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二外德语教学的导向意识培养

2015-10-22王松周文姝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德语教学效果

王松 周文姝

摘 要:该文是以二外德语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工科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提出在教学中注重导向意识培养,从现有的、普遍的和常见的问题下手,从口语纠错时机、多媒体应用宽度、提升写作的重视程度、英语与德语之间的迁移效应、测试的多样化等多角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变,引导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二外德语教学的导向意识培养有利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德语学习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语 工科专业 导向意识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69-02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riented Teaching of German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Majors of Engineering

Wang Song Zhou Wenshu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11081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of German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Majors of Engineering. Purpose is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German learning by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oriented consciousness in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common problems which the students mostly meet in German learning, changes of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found in aspects like error correction timing in oral practice, more extensiv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writing, the effect of language transfer and diversified test methods, so that teaching can better service for students and solve their practical problems in life and work. It has been proved in more than two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at the students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he students in majors of engineering obviously more to learn German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takes the teacher as the center in class an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Geronan;Engineering majors;Orienfed consciousness;The teaching effect

2015年6月,中國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该报告称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约落后100多年。德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其工业化水平离不开德国教育和科技的支持。因此,德国留学是许多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热门选择。同时,中德文化经济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于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特别是受德国企业和德国文化的影响,选择把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群体日益壮大。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985著名高校,据统计近几年选修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本文正是以东北大学的二外德语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工科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导向意识培养,并从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从口语纠错时机、多媒体应用宽度、提升写作的重视程度、英语与德语之间的迁移效应、测试形式的多样化等多角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变,引导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试图为第二外语德语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1 工科专业学生二外德语学习的现状

对于东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第二外语选修德语主要是兴趣或者专业及工作意向等原因所致。因为许多学生所学专业或多或少和德国、或者德语都能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等等,而德国的这些专业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所以学习优秀的学生每年都有德国留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从事实验实践或者创新研究时,都会以学习德国科技为主,难免接触德语的文字资料。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二外德语学习上存在如下的特点:(1)虽然德语语言学习基础弱,但由于兴趣所在,学生会注重阅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而对写作的重视程度略低,这不符合教学大纲里强调学生需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2)作为工科学生,能够付出较多的时间学习德语,但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活跃程度要普遍低于语言类专业的学生,目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已在课堂教学普及,而在德语教学中使用效果不佳,没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多媒体的应用宽度来为教学服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3)学生口语表述过程中,一旦其发言被打断,学生再重新组织语言往往缺少连贯性。口语纠错时机的选择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4)选修德语的二外学习者其第一外语通常是英语,学生在两种语言差异学习上认识比较模糊,更多的表现为学习迁移的负效应造成对自身学习的干扰。(5)大部分情况下,二外德语的考核仍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形式单调,缺乏灵动性;同时,易造成学生对德语语句、语段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够,无法形成扎实的德语学习基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1-3]。

2 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的二外德语教学

《大学德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那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必须的德语理论,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阅读和语言交际活动,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和精神,实施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的教学导向意识培养,既满足了大学德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向即引导的方向,对教学而言,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该围绕主体展开,解决学生需求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找准问题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找不准问题,就没有针对性,也就失去了重点和方向。本文所倡导的导向意识培养,是以东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从日常教学中现有的、普遍的和常见的问题下手,在二外德语教学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变,引导教学解决学生的需求,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4-7]。

第一,口语纠错的时机选择。通常在教学中,无论处于情景表演,还是课堂问答环节,当学生的口语表述出现问题时,很多教师选择第一时间纠正。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在特定场景中优化语言的使用,而且针对性强,记忆深刻,不易遗漏。但调查发现,工科专业的学生被打断时存在再次表达困难状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被中途打断,因为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情绪紧张,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被打断,不利于其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些也就不利于课堂语言教学。因此,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中讲评来进行口语错误的纠正。对于学生的表达错误,教师不必每错必纠,允许学生的德语学习有一个从流利向精确过渡的过程。一旦教师每错必纠,反复地打断学生的表达,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不敢开口。当然,这项要求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需要教师对待反馈过程中的纠错要持慎重态度。

第二,多媒体的应用宽度[8]。受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还是以黑板、粉笔和课本为主,辅助选择多媒体和电子课件的授课方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实,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因是一方面省去了不少板书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周边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二外德语课堂上的积极活跃程度要低于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所以应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大多媒体应用宽度,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建议结合课文,给学生放映相关的图片和德语音乐,利用网络实时播放德语新闻和节目,纠音时播放学生自身情景表演的视频,从多种感官和多角度刺激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德语和德国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当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宽度,也不是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提升写作的重视程度。在工科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除强调语法教学外,学生往往注重阅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对写作的重视程度略低。在《大学德语教学大纲》提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往往从实际应用出发,觉得必须学阅读和好口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语言学习基本能力之一的写作能力。其实,目前用人单位对德语应用文的撰写能力越来越重视,成为考核聘人的指标之一。因此,从实用角度出发,在课堂练习中强调和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如学习生活中常用的信件、请假条、课堂记录以及会议记录等。总之,通过写作,可以使德语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和内在化,有利于学习德语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四,英语与德语的比较迁移[9]。二外选择德语的同学通常第一外语为英语。而德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系,因此,两种语言无论从语音上、词汇上、还是语法上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和借鉴性。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够有效的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只注意了一些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和整体关系,从而很难有效的利用学习的正迁移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其实,在语感、阅读理解能力上,德语和英语是相互促进,融会贯通的;英语中许多词汇的拼写和德语很相近,便于记忆;许多词汇和英语表达很相近,可以德英结合起来记忆学习,便于理解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德语、英语进行对比,认识到两种语言的相似性,能够积极的利用语言的正迁移效应来求同存异,最大限度的降低负迁移效应对于语言学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德语水平。

第五,测试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第二外语通常都是选修课,考核方式一般以考查为主。在现有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能力考查,而不再把德语简单地视为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仅仅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这样很容易在考试后把知识还给老师。应引导学生把德语学习当作一种技能学习,除了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平时考核外,在期终考试的试卷中应适当调整主观题所占比例;或者把考核分为两部分,期终测试为一部分,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考查课堂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在学期中进行,拟一些题目或者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撰写一篇论文或报告;或者尝试改变考核形式,在成绩评定中添加“开放的部分”,即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平时表现的考查、实践表现的考查;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参加德语实践的机会,把这些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和卷面成绩共同得出总成绩,改变以往单纯的词汇、语法知识点的考查。这些手段都能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较为合理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的二外德语教学,根据近几年东北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反馈,其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解决了以往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困扰,夯实了学生的德语学习基础,提升了德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德国文化的了解,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德语教学的导向意识培养也有利于德语教学的特色创新建设,符合培养工科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因此,作为教师,应紧紧以教学大纲为根本,针对工科专业二外德语教学的特点,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从学生问题出发,以解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从现有的、普遍的和常见的问题下手,积极思考,善于改变,从而努力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林燕,黄文龙.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651):120-122.

[2] 王晓敏.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0):117-118.

[3] 贾勤,鲁修红.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3(6):147-150.

[4] 叶慧君,王鹏.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母语文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9):117-120.

[5] 王向阳.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6] 王金阳.小组讨论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6):36-37.

[7] 李清华.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2):109-112.

[8] 岳彦青.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2):105-108.

[9] 翟永庚,赵志勇.德英对比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07,7(5):86-90.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德语教学效果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