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防治

2015-10-26杨海帆朱晓霞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有害生物林业

杨海帆+朱晓霞

摘 要 林业有害生物可以分为虫螨类、小动物类、有害植物类和病害类,各类灾害均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点,通过分类分析,采取检验检疫、生态控制和树种选育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林业生物灾害,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分类防治;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挽回的损失[1]。产生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多种多样,怎样有效防治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2]。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种类鉴别,探讨分类防治,将林业有害生物分而治之,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主导方向[3]。

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

1.1 虫螨类

在林业有害生物中,虫螨类一般个体较小,成灾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忽视,但其达到指数生长期后,繁殖力大大增强,迅速扩展蔓延,某些虫螨类还是病害类的传媒播媒介,因此,防治时机十分重要。虫螨类主要在成虫期以刺吸为害,部分种类幼虫期以树叶为食。虫螨类主要是昆虫纲和蜘蛛纲中的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和蜱螨目昆虫,如蚧虫、蚜虫、木虱、粉虱、蝽蟓、小蠹、松毛虫、毒蛾、竹蝗、天牛、蜂和红蜘蛛等。有的能形成虫瘿的蚜虫、螨类等造成植物组织内部受害,有的导致林业植物的嫩梢、枝、叶和果受损。虫螨类成虫或幼虫以啃食或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枝、叶枯萎,最终造成整株死亡。一些蛀干害虫在虫螨类的大肆危害之后,更加有利于对林业树木主干直接产生伤害。

1.2 小动物类

该类有害生物主要是指兔、猪和鼠类等。小型动物对林业的危害主要有啃食梢头、啃食地上部分苗木和啃食树皮等。树木被小型动物啃食后,主梢丧失,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成片林地荒废,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本,也挫伤了护林人员的积极性。此类灾害一般在春季树木发芽期间较为严重,夏季一般不再发生,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生长时期。而啃食树皮的危害更加严重,例如,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降低成材率,引起树木大片死亡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受害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泡桐和板栗等,且呈现一定的环境规律,一般南麓较北麓严重,小坡度重于大坡度,卫生状况差的林地较重。

1.3 有害植物类

随着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逐年加剧,有害植物成灾不断扩散蔓延,特别是林业有害植物入侵愈演愈烈,已经不同程度上危害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外来植物在新的生态系统形成入侵种后,必然造成该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影响。随着入侵植物的蔓延,其干扰频度和强度越来越强,整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遭到破坏。研究表明,原产于南美洲的薇甘菊在入侵我国南方后,迅速蔓延,造成严重危害。如深圳市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香蕉树、荔枝、龙眼和野山橘等植物遭到薇甘菊的严重破坏,通过缠绕或覆盖作用,导致树林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短期内便会死亡。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观赏和饲料植物引入我国后,逐渐成为野生种,在我国南方水面广为分布,造成土著水草灭绝,使原有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4 病害类

林业病害主要是指病毒、类菌原体、细菌和真菌等引发的森林灾害。据史料记载,毁灭性林业病害大多是真菌引起的,近年来的调查也发现,林业病害中80%以上种类属于真菌导致。其次是细菌,但是只有少数危害较大。阔叶树种常会受到病毒入侵,导致花叶病和枯斑,裸子植物较少受害。近年来,研究表明,类菌原体也是导致林业病害的罪魁祸首。植物的韧皮部细胞会被其感染,造成植物的病害。病原体入侵植物后,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扩散,不断繁殖,一般导致局部病害的居多,特别是真菌会全株扩散,形成大范围病害。病原体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依靠风媒、虫媒等。

2 防治对策

2.1 检验检疫

针对虫螨类特点,多年来实行的是农药防治。但农药的滥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长期使用会造成虫螨类的耐药性,当加大使用量时,还会造成环境压力增大,农药大量残留在环境中。虫螨类通常自然状况下活泼性一般,自身扩散传播能力较差,但却可以伴随植物或其果实的转移而传播。通过检验检疫,可以使虫螨类被封闭在一定区域,集中消灭。特别是国际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需要更加严格,发现虫螨类一定要严格鉴定检查,如是有害种,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严重时必须按规定销毁,严防扩散。

2.2 生态控制

小动物和有害植物宜采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防治。通过人工生境控制,改变局部环境,破坏小动物和有害植物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削弱两者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增强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真正的生态可持续林业。因此,林业小动物和有害植物的防治必须从种植规划入手,并在造林实施阶段采取措施,对小动物和有害植物进行生态控制。设计林场时,以混交林为主,避免纯林,尽量间植抗采食,抵抗入侵能力强的种,以便尽快形成优势。抚育过程要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 树种选育

采取适当造林方式,选择抗病害树种进行林地营造,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持森林的生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害危害的有效措施。同样,混交林比纯林抗病性明显加强,一种病害在不同树种间的传播能力明显被削弱,再通过一定的抚育措施,及时清理病害林木,修枝剪叶,消除病害传染源,切断病害蔓延途径。近年来,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抗病生态树种研究选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通过筛选优良树种抗病基因,转移到其他树种,即可实现抗病能力,是未来生态选育的方向之一。

3 结语

总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定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分类,明确了各类有害生物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使防治更加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物如农药的滥用,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因此,分类防治是一种时空立体的生态防治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秀龙,陈李红,傅水标.绍兴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植物检疫,2006(6).

[2]宋之能.宣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2).

[3]漆波,杨德敏,任本权.重庆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有害生物林业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林业种植及养护管理模式探究
加强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营林措施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