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2015-10-21徐艳红范海娇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

徐艳红 范海娇

摘要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人口膨胀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耕地的减少,耕地大幅度的减少逐步威胁到呼和浩特市辖区的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辖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1989~2009年统计数据对呼和浩特市1989~1998年和1999~2009年2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和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耕地面积总量的保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辖区;耕地;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3-346-04

基金项目 内蒙古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13~2015年)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徐艳红(1975- ),女,河南禹州人,工程师,从事土地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03

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同样也是中西部区域土地资源的区情。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相应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3]。笔者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手段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呼和浩特市辖区行政区划的变更及城市化进程分为2个阶段——1989~1998年和1999~2009年。前一阶段耕地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后一阶段因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把郊区农业乡镇划分给呼和浩特市所辖的4个区。对这2个阶段呼和浩特市辖区的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的面积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今后深入研究呼市辖区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98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发展特征

1.1 自然经济概况

1.1.1 自然概况。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地理坐标为110°46′~112°1′E、40°51′~41°8′N,北枕大青山,与武川交界,南濒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东依蛮汉山,与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凉城县及和林格尔县毗连,西与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接壤,全市总面积17 224 km2,现辖4区、4县、1旗,即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4]

地形地貌为北部的大青山和东南部的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市区海拔高度为1 040 m,气候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 mm,且主要集中在7~8月,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 380.9 km2,沟长68.2 km,年平均径流量4 972万m3。 呼市土壤类型多样,分别有山地草甸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栗钙土、栗褐土、新积土、山地黑土、粗骨土、潮土、盐土、沼泽土和风沙土等12个土类。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荒漠草原。

1.1.2 经济概况。呼和浩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大战略交汇处,是“呼包银”经济带核心及“呼包鄂”金三角中心。交通便捷,邮电通信顺畅,土地资源丰富,电力充裕,劳动力素质较高,服务配套完善,是我国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商业机会多,发展潜力大,是国家级能源基地、国际物流中心集散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优惠的投资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十分有利于生产要素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优势。呼和浩特市现已构筑起以乳业为核心的现代农牧业体系,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以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等3大优势产业体系。其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935.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2%,按常住人口计算,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达78 429元,比上年增长11.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32亿元,比2008年的359.14亿元减少了9.82亿元,全社会从业人员671 866人,其中新城区从业人员292 160人,几乎占了4个辖区的1/2[5]

1.2 1989~1998呼和浩特市郊区年经济发展特征

1.2.1 经济发展特征。

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委、区政府把农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农业、支援农业,使农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增加农业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广运用农业科技,农业的基础地位明显加强。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呼和浩特市农业仍然获得了丰收。1998年粮食产量达136 145 t,比1989年翻了一番。另外,郊区工业生产在紧缩、调整之后,随着投资、消费需求的回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逐步提高,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在1991年之后,工业生产总值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年均增长5.9亿元,呼和浩特市郊区已经制定了全区各乡镇奔小康的規划,全区出现了人人“想小康、议小康、奔小康、干小康”的喜人局面,经济建设展示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效益也有所提高。由图1可知,1992~1993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92年的607亿元迅速增加到1993年的33 21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6 053万元,比1989年增加了近10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 074.43元。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62%,1998年财政收入高达10 456万元,比1989年增加了8 526.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45.99%,只有在1994年有一次小的回落;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呼和浩特市郊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图1 呼和浩特郊区经济发展趋势

1.2.2 呼和浩特市郊区经济平稳发展的原因。郊区的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1)区位比较好。

郊区环绕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处于自治区“两带一区”和“金角”经济区开发的前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既便于接受城市工业和科技文化的辐射,又便于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2)资源丰富。

郊区地势平坦,地上地下资源丰富。耕地面积4.63万hm2,宜林宜牧面积7.78万hm2,北郊大青山沿线组藏着丰富的大理石、珍珠岩、云母、沸石、黄金矿等矿产,不仅有丰富的浇灌和生活用水,还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光、热、水、土条件好,发展种植业十分有利。此外,地处郊区的昭君墓、辽代白塔、大窑文化遗址、乌素图召、清代公主府等名胜古迹都是闻名的旅游景点。

(3)产业优势。郊区是城郊经济交融形成的一种城郊农工产业,经济形态复杂交错,门类齐全。兼有区街工业和乡村工业两方面的优势,是城市经济科技、信息的亚辐射源。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副食品生产为基础,乡镇企业为主体,种养业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4)发展机遇空间大。

郊区地处自治区“两带一区”的腹地,“金三角”经济区开发的前沿阵地。随着国家投资重点的西移,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呼市炼油厂、内蒙古化肥厂、准格尔煤田和托县电厂)的建成投产,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将愈来愈突出。

(5)交通通讯发达。

京包铁路、110国道横贯东西,呼市机场坐落在东郊,6条主要公路直通周边盟市旗县,区乡公路四通八达,邮电通信设施齐全,随着呼包、呼集、呼凉高速公路的建成,交通、通讯等优势为经济建设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发展特征

1.3.1 经济发展状况。1999年8月呼和浩特对市辖区作了区划调整,历经9年多的实践,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和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民区、赛罕区、新城区和玉泉区4区取得了显着成绩,4辖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 年 2 月,呼和浩特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呼和浩特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辖区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由图2可知,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0倍,由1999年的95.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935.20亿元。由图3可知,呼和浩特市辖区财政收入在1999~2001年平稳增长,增长幅度不大,到2001年以后,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2.14%,2001~2009年该市辖区财政收入将近增长了5倍。由图4可知,呼和浩特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9~2002年变化幅度较小,之后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年均增长率为42.30%,与2008年相比,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减少,减少投资9.8亿元,这样有效的防止了经济过热的现象,但是为了推动和落实“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总的投资是呈不断增加趋势的,以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促进呼和浩特市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1∶8.3∶10.1演进为1∶9.9∶24.8,二产特别是三产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区位条件发展战略的影响,新城区位于4个区经济发展之首,赛罕区次之,玉泉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新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国民经济、财政收入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以科研、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赛罕区,不仅成为高科技研发基地,更是呼和浩特市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商贸为主要传统的回民区,已成为小商品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以奶牛养殖、蔬菜生产为主的玉泉区,围绕“奶业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和开发生态农业,已逐步建成生态、文教型商贸旅游大区。

图2 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图3 1999~2009年呼市辖区财政收入变化趋势

图4 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

1.3.2 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1999~2009年,呼和浩持市辖区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95.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935.20亿元,增加了将近10倍,年均增长率为23.00%。社會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

(2)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01年开始,呼和浩特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83 km2扩展为目前的149 km2,拉开了城市的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扩大了城市容量;与此同时,“引黄入呼”、天然气入呼、“两河一库”、电网改造、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城市面貌有了极大改观,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新市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了呼和浩特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3)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辖区始终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TCL、创维集团、汉鼎光电、大唐托电、北方电力、石药集团、蒙丰钢铁、内蒙古昆烟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呼和浩特全市今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呼和浩特市辖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呼和浩特市引进国内资金到位276亿元,增长81.1%,完成年度计划的120%;实际到位外资4.03亿美元,增长68.5%,完成年度计划的128.6%;香港金鹰集团、中石化、中海油、一汽等一大批中外大企业来呼投资。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4%,其中出口5.9亿美元,增长122.2%。

(4)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呼和浩特市辖4区按城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需要,2001~2006年已累计投资近400亿元,改造和兴建了基础设施项目200余个,建设了“引黄入呼”、集中供热、天然气引入、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主次干道改造、市区广场、二环路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了城市道路及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住宅等城市设施建设的步伐,突出了“生态青城、魅力青城、特色青城”的主题。

(5)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区划调整后,市辖4区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激活经济增长点,大力挖掘内在潜力,多渠道全方位吸引项目和资金,围绕“奶业兴市”的战略,全力打造“中国乳都”品牌,使奶牛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乳业、电子信息、电力3大支柱产业产值稳步提高。1999~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8.98亿元提高到81.84亿元,年均递增27.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 167元提高到12 150元,年均递增15.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387元提高到4 631元,年均递增11.7%。在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市辖4区的发展逐步趋于协调。

(6)城市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快。

2000年5月14日,呼和浩特顺利完成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区划调整使得呼和浩特市的行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投资环境极大地改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大规模的高速发展期,有效地带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城市规模化进程明显加速。为了加快实施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呼和浩特确定了“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改造旧城、迅速发展新城,实现城市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净化,建设文明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思路。

2 呼和浩特市辖区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2.1 1989~1998年市郊区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由图5可知,呼和浩特郊区的耕地面积1989年为45 873 hm2,到1990年有稍減的趋势,由于郊区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1990~1991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从45 827 hm2增加到46 240 hm2,增加了413 hm2,比1989年增加了0.9%;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耕地减少了10.96%。同时,郊区人口从1989年的27.8万增长到1998年的30.54万,增长速度为12.2%,1989年人均耕地面积0165 hm2,随着呼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加快,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和乳业、化工以及电子行业大型产业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需求迅速增加,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扩张,大量的耕地被非农建设占用,到1998年人均耕地只有0.148 hm2。人均耕地呈逐年减少速度趋势,1993年以后减少速度最快,以23.64%的速度在减少。

图5 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2.2 1999~2009年市辖区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以及响应国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呼市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尽管如此,如图6所示,1999~2009年呼市辖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在减少,11年间共减少耕地9 964 hm2,平均每年减少905.82 hm2,到2009年人均耕地只有0.053 hm2。由于开发区和房地产过热的缘故再加上实施生态退耕政策,2001年初耕地面积变动出现锐减趋势,这一年也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折点,同时呼和浩特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明显加快的时期,2001~2005年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耕地数量迅速减少。2001~2005年呼和浩特市辖区耕地由68 029 hm2减少到61 606 hm2,年均净减少1 284.6 hm2。1999~2009年通过宜农地开发、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增3 414.48 hm2的耕地,平均每年补充379.35 hm2耕地, 2005年开始补充耕地数量逐年下降。从上文分析得知,补充的耕地远远不及减少的耕地数量。

图6 1999~2009年呼和浩特市辖区耕地面积变化

3 呼市各阶段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趋势对应关系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耕地面积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的关系变化是表征耕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加,如图2和图5所示,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反,它们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914。由图3和图5可知,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耕地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是-0.914。由图4和图5可知,1989~1998年呼和浩特市郊区耕地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2。另外,呼和浩特市郊区耕地的减少过程呈波动性,1989~1991年增加了367 hm2,1991~1996年呈持续减少的过程共减少了965 hm2,1996~1998年耕地面积几乎保持在一个水平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总体的趋勢是下降的,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以7.0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持续平稳的增长,1989~1992年人口增长比较缓慢,1993年人口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减少,之后逐年增加。1999~2009年呼市辖区的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速度为8.64%,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加速度为8.33%。总体上看,呼市范围内耕地的减少与该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4 结语

耕地面积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增加、城市扩展等都是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发展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市辖区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优质耕地,但经济要发展,非农建设设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适度,不能无限制的扩展。为了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合理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人口增长,以及内涵挖潜、盘活存量、集约使用建设用地是当务之急。要建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控制城市扩张规模,立足存量挖潜,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稳定耕地数量、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促使“建设”与“吃饭”协调发展,改善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恶性循环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 曲福田,陈江龙,陈会广.中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M].北京:商业出版社,2007.

[3] 李红杰,赵翠薇. 贵州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860-7863.

[4] 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政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志[M].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政府,1984.

[5]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时节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