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秋华:聚点滴之力 做长久之功

2015-10-21张韦韦李斯令

教育与职业(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成才学校教学

张韦韦 李斯令

聂秋华

宁波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聂秋华是宁波大学成长的见证者,从参与筹建开始,近三十年的时间,他伴随着宁波大学一起成长,亲历了宁波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作为宁波大学的校长,他提出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宁波大学力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而今,他已卸任校长一职,但仍然潜心教学科研工作,继续耕耘在生机盎然的宁波大学校园。

从中学代课体育老师到大学校长

聂秋华的成长经历可谓足迹遍四方:祖籍江西,出生河北,成长在四川,求学在杭州,工作在宁波。

聂秋华的父母年轻时都是军人,他从小就跟随父母所在部队辗转于全国各地,后来才安家于四川成都。1974年中学毕业时,文革尚未结束,热爱学习、渴望知识的他只好暂时放下书本,到建筑工地做小工。偶然的一个机会,因为喜欢体育,聂秋华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成为成都新繁镇中学的一名代课体育老师。

幸运的是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小镇时,距离高考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和很多考生一样,聂秋华只是匆匆复习一下便参加了考试。尽管如此,聂秋华还是从当年参加高考的570万大军中脱颖而出,被浙江大学光仪系录取,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聂秋华说:“我心里涌动着无法言语的激动!”

1978年早春二月的一个夜晚,聂秋华告别了父母兄长,独自从成都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一手提着木箱,一手拎着带补丁的毛领黑色大衣,跨进了浙江大学这座著名的高等学府,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班上同学之间年龄相差最大达15岁,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好多同学在食堂排队买饭时手里都拿着英语单词本,聂秋华也是其中一个。

1982年,完成四年本科学习的聂秋华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继续求学深造的渴望,留在了浙江大学光仪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硕士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当时仍在筹建的宁波大学。

说起初到宁波大学时的情景,聂秋华依然感慨万千。

那是邓小平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第二年,宁波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当时的世界船王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提出捐资创办、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下筹建起来的大学。这一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筹建宁波大学,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时任国务院代总理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宁波大学奠基典礼。

1986年,崭新的宁波大学校园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280名学生。因为当时的校园除了几幢教学楼,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农田,学校因此被戏称为“早稻田大学”。

聂秋华在这所“早稻田大学”里一干近三十年,从一名年轻教师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宁波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主任,宁波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直至校长。

改革人事聘任制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1999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担任宁波大学校长,同时任命聂秋华为宁波大学常务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日常行政工作。

当时的宁波大学在高等教育布局大调整中完成三校合并不久,刚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宁波大学作出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重大决策。

三校合并后的宁波大学,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缺乏,全校仅50余名教授,其中30人已经超过60岁。学校一年的科研经费仅数百万元,获得的国家级项目仅3项。

这样的基础条件,如何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聂秋华认为:“关键的因素是人,是高水平的教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转变的。”

那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出了9级岗位津贴制度,教授评为3级,除原来的基本工资外,每年依次发岗位津贴5万、4万、3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全国高校震动很大。

很多高校都在观望,但宁波大学没有观望。聂秋华和当时班子其他成员在赶赴清华、北大调研后,于2000年年初也开始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宁波大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吸引优秀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一批优秀的人才得以从四面八方汇聚宁波大学。

2004年4月,聘期届满的严陆光不再担任宁波大学校长职务,聂秋华众望所归,接棒成为宁波大学第六任校长。

担任校长职务后,聂秋华带领宁波大学不断深化以人事聘任制度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了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步伐。为了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宁波大学把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目标的重要标志,制订了详细的申博計划。为了能尽快使学校学科建设水平达到申报博士点的要求,宁波大学启动了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科发展。

系列改革措施和建设工程的成效很快显现,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2006年,学校首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零的突破,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增添了重要的砝码。经过多年的努力,2007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终于正式发文批准宁波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批准3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这一年,宁波大学已经拥有一支1300多人的教师队伍,高职称人数达到一半以上,教授数量近300名,博士300名,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和整体实力与八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在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后,聂秋华和他的班子仍然不敢松懈,随即推行实施目标任务导向的学术团队聘任制改革,把学校的重点岗位与聘期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强化对学院和团队聘期目标的考核。

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励下,宁波大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学校综合实力得以不断提升。在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中,宁波大学从百名以外跻身百强,从2012年第99位,到2013年的第95位,再到如今的第91位。宁波大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坚定地向着包玉刚先生创办宁波大学时设想的“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从1999年到2014年,聂秋华在宁波大学担任了五年的常务副校长和十年的校长,在前不久召开的宁波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上,宁波大学对这15年是这么概括的:进入新世纪,学校做出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重大决策,经过近15年左右的努力,学校被列为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跻身中国高校百强行列,成功列为省部市共建高校。到现在,宁波大学已基本建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宁波大学有一个民办二级学院——科技学院,在1999年成立时便被赋予了“要成为学校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使命。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技学院根据“三本”(指普通公办本科的下一个招生批次)学生的特点,实行按文理大类招生,进校学习一年后再按志愿进行专业分流,采取平台式递进教学模式,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也是宁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早的雏形。

2000年,学校教务处在总结科技学院平台式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申请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实施“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推行教学改革。

当时作为分管财务的常务副校长,聂秋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宁波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机遇。他向教务处表明了支持加大教学改革投入的态度,同时要求教务处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并建议在平台教学阶段打基础,适当延迟学生选专业的时间,再加入专业模块课程,允许学生根据社会用人和本人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宁波大学很快提出了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办法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并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出台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纷纷对此做了专门报道,全国各地前来考察学习的高校络绎不绝。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更在2003年教育部对宁波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专家组认定为宁波大学办学特色项目,为宁波大学在那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4年,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聂秋华在宁波大学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他说:“谁能成为哪种人才的选择权不应该属于学校,而应该属于学生自己。学校的任务是为学生的选择创造条件,重点是指导和教会学生做出适合于他们成才的合理选择。”

“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全校师生对这样一个理念有不同的认识。学生们欢欣鼓舞,认为校长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部门更是进一步提出,成才的选择权本来就是学生的,应该“还给学生”。也有人有疑议,学生会选择吗?还有人顾虑,学校有那么多资源给学生选择吗?甚至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引起热门专业撑死、冷门专业饿死?

面对大家的不同认识,聂秋华在不同的场合不断地向师生做出说明,为什么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以及如何真正做到“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在聂秋华看来,从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对人才的需求规律,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的现实需要,都迫切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改革。而在改革中加入了学生成才选择的元素,无疑会加快这场改革速度、深度和适应度,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教学建设。

在随后的实践中,学校加快专业、课程和实验室三大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选择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条件,不断发挥教师在学生成才选择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起根据学校办学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合理选择的机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统一了全校师生对如何正确理解和实现“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思想认识。

2006年,宁波大学作出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决策,全面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并正式组建对学生按大类组织教学和进行管理的“阳明学院”,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主动性,调动了教师对学生主动关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更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面向学生选择、适应社会需求、推动教学资源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在2009年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青春无悔,余热再献宁波大学

2014年6月,由于年龄原因,聂秋华不再担任宁波大学校长职务。他在离任讲话中说:“忽然我已届花甲之年,而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宁大度过。先贤们把宁大建成一流大学的呼声,始终回响在我耳边,成为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感到无比快乐。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迄今为止宁大从农田中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全过程,宁大教会了我做人、做事、做学问,宁大这片土地为我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使我一步一步成长为教授、校长。宁大给了我一个求上进的氛围,给了我一个干事业的舞台,宁大人给了我前行的力量,每当我凝视着承载我理想的宁大校园,细数着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人生能有几十年?青春没有虚度。我想如果我再有一次青春年华,依然献给宁波大学!”

聂秋华的离任讲话凝结了他对宁波大学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对他三十年来为宁波大学所作的贡献点赞,对他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点赞。

有一位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曾经和聂秋华有不少交集,他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写道:“真诚不夸张,内敛不张扬,务实不作秀,做人做事做学问皆秉持不移,浮躁時代仍修身不懈。有校长如斯,何尝不是宁大之幸!”

关于卸任校长职务后的打算,聂秋华说:“我是一名教师,希望自己在离开行政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加专心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争取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业绩,继续为宁波大学的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聂秋华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虽然不再担任校长,他仍然以另一种方式为宁波大学作贡献。在前不久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聂秋华主持完成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包玉刚先生在捐资创办宁波大学时说过“要办就要办一流的大学”。办一所一流的大学是宁波市人民包括海内外“宁波帮”的共同心愿,这一目标的实现绝不在一朝一夕,还需要一代又一代宁大人为之不懈奋斗。对此,聂秋华充满信心地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是一曲神话,也是一种精神,还是一个客观规律,只要能设法聚点滴之力、坚持做长久之功,就一定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成才学校教学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学校推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祝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