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雷电灾害预警技术分析

2015-10-26龚梅竹王玉娟刘晓燕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雷电灾害预警机制新农村

龚梅竹 王玉娟 刘晓燕

摘 要 新农村建设下,乡镇经济、村落经济发展迅速,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建立新农村雷电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预警防雷技术相当重要。基于此,在总结农村雷雷电灾害现状的基础上,对雷电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针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预警防范技术性措施,旨在降低农村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雷电灾害;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当前,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人民、财产和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影响仅次于地质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

1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及影响

雷电灾害指的是雷雨云中释放的电能击中地面物体或形成强大电磁辐射对物体和人身所造成的一种灾害现象。雷电灾害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电流、高温、冲击波及电磁辐射在一瞬间会对击中物体造成强烈的破坏作用,容易造成人员死亡、地面房屋建筑、通讯设备受损,地面油田和森林等发在燃烧,危害到地区的安全。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雷电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对雷电防护的专业性知识[2]。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群众,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普遍缺乏对户外以及室内雷电作用机制的认识及对雷电防御的行为意识,在出现雷电事故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应急救援知识,导致事故的影响更加扩大。二是当前国家制定的雷电防护技术以及标准方案在新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获得很好的成效。新农村在建设规划过程中也未同时建设相应的防雷击保护设备,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的房屋,并没有装设相应的雷电保护装置,这导致农村地区防雷能力极为低下,留下了难以根除的雷电安全隐患,使得雷电灾害事故频发[3]。

2 雷电灾害的预警技术应用分析

要实现对雷电灾害的高效、快速预防,首先必须建立起雷电灾害的预警机制,提高各级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做出有助于提高灾害防护效率和质量的决策。当前,各气象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继建立了《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应急预案》,在进行雷电灾害的预防工作中,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构建完善的雷电预警系统,及时判断雷电强度以及雷电范围,并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系统。

从农村地区防雷电灾害的实际需求出发。地区气象部门应该以雷电检测站为依托对象,构建起符合自身的信息接收以及处理平台,实现对地区雷电信息的实时跟踪和显示。同时,所建立的雷电信息站应该具有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相关功能,以便对地区雷电灾害做出预测,通过构建雷电预警平台,实现对雷雨天气的监测和预警[4]。根据实际监测信息,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预警防护预案,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媒体等传播途径,向广大农民群众实施传输雷电预警信息,为预防雷电争取时间,尽最大程度地降低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2.1 利用观测资料的防雷预报

防雷预警系统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利用观测到的气象资料。针对过去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所形成的雷暴进行记录,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某一个天气系统可能出现雷暴的概率,或根据预测系统所得到的预报结果,并结合人为预测经验进行判断。例如,国内使用的雷电临近预警系统,将当天针对某一区域的天气预报进行整合,预报人员登录到天气形势的应用模块,根据该时刻的天气形势以对话框中存储的天气历史数据信息,获得不同历史个例的相关统计结果,判断在未来24 h内某一范围内可能出现雷暴的潜势概率[5]。

目前,针对前雷电潜势预报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探空资料来构建方程组,计算对应的物理参数,并针对某些参数以及各参数的不同组合与不同雷电天气存在的相关性来进行分析比较。在方程的计算过程中,所选定的参数必须是和强对流天气密切相关的,其中参数的选择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层结稳定度类参数(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动力类参数等,利用观测参数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设定的计算算法,并进行参数的权重分配来构建想一个的潜势预报方程。

基于雷暴和气象要素间关系的可变性,同时,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刻的气象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引起雷暴特征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采用以历史天气参数及历史个例进行的雷电潜势预报所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这种预测范围也较小,所以,采用本地物理量作为预测参数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全面校正,能够有效改进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2.2 雷电灾害的基层应急响应

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居住分散的特征,当预警信息发送后,各级气象局应当将《重要天气报告》发送给地方政府,提升地方部分做好防雷工作。同时,针对可能发生雷击灾害的地区以及存在的雷击灾害程度进行预先、评价。此外,发送雷电预警信号,使该地区实现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为地区的防雷预警提供指南。

3 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地形结构复杂、防雷设施落后、防雷意识不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地区防雷减灾的顺利开展。同时,农村地区雷电预警机制的不健全、预报信息的落后性,导致灾害事故区域恶劣化。因此,在今后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防雷设备的配套建设;同时,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居民防雷意识,不断健全雷电灾害预警机制,这对于提高农村雷电预警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秦春明,尚可政,王式功,等.辽宁葫芦岛1-10d雷暴天气预报方法[J].干旱气象,2012,30(2):192-201.

[2]陈勇伟,郑涛,王汉,等.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雷电潜势预报[J].干旱气象,2013,31(3):595-601.

[3]郑栋,张义军,吕伟涛,等.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J].高原气象,2005,24(2):196-203.

[4]殷娴,肖稳安,尹丽云.江苏省雷电活动潜势预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5):758-764.

[5]庞古乾,伍志方,叶爱芬,等.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2,28(4):564-568.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雷电灾害预警机制新农村
金矿防雷设计研究
加油站防雷设计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雷电灾害防护工作之现状及应对措施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