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视同仁《齐物论》

2015-10-21张磊

新丝路(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功名庄子万物

张磊

摘要:《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庄子《齐物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其结构与思想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庄子; 主要结构; 哲学思想; 四大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里的第二篇文章,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其意思大概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齐物论》的目的在于明道。现在看,其来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

什么叫《齐物论》?很多人认为,《齐物论》就是论“齐物”,就是“万物一齐”的意思。但世上的事物,数不胜数,古人命名为“万物”。万物形态各异,如何能让它们都齐?万物本来是不齐的,如果煞费苦心而使它们齐,不就成了后文所说的“劳神明为一”了吗?

很明显,本篇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由十个自然段组成,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其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两句话作为第二部分总起句,点出了“知”字和“言”字。把文章的主干在这里点出来了。这个“知”,和《逍遥游》里“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样,作“见识”解,说的是人的感性认识,“闲闲”意思就是无分别;“间间”就是有分别,这个是说见识广的人因为见识得多了,所以看事物就豁达,行事不拘小节。见识浅的呢,什么事他都奇怪,都要看看,细细察问。“炎炎”就是有气焰;“詹詹”就是言语琐细,这里是说大言气势逼人,小言琐细无方。那什么叫“大言”呢?“大知”说的话,就叫“大言”。庄子在这里并不赞成“大知”或“大言”。他要说的,是“冥情去知”,要想办法消除感性认识,这样才是“自然之道”。这里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意思是,大知,便发大言;小知,便发小言。世人“知”不同,“言”亦不同。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同”二字。

《齐物论》中的思想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境界:《齐物论》中的最高的状态:“未始有物”。这个是悟到了“无”。《逍遥游》说,最高状态是“无已,无功,无名”,也是悟到了“无”。所以其实是一样的状态。都是最高的境界,“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齐物论》中第二高的状态:“以为有物而未始有封”。有“物”则有“已”,非是“无已”。然无“是非”是指不“知已”。“已”存之而不知之,这样一种状态。《逍遥游》说“御风”,所以“犹有所待”。知物而存已,则会“有所待”。然而所谓“御风而行”,是指无功名所累。知有物而不知其封,这叫“道通为一”。既然为一,就是什么都没差别,所以有无功名都无差别。是故无功,无名。所以这两个状态,本质上是一样的。《齐物论》中第三等的状态:“以为有封而未始有是非”。有封则有彼此,有彼此如何能无是非?存之而不发之而已。看《逍遥游》中说宋荣子,说他不热心功名,但既然“定内外之分”,“辨荣辱之境”,就有功名存之。可见和《齐物论》所说“有封而未始有是非”是一样的道理。最后一等,“是非之彰也”,就是世人于功名“数数然”的状态了。 由此可见,《齐物论》中说的四种境界,和《逍遥游》中所说的四种境界,本质上是相通的。

透过《齐物论》看庄子思想 ,其齐物的哲学思想我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齐是非,齐万物,齐有无,齐生死这几个部分。

齐是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一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在庄子看来,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沉溺于是非之辩中而无法自拔;又有多少人究其一生也未弄清何为是何为非。是非存于世,有的人太过执着于一端,而困惑了自己,难受了他人。说到底,是非就是对立的统一体,而这样的一种是非的统一,也是庄学所主张的绝对自由的一种体现。

齐万物——“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子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然固有所然,物固有所无。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万物各有其特点,从而使各物与其他事物分开,但是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可以看到物没有不齐的。庄子哲学中“道”、”德”与老子哲学中的“道德”相同。道者,天地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也;德者,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也。道统筹着天地世间万物,故而以道观之,而万物为一。

就“齐万物”这一点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某种程度上,我更愿意将道看做是一种从全面整体上来统观事物的立脚点。换言之,也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把握。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如今日受社会追名逐利的风习影响,世人更注重于事物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往往无视各事物之间的一种整体联系,故或多或少的缺失了一种对整体观的把握。如此“以道观之”的从大局出发的态度对于我们而言,就尤其重要。

齐有无——“有始也者,有未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有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而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无不是本无,而是有而后无,换言之,无只是有的另一种形式。

齐生死——“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若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又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世人多贪生恶死,然而到底死后会不会觉得生时恶死之念可笑,谁也说不清楚。庄周梦蝶,栩栩然如蝶也,然醒后四周一切如故,到底是庄周梦而化蝶,还是蝶梦化庄周呢?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或人生,谁在导演着谁,谁能分得清呢?说到底,终是物与我合而为一,故无所分也。

人活于世,死而归于尘埃,尘埃浮于宇宙,宇宙没有始终,那么人也没有终始;宇宙永久,那么人也永久。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生死又有什么恐惧,又有什么担忧呢?因此庄子妻死,反而鼓盆而歌,没有看见他的悲伤,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死只不过是人自然存在的形式转为另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如果以现在所有的存在形式为可喜,那么死后所得的新形式,也一样可喜。

总的来说,世间事物,树木,草禾有参差;世间言论,己见,他见也有异同,但是庄子提齐物,齐论(是非同一,万物同一,有无同一,生死同一),是以万物之所以生总原理为道,以道观万物,万物而为一;以万物观异论,异论为一。所以说“道”是《齐物论》中心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庆籓 庄子极释 中华书局 1961年7月

[2]陈鼓应 老庄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8月

[3]崔大华 庄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92年11月

[4]李孺义 “无”的意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

[5]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6]王博 庄子哲学 本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猜你喜欢

功名庄子万物
明在“知不足”
万物构成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我来添画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道不远人楼难弃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