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策略

2015-10-22戚艳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戚艳

摘 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才会写得好,笔下才会生花。有效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重视加强阅读的训练,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结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48-02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世界,表述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才会写得好,笔下才会生花。有效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把二者结合起来,重视加强阅读的训练,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美,达到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其写作能力的目的。

1 寻求开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

首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教学目标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优化阅读教学目标,能真正体现读是为写储备的理念,把作文教学总目标分解,化整为零,一节训练一个点,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可以以“写”来促“读”,如:学习《落难的王子)一文,可不必引导学生直接读文,文笔优美的文本就重点训练朗读,词句;写作方法巧妙地文本,就重点体会赏析方法;课文故事性强的文本,则可以训练复述概括;对诗词歌赋类文本,则可以训练改写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白的部分,则可以结合上下文补写续写;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写法体会习练生动形象的描写等等。这样设计目标,就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把教学重点放在写景方法上;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抓住文中奇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写人手法设计主要教学目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抓住情节特点,可以仿照原文风格续写,可以改换人称改写,可以补续人物心理活动等等,这种设计和教学形式,明确突出了利用现有教材做学生写做示范的目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阅读教学,促使阅读能力提高,这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使用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相辅相成。长此以往,就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2 引导学生学会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个性的花朵,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应关注他们的个性,但要有意识地强化培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不断生长出灿烂的创造之花,还得有一番“啃”书的本领。“啃”,就是啃一类书,用书中的个性来熏染自我的个性。啃的过程,是快乐获取的过程。要获得快乐,就要迎难而上。因此,啃书,就是下苦功夫咀嚼书,战胜阅读中的种种障碍,进入书中的内在世界,只有有了发现,才能有所创作。这种体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体验”。韩愈曾作诗勉励他的儿子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说,作为人如果不能通过诗书来通晓古今历史、人情、风貌、知识,那么与马和牛穿上衣服没什么两样。不读书无以为人。读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能夠引发我们的睿智,可以观照我们的现实,更可以丰富人文知识、认识整个世界、看清脚下的位置;读书,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消除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髓,丰富人类的共通人性,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读书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是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当学生把阅读时的感受或体验最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出来,这就形成的最初的表达;另外,因为阅读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联想到自己与身边人的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拓展并丰富着阅读体验。将这样的共鸣和拓展记录下来,这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这两种表达,无形之中促成了我们写作的情感素材和材料素材。

3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充分挖掘教材范文的作文示范功能。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仅要借鉴写法,还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重点语段加以精研细究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甚至有人认为,语文课就是作文课,极其鲜明的表明了阅读应当服务于写作。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认为阅读做好了,不必要进行作文的指导。这充分表明,作文教学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而不是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无论是立足于片段,还是全篇,教材范文都是极好的写作范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构思,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一定别忘了引领学生学习作者的选材,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建立起联系,发掘类型题材,触类旁通,这样,无疑会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写作素材。

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要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首先在精读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不是被动地跟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思想,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疑问,有所创造,有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

根据需求,典范文章,出色片断要引导学生动脑筋动口动手一圈点勾画、评注赏析、积累经验并亲自实践。如学习《背影》一文。让学生充分体会刻画父亲“背影”的句子,再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语句、语段。使学生对词语由熟悉到理解 ,灵活运用,逐步升华。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练习了写作功底。如:学生习作写到了妈妈的“手”这是一双再普通不过的手,繁重的劳动,使手指关节变了形。十个又短又粗的指头,微微地弯曲着,怕是永远不会挺直。从指头到掌心到处布满老茧,就像甲虫的壳……句句真切的感受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可以以“写”来促“读”,如:学习《落难的王子》一文,可不必引导学生直接读文,可以把文章的主题“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板书后,引导学生去构思如何去表现这一主题(可小组讨论)。学生发表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可分三个过程,设置一个×××样的厄运……然后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课文,拿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写作技巧作对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由此可见,作文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对于小学毕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很差,特殊是农村学生,因为他们缺乏平时的语言积累,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学生的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读中学些,这样轻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在平时,笔者还积极鼓励他们摘抄好词佳句,喜欢的段落,并教给他们分门别类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逐步养成了天天背诵好词佳句、出色段落的习惯。

但是,现实中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自感高度不够,缺少思想基础,看上去浅显平淡,更谈不上哲理,很难看到智慧。其实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找到与作者心灵共通的部分,自然会神游其中,收获颇丰。比如:赏析古代诗词的时候,一首首诗词中,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句优美的词句而已,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杜甫的圣人式的悲天悯人,能看到苏轼对人生的至顶参悟,能悟到辛弃疾在国是13衰前的豪情和无奈。这样,在我们的不断探究中,把这些东西作为别样的精神食粮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开启心智,通过仔细地品味,慢慢地感受,很多道理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刻领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慢慢的就会提高了,理解能力增强了。所以当他们将自己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表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如行云流水,而这些都是在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作家,多方位熟悉他 的思想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的就会积累下来的东西。现在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内容有很多,给他相应的资料,让他们自己悟,允许个性的张扬,而不是硬塞给他一些想法,要不然会有生硬之嫌。学生将从文章中悟到的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到写作中,就会加重作文主题的厚度和深度,达到阅读和写作起飞的效果。

学生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有意识得把选材角度新的作文介绍给学生,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地从生活中选取材料来写作,常会收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包容着丰富的作文素材,通过同学的作品的启示,他们很快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写作题材的穷汉,并逐步学会从学生的作文中吸取营养,从自己的生活的沙砾里淘出金子来,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4 通过写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文写作应该是写作者—学生情感的流露、心灵的倾诉、内心的独自,是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体会、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作文写作应更多地表现出写作者个性的张扬、精神的洗礼、人格的展示,这种通过作文而展示出来的带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写作者对崇高精神世界的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清醒的认识与评判、对自己人格的提升与完善,正是作文写作的真正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作文教学一个根本的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写文章。而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解决多方面问题:有哪些材料,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文章的思想观点如何表达,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写作指导中,精心地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再次阅读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构建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正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实现语文读写教学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阅读的关键在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文章主题的确立,正是作者寄寓情感表达思想的反映。比如:在作文立意明確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取材的专题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例文是如何紧扣主题取材的;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归类梳理,提炼主题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去学会对阅读文本的取材进行分析,并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语言赏析。语言是文章思想的载体,语言的驾驭能力关涉到文章创作的成败。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社会风情、不同的文体特点决定着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态与风格,而对语言的赏析,正是为了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这些“不同”,以达到对文章更深的理解把握。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追求自身语言或精炼、简洁、生动、流畅,或含蓄、隐晦、婉约、缜密,或华丽、清秀、粗放、豪迈等诸多语言风格的同时,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阅读文本语言的诸多特点,去揣摩把握这些特点背后作者的创作动意。教师指导写作训练,可以学生的范文为例,去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句式特点、修辞使用、选词炼字等的不同效果,在感悟语言表达不同所带来的效果差异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课文,通过变换表达、句式、修辞等的方式训练,去对课文语意及情感能有更深入准确的把握理解。

(2)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认知。“结构”是文章层次思路或行文脉络的反映,而写作的布局谋篇,就是作者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写作意图,去合理地结构文章,使文章的各部分能够构建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对作文布局谋篇的指导,可帮助学生在把握不同文体基本结构模式要求的同时,去认知合理新颖的结构对文章思路的展开、情感的抒发、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 自主阅读中,能够做到从文章的结构分析人手,去理解文本内容。如记叙文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散文移步换景的时空变化,议论文论证结构的说理功能等等。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把对学生习作结构的点评跟文本结构的分析借鉴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认知掌握文章写作布局谋篇技能方法的同时,知道如何去分析文本的行文结构,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或用意。

5 给学生以适当的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之余,把一些有益于学生的书籍借给他们,让他们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知识储备,这样,在作文之时便会少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了。众所周知,《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商仕,三教九流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要没有曹雪芹的博览群书,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吗?我们不也常说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这些都表明只要多读书,就会有利于写作。过去学生买书难,借书也难,这就要求做教师的要多想点办法。中学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买书也很难,但“普九”时建的图书室应该还存在,如果能把那些书籍用好,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给学生提供书籍也要注意教学的需要,比如,在教学说明文之前,为学生借一些介绍比较常见的动、植物的书,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觉得写不出深度了;写议论文以前,就给学生介绍有关论据方面的书,学生在作文之时便不会觉得难以以理服人了。

总之,我们应该使学生阅读写作、主动去阅读写作,使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协调发展,这样,他们的悟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抓住阅读的契机,教学生写作,也许能教出几个作家呢!

参考文献

[1] 赖瑞云,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新华出版社,2002.

[2] 李子健,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0):11-15.

[4] 沈静.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语文教学通讯,2004(5):7-9.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