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的护理体会

2015-10-25张晓艳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西运城044000

关键词:脑梗溶栓脑梗死

张晓艳(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运城 044000)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的护理体会

张晓艳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运城 044000)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联合优质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患者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建议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静脉溶栓;老年;急性脑梗;护理

临床上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而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停止或者是减少,导致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或者是缺氧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等病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缓解患者的病情、恢复脑部供血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但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及优质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女20例,男23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70.15±3.5)岁。观察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1.25±3.6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脑CT检查结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理分析后,证实符合实验研究目标。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或者其他重大脏器损害疾病等干扰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等常规检测,并给予阿司匹林、一定浓度甘露醇等药物治疗,促使患者脑循环得到改善,此外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给予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滴注,治疗30 min。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促使患者脑循环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3.1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再加上老年患者的体质比较差,绝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良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消除或者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将有关呼吸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为患者进行耐心讲解,多为患者讲一些骨折治疗成功的案例,充分鼓励和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

1.3.2 基础护理

入院时,医护人员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药物过敏情况等,及时做好记录反馈给主治医师,做好准备工作后,让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为其创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做好对病房的通风,确保病房空气新鲜,对病房内的空气湿度、温度进行有效调整,使病房内的空气湿度有效控制为50%~60%,温度22℃~24℃,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的治疗环境。

1.3.3 对症护理

在治疗时,需要常备吸痰器、呼吸机、输液泵等抢救设施,便于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危重患者的紧急情况。此外,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脑水肿或者颅内压过高等现象,并立刻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在溶栓治疗完成后,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起坐等肢体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1.3.4 饮食护理

结合患者的病理特征及体质,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尽可能地减少每餐的摄入量,依靠用餐次数维持机体营养平衡。另外,在用餐时,选择易消化、温热、不含刺激性的食物,但为促进疗效,建议尽量饮食流质性食物,同时维持正常作息。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并做好详细信息记录。其中Barthel指数得分越高,说明效果越显著,NIHSS评分越低,说明效果越显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2.2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观察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s,分)

组别 n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观察组 43 7.74±3.21 88.26±12.34对照组 43 12.56±2.14 71.28±11.04 t -2.331 3.357 P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疾病,其病又称缺血性卒中,以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为主要表现,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可能达到病状最高峰,脑神经功能出现严重损伤[1]。因此,及时、恰当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脑血流量得到重新调整,进而对脑血管储备功能有保障的作用。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患者的疗效,降低治疗期间的风险,加快患者康复,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建议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1] 崔雪梅.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120例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02(08):10-11.

本文编辑:孙春宇

R743.6

B

ISSN.2095-6681.2015.034.180.02

猜你喜欢

脑梗溶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患者应知晓的几个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画圈测脑梗存在片面性
本报与BTV科教《健康北京》联动 六次脑梗之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耳鸣和脑梗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