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及栽培技术分析

2015-10-26彭波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限制因素栽培技术水稻

彭波

摘 要 调查数据显示,单季水稻能否取得高产,与其植株根部养分、栽培技术控制措施有着直接性关联,如若秧苗自身质素不高、施肥数量和水资源漫灌范围过大,都会直接导致内部资源极度浪费危机。需强调的是,水稻品种自身的耐肥性和粒度充实结果,是决定水稻后期养分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产物高效率制备的主导性因素。面对此类状况,笔者决定构筑起水稻养分高效沿用的栽培技术体系架构;其间精确控制肥量,精确选取高效量和氮品种控制技术手段,希望以此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养分利用;限制因素;栽培技术;交替灌溉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水稻总体种植面积已经达3 000 hm2左右,已经接近世界总体种植面积20%,在我国粮食总体种植面积中占据40%左右。以上一切技术成就都是经过合理数量的肥水投入数量作为支撑的。现阶段,我国水稻种植单位年限氮肥施用数量为180 kg/hm2,超出世界平均控制量的75%。由此看来,针对单季水稻生产活动中产量限制因素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协同调试,使对应栽培技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贯彻集成、优化改造指标,绝对是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必要适应性手段[1]。

1 水稻高产和内部支撑性养分科学利用期间的各类限制因素整理研究

水稻作为我国核心农作物之一,直接决定人民生活、经济和谐安定秩序。因此,长久以来水稻单位种植面积所获产量一直备受关注。但现实中,我国在开拓此类产业机制期间,却始终不可避免地遭遇一系列冲突性隐患,且大多数状况都与水稻养分利用限制性因素和栽培控制技术有着密切关联。涉及细化表现状况具体如下。

1.1 水稻秧苗质素过于低下

透过目前我国水稻农作物细致化生产管理流程观察,大部分农业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单位种植面积产量,随意加大播种密度。结合我国特定区域水稻种植农户调查访问信息加以综合验证审视,采取湿润秧苗手工移栽播种的农户数量,明显超出合适播种模式的80%,而培育机插秧的秧苗数量更达到合适播种量的85%左右[2]。事实证明,单位面积播种数量过多,必然会对秧苗个体质素水准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在移栽期间衍生严重植伤现象的频率急剧高涨,每穗颖花数量更是严重受限,最终影响水稻产量。

1.2 水稻移栽密度严重失衡

结合传统手工移栽工序观察调研,大部分民众反映劳动强度过大,加上农村既有劳动力资源过度紧缺,导致水稻移栽密度失衡迹象频频发生。相对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沿用插秧机等先进栽种技术,但是行距始终限定在30 cm左右,部分机械操作人员因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准限制,往往会为了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随意加大栽插丛距,最终水稻植株密度仍旧得不到根本性保障[3]。笔者联合特定农户调查信息加以对比验证发现,手动插秧移栽密度不足的农户数量几乎达到77%,机械插秧移栽密度过小的农户数量也顺势提升到73%。需要强调的是,水稻移栽密度过于稀松,衍生最终穗数不足结果频率极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全面加大肥料投入数量,使前期施肥比例与最终水稻穗数保持正比例关系。

1.3 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难以精准掌控

按照笔者对某农业地区特定农户数量调查访问结果判定,当地单位年限水稻产量总值接近8.13 t/hm2,水稻生产阶段的氮肥施用数量始终在180~540 kg/hm2,平均值大致稳定在280 kg/hm2,前中期施用比例平均值则为72.6%。实际上,此类区域氮肥施用数量过多和产量预设指标定为过高现象关联程度极深[4]。多数情况下,技术管理机构会选取具体产量数值作为预设掌控指标,同期制定合理的施肥用量方案,但后期大面积水稻生产数量却远远偏离此类指标,始终停留在丰产田产量的85%左右。前阶段施肥比例过高结果,其滋生原委基本源自于传统施肥模式和栽插密度过稀结果。

2 今后贯彻水稻高产和养分科学控制利用指标的创新栽培技术手段解析

2.1 苗床管理平台科学构筑

苗床试验平台最好是在向阳背风和水资源获取快速的区域布置,当然内部土壤通透性、有机质蕴藏数量、土壤团粒度结构质量更加是不可忽视的。生产人员在进行特定水稻种植前期阶段7~10 d,施尿素15 kg、过磷酸钙50 kg、氯化钾15 kg或苗床专用肥50 kg。至于水分管理应保持活水浅灌勤灌,促进根系活力,及时防治病虫害[5]。

2.2 合理密植

其基本上主张及时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栽插密度过大,容易造成群体过于繁茂,相互遮阴引起病虫害。基本苗太少,难以保证有效穗。通过试验和栽培实践,Ⅱ优725、冈优725、优明86适宜的基本苗为8万~12万,一般早栽和高肥力田块苯酚苗可稍少,晚插和低肥、冷浸田块基本苗宜稍高。

2.3 制订平衡高效经济施肥方案

主要是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肥料搭配上控氮增磷补钾,以腰骨肥为主,施用经高温腐熟的农家肥,合理施肥各种生物肥料、缓释性有机无机复合能。控制和减少化学合成肥,少许了氮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相关技术人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以农业防治不劳而获基础,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最终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繁殖的稻田生态体系架构。

3 结语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单季水稻高产和内部养分科学利用等成就,始终承受特定农业机构栽培手段不当因素制约,包括秧苗本身质素低下、中期栽插密度失衡、前期施肥比例过大等迹象。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关农业生产机构需要适当加快实地养分综合管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核心功效交接步伐。同时,结合最新技术手段完成壮秧系统化培育、增密控肥、前氮后移等预设指标,为水稻产量和养分协调前景顺利延展奠定足够和谐的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勇.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19(16):152-163.

[2]杨建昌.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3,14(1):79-81.

[3]王秋菊.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4]付景.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5]张自常.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D].扬州:扬州大学,2012.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限制因素栽培技术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途径及方法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