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

2015-10-21张晓莉张清安申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校企合作食品

张晓莉 张清安 申远

摘要 针对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不足,结合已经取得的经验,探索了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3个维度: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食品工程硕士管理体制和以企业参与为途径的食品工程硕士评价体系,以保证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校企合作;食品;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20-387-02

Abstract For the deficiency of cultivating master of foodstuff engineering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s we had got, three dimensionalities were explored for cultivating master of foodstuff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the cultivation scheme oriented towards the enterprise ne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 which would ensure the students quality and meet the society needs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od; Master of engineering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相关联的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一新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辟了一条符合现代教育、科技、企业发展规律的,价值取向协调的新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突破口[1]。近年来,随着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各高校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及培养上有一定的自主性[2],所以各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各不相同,工程硕士的质量也良莠不齐。

目前,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产业集中度低,质量监管体系不严,自动化程度不高,研发力量薄弱,急需一批高质量的食品专业技术管理和研发人员[3],因此学院针对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不足,结合已经取得的经验,初步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3个维度: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食品工程硕士管理体制和以企业参与为途径的食品工程硕士评价体系,以保证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

1 校企合作是保障食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满足社会需求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着眼点,對食品专业而言,满足社会需求主要是满足食品企业的需求,因而仅靠学校自身或者从宏观上把握企业需求以及从企业外部间接掌握企业的静态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不足。校企合作能够更直接客观地把握企业需求动态,直接与企业交流,从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工程硕士教育的办学规模和特色,制订自己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工作计划,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评价体制,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此外,校企合作也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创设良好的培养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硕士的技术创新能力[4]。因此,校企合作是保障食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2 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是保障食品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培养食品工程硕士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食品工程硕士是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学科新增的专业学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尚未形成完善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笔者针对其中的不足,结合已有的经验,就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进行了探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在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上,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增食品工程硕士专业的高校,大都暂时采用了食品学术型研究生的部分培养格局。有的学校甚至对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统一管理,除了名称不一样外,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种学术硕士与工程硕士没有区分度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违背了设立工程硕士的初衷。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没有充分体现出工程硕士的特点。笔者将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加以剖析。

2.1.1 学制和课程设置。

目前各高校食品工程硕士学制的设置各不相同,短则两年,长则3年,也有两年半的,而学术硕士都是3年。对于食品工程硕士学制的设置问题,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研究生自我意愿后再定夺,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不应该“一刀切”,或者盲目效仿。

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是专业学位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主动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周密、反复的论证,形成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5]。然而目前学院课程设置方面,学术型硕士要上两个学期的课,而专业硕士为1个学期。在第一个学期的课程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一起授课的。由于是许多课程一起授课,课堂上老师自然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没有区分,导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显然是与专业硕士的应用性背道而驰的。这样一来,专业硕士就只知道理论而不知道应用,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此外,虽然设置了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但专业硕士的选修课只从学术型硕士的必修课中选择,是学术型硕士课程的附属品,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应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既要考虑基础性,又要考虑应用性;既要宽广,又要有所侧重。必修加选修的模式本身是值得推广的,但要注意,必修要夯实基础,选修要有工程硕士的实践特色,有机会的话,可以直接安排企业资深食品技术人员现场讲授。

2.1.2 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试点工作成功的关键,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立也是一个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熟的标志。学院根据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在教师聘任、岗位设定、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及晋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并将实践实习指导、案例开发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劳动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之中,初步建设了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导师方面依旧是学术型导师兼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还没有根本转变培养观念,培养中的学术化倾向还很严重,导致部分导师仍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选拔食品工程硕士生导师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①加强与企业合作,严格执行双导师制,即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②导师必须具有培养工学硕士的经验,或其自身有企业工作经历或与企业合作较多或取得工学学位,导师的工程经历决定其指导学生解决食品工程问题的能力;③导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竭尽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④导师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心[6]。此外,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与企业导师充分商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尽的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2.1.3 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由于导师方面依旧是学术型导师兼带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以在研究生选题方面,两类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及方向基本没有太大差异,这对于工程硕士而言,是与实际严重脱轨的。选题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那么在学校所做的研究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纸理论,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论文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所做的实验才更具有实际意义,符合产学研一体的目标,并且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此外,食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又不局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开题报告需要在两位指导教师的商讨下,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和预期的成果;必须在学院的评审答辩会上通过,未获通过的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从而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能体现出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2.1.4 实践基地建设。

建设好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是食品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的保证和基础。近年来,学院依托与企业有较多联系的导师资源和已毕业的校友资源,建立了多种形式、管理规范的实践基地。例如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等。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也更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和工程硕士的三方共赢。

2.2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食品工程硕士管理体制的完善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围绕改革目标和实施策略,学校和学院陆续制定、颁布和实施了相关制度性文件,如入学考试方式及选拔标准、导师队伍建设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学金奖励和贷款办法、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标准和答辩细则等。但是,仅仅有这些基础性管理办法是不够的,应当由企业参与到管理体制中去,因为培养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能使管理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同时能够实时纠正不足。

2.3 以企业参与为途径的食品工程硕士评价体系的形成

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学习时间为两年,这种培养形式会给培养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攻读硕士学位需完成一定课程学分,为此,拟在第一学年安排集中学习课程,采用笔试、查资料、写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考核,主要由学校和导师进行评价。第二学年开始采用实习和参观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拓宽视野,主要由企业进行评价。这样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价,形成一套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发挥优点,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也有利于校方和企业科学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并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此外,由于研究生教育开始收费,虽然奖助学金补助的力度加强,但相应的补助普及度却下降,导致很多学生生活压力大,企业参与后,可以增设企业奖助学金激励机制,对于一些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弥补校奖助学金的不足,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刻苦研究、积极实践的热情和信心。

3 结语

制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完善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食品工程硕士管理体制和形成以企业参与为途径的食品工程硕士评价体系,从这3个维度出发,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是科学并且有效的。在这样的质量保障体系下,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食品工程高级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 陈彦茜.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郑州:中原工學院,2012.

[3] 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70-75.

[4] 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4-197.

[5] 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6] 武晓维,陆兆新.建立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3-34.

[7] 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5-18.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校企合作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食品造假必严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