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书馆信息流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

2015-10-22穆向阳洪跃缪宁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息流馆藏社会化

穆向阳 洪跃 缪宁

(1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3;

2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3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天津301811)

基于图书馆信息流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

穆向阳1洪跃2缪宁3

(1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3;

2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3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天津301811)

分析了社会化媒体的特点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信息流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以图书馆信息流为线索,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在其主要环节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应用模式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图书馆实际业务中引入社会化媒体提供参考。

图书馆社会化媒体信息流

1 引言

在物理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受到空间与时间的局限,而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以虚拟身份存在于网络世界之中。网络世界没有距离,于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表达自己。支持自我信息表达与传递的技术工具就是社会化媒体,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微信等都是这些工具中的杰出代表。然而,如果在智能终端极为普及的今天,只把社会化媒体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未免低估它们的价值。社会化媒体允许人们自主地进行信息交互,它不仅促进了社会协作模式的改变,还重塑了整个社会文化。社会化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阅读习惯的变化已经显现,学者们称之为碎片化的阅读模式正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然而,社会化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会只给图书馆这种传统的文化机构以冲击而非机遇。只要合理地利用社会化媒体,一定能够使图书馆焕发出新的活力。

2 社会化媒体

2.1社会化媒体相关概念

社会化媒体也被称作“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它们都对应于英文的“social media”。美国学者Antony Mayfield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联通性”[1]。可见,这一定义重点关注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实际上,学界尚未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形成统一意见。有的学者侧重于社会化媒体的技术属性,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论、讨论和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有些学者则侧重于其社会属性,认为社会化媒体就是通过互动双向的网络平台,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形成共通意义空间的某种社区[2]。这一概念的不同定义不仅反映了学者的不同视角,还反映了社会化媒体自身的复杂性,社会化媒体的内涵已经不能仅从技术层面予以彻底诠释。

从用户个体生活的微观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就是指通过网络或者智能手机等终端使用的诸如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可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已经不知不觉地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流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显现出更为复杂的网络化以及平面化特征。固有的国家边界在网络空间中已经不复存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交融正以全新地方式展开,社会化媒体甚至可能改变人的底层心理结构。社会化媒体的巨大作用使得给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十分困难。在学界各抒己见的当下,分析其内在特点会更有助于认识其本质。

2.2社会化媒体的特点

2.2.1作为信息交互工具的社会化媒体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社会化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用户群。社交软件易学易用,通过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选择性地订阅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交工具分享自己的心情、照片等。社会化媒体把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映射到虚拟的网络之中,每个人具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通过社会化媒体人们获得了更大的信息自由,人再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者或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人与人之间的网络是复杂的但同时也是扁平的。社会化媒体以便捷、可参与等优点正极大地冲击着原有的媒体。

2.2.2作为个人表达工具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赋予每个人以更多的信息自主性,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表达看法,针对新闻事件阐述个人观点。社会化媒体把话语权提升到没有时空局限的网络之中,因而人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参与性。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代表了Web2.0时代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创作与组织模式,它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布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等内容。UGC使得社会化媒体具有更好的新闻感知性,因为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视角解读同样的问题,通过个人观点印证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

2.2.3作为社会团体组织工具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催生了无数虚拟社区的产生,相对于现实中的团体组织,网络社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社会化媒体提拱了方便的群组交流渠道,于是不同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等纷纷产生。比如豆瓣网全站拥有6000万用户,26万个兴趣小组,单看会计类小组,就有281个之多,其中不乏成员上万人的组群[3]。虚拟社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组织性。现实中的国家以及地区边界在它面前已经毫无意义,它正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信息流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化模式。

2.2.4作为社会协作工具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协作模式,它能够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智力资源集中起来处理庞大复杂的问题。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协作模式有很多,比如协同编辑模式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编辑同一文档,Wikipedia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众包”是向社会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模式。社会化媒体使人脑能够联合在一起解决问题,就像构建了“人脑云”一样。

以上几点分别从不同视角审视社会化媒体。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对人类信息行为的改变已经上升到了整个社会的层面,作为一种泛在的环境它影响着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文化信息机构,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2.3社会化媒体和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文化机构,价值在于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传播。图书馆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于赋予人以健全的心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社会化媒体是工具性的,它传播的内容却并不一定是价值中性的。一方面社会化媒体丰富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它也成全了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信息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所谓“快餐文化”的依赖。社会化媒体越是发达的今天,人们其实越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应该帮助信息时代的人们坚定内心的健康成长之路。

社会化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泛在的环境,它亦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图书馆应该深刻探讨社会化媒体在其自身中的应用方式,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始终是人类积累的最恢弘的精神文明成就。如果合理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引导用户对知识的向往,对健全心灵的追求,并通过社会化媒体中信息内容的灵活生动作为馆藏资源的扩展与补充。那么,图书馆会因社会化媒体而更为灵活,而社会化媒体也会因为图书馆而更为深沉。

图书馆是文化信息机构,在Web2.0环境下其内部信息流自然会受到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可以分别对图书馆信息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探讨,使社会化媒体能够更好地为图书馆所用,从而使两者深入地结合起来。

3 图书馆的信息流

3.1图书馆信息流的概念

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包括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众多子系统,其生命活力的体现在于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仅从信息层面进行考虑,信息的流动便构成了图书馆的信息流。宏观上图书馆的信息流包括其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流,而微观上图书馆信息流主要指其内部的信息流。关于信息流,有的学者侧重于信息学的理解,认为主要是指图书馆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处理等过程形成的信息流。也有的学者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进行理解,强调信息从信源到达信宿的过程。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图书馆信息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图书馆信息流的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个主要环节[4]。

本文仅从图书馆信息流的微观层面进行考虑,图书馆信息流是指图书馆各个业务环节中涉及的信息流动过程。从内容上信息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第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流动。第二,控制信息及反馈信息等非结构化信息的流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其内部信息流的模式以及特点具有很大不同,因而探索信息流包含的关键环节将会照顾到研究的一般性。

3.2图书馆信息流的基本模式

3.2.1图书馆信息流中的信息资源部分

信息资源的流动构成了图书馆信息流的主体。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读者提供的文献类馆藏资源,从存在形态上图书馆馆藏资源可以分为传统纸质载体的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围绕着馆藏资源信息流的各个环节展开。信息资源构成的信息流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一,馆藏资源的获取。是指图书馆采集印刷型文献资源及数字化馆藏资源的活动;二,馆藏资源的加工与整序。指图书馆对采集到的资源进行揭示与整序,对资源进行有序化存储以方便用户使用;三,用户对馆藏资源进行检索和利用。馆藏资源在用户之间流动,是馆藏资源价值得以发挥的最重要环节;四,一些老化文献的剔除。文献资源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当其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不复存在的时候就会涉及到老化文献的剔除问题,从而标志着在图书馆信息流过程的终结。馆藏资源的流动是图书馆整个信息流的核心,它决定了图书馆整体业务的开展,其包含的主要环节如下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馆藏资源构成的信息流

3.2.2图书馆信息流中的控制、反馈信息等非结构化信息部分

图书馆业务的展开也离不开其他信息流的支持,这部分信息流所包含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控制信息流以及用户反馈信息。所谓控制信息流是指那些维持图书馆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指令性信息流。图书馆作为一个动态的功能系统,需要通过控制信息使整个系统保持组织结构的平衡以及有序。信息作为一种负熵其作用早已被图书馆充分重视,图书馆决策部门在向自身系统不断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的同时,还必须输入相应的管理信息,并要求管理信息所携带的负熵足以抵消图书馆系统中信息熵的增加,才能使系统功能维持正常运转[5]。图书馆控制信息流是图书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它实质上由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了馆藏资源信息流以及整个图书馆系统正常运作而发出的控制信息组成,如下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控制信息流

图书馆信息流中另外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用户反馈信息。用户通过相应的信息手段,比如社会化媒体等将自己的评价以及需求等信息反馈给图书馆,从而构成了用户反馈信息流。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因为这部分信息是其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将社会化媒体引入图书馆信息流的各个环节,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获取更为丰富的反馈信息。然后合理地将用户的需求转换成控制信息流,再通过控制信息流作用于馆藏资源信息流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个业务水平。图书馆的用户反馈信息流如下图3所示。

图3 图书馆用户信息反馈信息流

以上分别从三个方面列出了图书馆信息流的主要部分,然而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内部信息流。虽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信息流模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它们都包括以上这三部分。Web2.0环境下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也使得图书馆信息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但仍然可以从图书馆信息流的主要环节入手,探讨信息流模式的改变情况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引入方式。

4 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流模式出现的新变化

4.1图书馆信息流的主要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流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它始终包含着几个主要的环节,抓住这几个环节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图书馆信息流,以及发现其在Web2.0环境下的新特点。传统图书馆信息流主要的环节包括:馆藏资源的采集、处理加工、借阅管理、老化资源剔除以及用户信息反馈。可以看出,无论是图书馆的资源信息流、控制信息流以及用户反馈信息流它们都是围绕着这几个中心环节展开的,抓住这些环节将有助于社会化媒体的引入。

Web2.0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得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流模式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虽然前文提到的信息流主要环节依然存在,但其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个信息流中的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4.2图书馆信息流出现的变化

4.2.1知识服务

如果说图书馆馆员对采集到的文献类馆藏资源进行揭示、整序是一种传统的负熵注入模式的话,那么这种低层次的负熵流已经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特别是Web2.0环境下用户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馆员的智力资源,将更高级的负熵流注入到馆藏资源之中,也就是以馆藏资源为基础通过馆员的智力性劳动开发出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目前,图书馆已经充分注意到知识服务的重要性,这体现在图书馆信息流中就是一个新的重要环节的增加,即知识加工与处理环节。知识处理必将成为当代图书馆信息流中最主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体现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4.2.2大数据的引入

用户的信息反馈是用户直接将自己的需求以及评价等信息反馈给图书馆,然而这种直接的信息反馈模式难以从宏观层面反映用户需求的客观规律。大数据(Big Data)分析能够为这些规律的发现提供新的手段。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为用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而图书馆信息流中的用户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信息。凭借社会化媒体的依托,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用户反馈将会是Web2.0时代图书馆信息流的一个主要特征。

4.2.3用户的直接参与

社会化媒体不仅提供了方便的信息表达以及交互的平台,还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参与到图书馆部分业务的渠道。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流来说,社会化媒体使得其整个信息流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痕迹。图书馆应该合理地利用社会化协作的优势,采用诸如众包或协同编辑等模式适当地将部分业务开放,增加用户的参与及与用户间的交互。国外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比如旨在挖掘和共享学者头脑中隐性知识的COLLATE系统,通过Annotation thread机制使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文献型资源的协同编辑之中。通过这种机制不同学者之间可以分享评论,相互交流经验等[6]。用户的直接参与也是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流的一个显著变化,它使用户头脑中的知识资源更好地融入到图书馆整个信息流之中。

4.2.4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社会化媒体软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化媒体以低准入性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图书馆也纷纷开展手机图书馆等方式的服务。智能终端使图书馆信息流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流获得了更丰富的渠道,从而呈现出前所未有活力。智能终端是传统图书馆信息流在传播渠道上的极大丰富。

5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Web2.0环境下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已经使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流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为社会化媒体的引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社会化媒体不仅仅具有提升图书馆形象,为图书馆提供营销手段的作用,它还为用户直接参与到图书馆不同业务环节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媒体是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全新环境。从图书馆信息流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的引入是对用户与图书馆资源流之间关系的一种重新定义,而这种引入作用的发挥以图书馆控制信息流为手段。借助于社会化媒体,以图书馆信息流为主线,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交互在逻辑上具有如下可能,如图4所示。

图4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中的可能应用

上图4以图书馆信息流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考虑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相对于前文的图书馆信息流图1来说,图4中反映了Web2.0时代图书馆信息流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比如增加了图书馆知识创造这一环节,这一环节是图书馆未来工作的重点也是其知识服务的基础。在用户反馈环节则增加了基于社会媒体的用户大数据分析,这将是图书馆获取用户宏观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该图还反映了用户参与到图书馆信息流各个环节的可能性,下文对图4中不同环节社会化媒体引入的引入方式进行探讨。

5.1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资源采集中的应用

传统图书馆的资源采集与用户的真实需求之间往往是割裂的,造成了图书馆很多藏书无人问津的现象。基于用户需求的资源采集模式并不是新鲜事物,美国一些经费不足的学术图书馆早已采用了用户驱动的采购模式(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比如普渡大学图书馆的“用户驱动采购模式”已经运作了10余年,通过对图书的使用频率进行再调查,发现基于用户驱动采购模式购入的图书有平均4.1的借阅率,而传统的图书馆采购模式其图书借阅率仅为2.4[7]。斯蒂夫科洛韦奇探讨了针对电子书的PDA,其主要思想是数据库商提供电子书的MARC记录,图书馆导入自动化系统,读者通过OPAC查到后,可以点击链接直接看原文。如果看不到5分钟,不收钱;如果超过5分钟到24小时,收取书价5%的费用;如果有3个人看了超过5分钟,就视为图书馆购买此书。对高价书(如超过$200)图书馆可设置人工审核[8]。

PDA模式的核心在于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的采集与购买。事实上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对这方面信息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用户的直接反馈,这也是目前图书馆了解用户需求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用户个体的直接信息无法从宏观上反映出资源需求的全貌,然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图4所示,由于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的了解将更为全面,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搜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用户需求的特征及规律,以便了解宏观层面的资源需求。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引入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将包括两个渠道,一个是用户的直接反馈,另一个是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大数据分析,两者相互补充从而帮助图书馆制定针对性的资源采集方案。

社会化媒体应用于图书馆资源采集环节,其主要优势在于图书馆对用户需求信息的了解将更加快速高效。基于用户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图书馆从宏观层面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从而支持大规模的资源采购。

5.2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信息揭示以及整序方面的应用

对文献资源的揭示与整序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部分工作也可以适当考虑用户的参与。社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无限的,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将社会智力引入到自身的业务之中。比如可以将部分图书的编目工作等以众包的方式向用户开放,通过社会化媒体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获取用户的智力劳动。社会化媒体不仅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它还是互操作的平台,图书馆可以针对部分可远程操作的业务开发相关的应用插件,将这些插件附加到社交软件之中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互操作平台。用户的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图书馆的宣传,为图书馆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用户的兴趣,使用户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图书馆的业务之中。

5.3社会化媒体在用户借阅等方面的应用

当图书馆资源经过采集、揭示与整序之后,便到了供用户借阅这一环节。这一环节是图书馆信息流的核心环节,图书馆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基于这一环节展开。在这一环节中,馆藏资源在不同用户以及图书馆自身之间构成复杂的信息流,资源在循环中价值得以发挥。相对于数字馆藏来说,非数字馆藏资源的借阅受到诸多限制,传统的借阅服务也比较僵硬,比如图书馆对用户借阅书籍的数量及图书归还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用户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续借但仍然感到诸多不便。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引入,这种僵化的借阅模式有望改观,如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尝试:

第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为图书馆对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图书馆完全可以把相关的分析结果应用于借阅服务之中。比如,对全部图书每年的借阅率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图书在读者中的借阅情况。基于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将馆藏图书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于那些借阅率比较高的图书可以赋予较高的级别,而借阅率较低的图书赋予较低的级别。然后,图书的借阅时间可以根据这些级别进行动态地改变。比如借阅率较高的图书,赋予较短的借阅时间,而借阅率很低的图书赋予较长的借阅时间。这样便可以改变原有的僵化的借阅模式。从而有效缓解用户等书,或者用户不断续借其他用户不需要的图书的现象。

第二,对用户相关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图书馆了解用户的借阅习惯,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管理。比如,那些经常光顾图书馆的读者可以被赋予较高的权限,而偶尔光顾图书馆的读者则被赋予相对较低的权限。根据相应级别对用户借阅行为进行管理,比如级别较高的用户允许其借阅相对较多的书籍,而级别较低的用户则减少其借阅图书的数量。这种级别的赋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用户在图书馆阶段性的活跃程度而定,当用户从活跃变得不活跃了那么可以适当地降低其借阅书籍的权限。

第三,将用户借阅相关的操作转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也就是说提供相应的软件平台,使用户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书籍借阅与查询等方面的操作。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展了手机图书馆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图书续借等方面的操作。

社会化媒体的引入可以使传统的借阅服务变得更为灵活,能够改变原有僵硬的统一的服务模式,使其更具灵活性以及个性化。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可以提高资源在不同用户间流动的效率,从而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5.4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知识创造以及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

从信息流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增加了信息流向知识流转化的这一环节。这种变化意味着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需要一种更高级负熵流的注入,从而使服务形态向更高级迈进。知识服务体现了对人本主义的尊重,它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知识服务无疑成为了现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从内容上看,知识服务十分丰富,其核心是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馆员的智力资源通过深入搜索、分析、组织、挖掘、重组等方式进行知识产品的创造,从而为用户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知识。

社会化媒体可以作为一种互操作平台嵌入到这一环节之中。广大用户头脑中的智力资源作为一种新负熵流的引入,将成为社会化媒体应用于该环节的最主要特征,用户和馆员智力资源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知识创新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上,国外一些科研项目已经在积极探讨基于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方法,Frank M.Shipman等人系统地分析了Walden’s path机制,该机制通过分享用户访问路径的方式揭示网页和网页之间的关联[9]。Frank等人开发了一个管理路径的软件。该软件主要以学校用户为背景,老师作为路径的主要编辑者,并将路径保存在path数据库中。学生通过分享这些路径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学生也可以参与路径的调整。COLLATE系统旨在充分挖掘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通过Annotation thread机制对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与分享。当用户读到文献的某一部分产生一些新想法时,他可以通过该系统留下相应的评论,其他用户可以浏览这些评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交流。Annotation还会影响到被检资源与检索式间的匹配程度,为用户提供基于语境的信息检索[6]。

图书馆知识创新还会涉及到非数字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以馆员和用户头脑中的负熵流驱动信息流向知识流的转化十分复杂,需要创新社会化协作模式。众包模式以及社会协同编辑等都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嵌入其中。社会智力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能源,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化媒体拓展新的协作方法,将其与馆员的智力性劳动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知识的开发与创新。

5.5社会化媒体在图书剔除方面的应用

当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等馆藏资源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以及保存价值便进入到剔除阶段,从而完成在图书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然而,这部分资源对于有些用户来说仍然十分宝贵,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对这部分老旧书进行销售,这不仅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还会使这部分图书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挥,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5.6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图书馆的推广。国内很多图书馆通过新浪官方微博发布图书馆的各种通知、活动预告、新闻公告等信息,利用社会化媒体群体数量、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发布公益性信息等内容[10]。基于社会化媒体,图书馆还可以为用户建立不同的讨论区以及兴趣小组,从而改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本文虽然以图书馆信息流为主线,但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中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应用。

6 总结

本文从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主要特征,随后探讨了图书馆信息流的特点及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以图书馆信息流为主线,探索其主要环节社会化媒体引入的可能性及方式,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社会化媒体已经十分普及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以及信息的方式也已发生改变,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流行,但信息时代图书馆更应该彰显自身的价值,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积极引导用户的健康阅读习惯,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以人类灵魂健康成长、知识结构均衡发展为理念的图书馆人本主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1〕Antony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ida[EB/OL].http://www.iCrossing.com/eBooks.[2014-8-10]

〔2〕林升梁.国内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现状与趋势[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8):7

〔3〕白琼.专业图书出版的社会化媒体新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6):126-128

〔4〕刘巧英.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流控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3):24-28

〔5〕王毅.图书馆中的信息流和信息控制[J].图书馆学研究,1990(6):44-50

〔6〕Ingo Frommholz,H.Brocks,U.Thiel,E.Neuhold,L.Iannone,G. Semeraro,M.Berardi,and M.Ceci.“Document-Centered Collaboration for Scholars in the Humanities-the Collate System”,in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ed.by T. Koch and I.T.Solvberg,(2003):434-445

〔7〕李想.北美学术图书馆电子书“用户驱动采购”模式的应用[EB/OL][2013-08-30].http://www.bookdao.com/article/67758/.[2014-8-13]

〔8〕斯蒂夫科洛韦奇,郑珍宇.PDA:用户驱动的图书馆采购新模式[EB/OL][2013-09-03].http://www.bookdao.com/article/30724/.[2014-8-13]

〔9〕Frank M.Shipman III,Richard Furuta,Donald Brenner,Chung-Chi Chung,and Hao-wei Hsieh.Guided paths through web-based collections:Design,experiences,and adapt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3):260-272

〔10〕管红,李文文.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3(10):159-161

[Key words]Library;Social media;Information flow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Library Based on Information Flow

Mu Xiangyang Hong Yue Miao N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ediaandthe new changes of library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information age.Taking library information flow as a clue,the article then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in its main links.Finally this aiticle provides som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media in library practice.

G250

A

穆向阳(1981-),男,博士,讲师,河北秦皇岛人,研究方向:数字资源管理、个性化信息服务。洪跃(1979-),女,副研究馆员,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学科馆员。缪宁(1983-),男,讲师,江苏赣江人,研究方向:商务智能,数据挖掘,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信息流馆藏社会化
馆藏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基于任务空间的体系作战信息流图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