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军规”与党的群众路线

2015-10-21李宗柯

湘潮(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军规毛泽东

李宗柯

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桂东沙田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后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蓝本),为我党我军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铁的纪律保证,被誉为“第一军规”,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政治坚定、牢记使命、纪律严明、忠于职守、改革创新、艰苦创业、真心爱民”为核心内容的“军规精神”。“第一军规”体现了革命时期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后来党的群众路线观念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军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源泉,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的基石。学习和研究“第一军规”,对于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一军规”的形成

“第一军规”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始终坚持了实践第一、群众至上的根本原则。

(一)雏形初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产生

1927年9月29日,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驻扎后,有的官兵挖了老百姓的红薯,侵犯了群众利益。10月3日,毛泽东在枫树坪向刚刚改编了的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宣布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1927年10月中旬,当红军队伍抵达遂川县的大汾时,突然遭到地主武装袭击,一时被冲散,战士们又累又饿,有的战士看见老乡们种的红薯,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出来就吃。还有少数战士行动散漫,不听招呼,甚至还乱拿群众的东西。针对上述情况,10月24日,毛泽东同志向大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1月4日,工农革命军攻占了遂川县城,建立了中央遂川县委和县工农兵政权,在部队广泛接触群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毛泽东发觉这些问题后,于1月25日在遂川李家坪把部队集合起来,宣布了最早的“六项注意”:第一,上门板;第二,捆铺草;第三,说话要和气;第四,买卖公平;第五,不拉夫,请来夫子要给钱;第六,不打人,不骂人。

3月28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湖南桂东沙田圩,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由于受“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有一次革命军在烧土豪家的房子时,竟殃及到了旁边老百姓家的房子; 打土豪时,竟然错把老百姓娶媳妇的新嫁奁当做土豪财产予以没收。针对部队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4月3日,毛泽东把部队集中在桂东沙田老虎冲三十六担丘的田中,对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和桂东的地方武装,正式颁布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二)变化发展:“六项注意”发展为“八项注意”

1930年5月,红四军代表熊寿祺在第一次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作报告时,详细阐述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此后,毛泽东、朱德在革命实践中对六项注意作了修改,把第六项改为“损坏东西要赔并须爱护公物”;增加“七,不得胡乱屙屎;八,不搜敌兵腰包”两项,使之发展成为八项注意,并写进《红军士兵会章程》。1931年,红一方面军总部对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又作了进一步修改。三条纪律中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由第三改为第一;八项注意中的“不得随便屙屎”改为“不随便大便”。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形成。

(三)固化定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定型。

随着作战环境的变化,原先在南方宿营时要用门板和稻草铺地睡觉的情况,在红军主力长征转移到北方以后就不再有了。部队在南方住宿时,常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草。各家的门板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如果不物归原主,一大堆的门板就对不上榫,故规定了上好门板、捆好铺草再走。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两项内容不再出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中,增加了“第一实行抗日的纲领,最后胜利才有保证”“优待俘虏要周到,瓦解敌军工作最重要”等内容。过去的具体事物和行为指向逐渐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

1947 年10 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统一规范。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二、群众路线的发祥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现存史料来看,它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最早表述,开创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先河,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原创性阐述,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者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前,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后,党的群众路线的概念才逐步形成。1928年6月至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就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首次使用“群众路线” 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確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以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党的七大的召开,标志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的认识的一种深化和拓展,为后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诠释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条文形式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具体化的诠释,使群众观点从理论化的概念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和实际起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条款充分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在对干部和军队具体要求的生动体现。再比如“八项注意”中的“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都是用具体化的条款规定了尊重群众,与群众平等相处,维护群众利益的针对性要求。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规范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之前,党内并没有从制度上或者纪律上提出要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处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是以这种铁的纪律, 将践行群众观点上升到制度规范的层面。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质内涵的第一个宣言书,它在昭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的同时,也阐释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是群众路线由简单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的第一步,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发祥。

三、军规精神的弘扬

军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群众路线的发端,弘扬军规精神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它不仅是带领群众、发动群众、充分激发群众创造性的思想武器,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一)稳固思想,始终坚持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为群众服务,既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也是实现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

要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用强烈的公仆意识,始终将群众当主人;要用强烈的为民意识,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要用强烈的平民意识,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时刻保持赤子般的爱民、为民、亲民的情怀。只有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维理念,我们才能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满腔热情地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二)把握重点,坚决落实群众路线的各项要求

要使党的群众路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重点突出作风建设。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吹尽狂沙始到金”,作风越好情越真。只有不搞“四风”了、不拼关系了、不吃吃喝喝了,干群才能真正血脉相连、生死相依。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等距离交往”的观念,牢记交往之中有纪律、有形象、有政治,不能垒“小山头”、拉“小团伙”、结“小圈子”,而应在真心相待、用心工作中升华群众情谊。

要领导带头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作风,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广大干部才能积极跟进,改进作风才会立竿见影,取得实效。

要知行合一落实到位。我们讲军规精神,讲群众路线,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只有注重落实,将党的群众路线各项要求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

(三)健全机制,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满足不同群众需求的任务更加繁重。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把握为群众服务的新要求,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标准,健全为群众服务的机制。党的群众工作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认真贯彻执行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眾工作的论述,坚持和运用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一步揭示了新形势下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规律性,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工作要求、努力方向和创新路径。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党史办干部)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军规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论第22条军规的荒诞性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陈列门道的十七条“军规”
不可不知的64条“象棋军规”
不可不知地64条“象棋军规”
浅谈党的建设以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根本
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