MMP-9(ng/mL) IL-17(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9.68±2.12 5.28±1.17 134.69±27.55 75.38±11.52 141.23±20.52 84.27±12.55治疗组 44 9.71±2.34 3.13±0.97 132.94±24.59 42.74±6.26 142.08±23.84 46.87±9.84

R743.3

B

1671-8194(2015)27-0076-01

猜你喜欢

阿托炎性斑块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