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的应用

2015-10-25尚淑艳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6200

关键词:溶栓下肢血栓

尚淑艳(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6200)

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的应用

尚淑艳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6200)

目的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为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和实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导管栓溶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尊重患者的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设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以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康复时间、治疗满意度作为评估临床护理效果的参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入院时间显著减少;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总结并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建立和推广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构建;路径实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常见于术后的急性创伤,其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隐患。当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溶栓和干预。在论文研究内容中,我们探索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并由主治医生主导、护理医生参与制定临床护理路径,从细节上把控患者的护理工作,通过对样本患者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导管栓溶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血管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都进行了相应的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科学诊断,明确患者的病情和病状。实验采用自愿分组原则,通过适当干预把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53±7)岁,其中左腿23例,右腿22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5±6)岁,左腿22例,右腿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2]

对于选取的90例患者都采取了常规性的医学护理,并利用医学设备来确定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选取的对照组患者依然保持常规的护理计划,其护理内容涉及到患者用药、护士人员定期巡检、了解患者的最新病况、保持对病房内的环境控制,尤其是湿度、温度等,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则是应用护理路径,在保障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医生和护理人员达成工作一致,对于每一个护理细节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护理表,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针对性、设置临床护理时间表来执行护理内容,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注重饮食搭配等。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心理变化应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疏导和调节患者紧张、恐惧和自卑等不良心理。饮食护理:要求责任护士对患者疾病有一定了解,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准备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新鲜果蔬,高热量高优质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搭配。合理科学的饮食配比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康复护理:指导患者保持患肢抬高、避免按压、防止血栓破裂发生危险,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活动,利于溶栓。

1.3 观察指标[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归纳,包括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等。自拟满意度调查表一份,包括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护理内容的满意程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是衡量护理效果的重要参数,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s,d)

表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s,d)

组别 n  住院时间  康复时间研究组 45 71.3±31 52.2±12对照组 45 92.2±25 69.4±42 t 19.20 14.13 P 0.00 0.00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内容满意度比较

临床护理加强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n(%)]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医疗条件提升的当前,加强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实验对研究组和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从患者角度出发,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层次和条理性,改进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护理效果。本文结合国家相关的护理规定,对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护理路径[4]。

[1] 孟庆波.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520-522.

[2] 朱 亮,张希全,孙业全,王义平,潘晶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08):570-575.

[3] 刘一东.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水电医学,2011,01(04):247-249.

[4]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64-566.

[5] 倪乐凤.临床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08-01.

[6] 窦欣悦.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03).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6

B

ISSN.2095-6681.2015.034.172.02

猜你喜欢

溶栓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