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

2015-10-20陆彩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概念图课例习作

一、研究主题的确立

1.根据实际学情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小学中年级提出: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2. 依托校本研究

本次课例研究依托莲花学校龙头课题《县(区)域管理背景下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和本人主持的课题《概念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3. 源于教学困惑

当下,众多的习作教学改革将传统赖以为“教”的教材习作置之不理,一些习作教学观摩课多半是绕开教材的自主开发。在习作教学备课中,一线老师常常捧着教材习作苦思冥想,不知从何下手;在习作教学研讨时,教师70%的疑问都聚焦于“教材习作怎么教”。基于此,我们确立了课例研究的主题:运用概念图优化习作写具体。

二、学习与思考

1.国内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的作文是需要教的,是可以训练的。叶圣陶论习作问题时指出:“学生明乎此,认真练习,教者明乎此,认真指导,终必有成。……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  Npvak)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儿(David P. Ausubel)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

三、围绕主题,精心设计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要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

习作的关键点:烦恼是什么(What);为什么烦恼(Why);如何写具体(How )。

通过教研活动,确定第一次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引导他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做到文通字顺,内容具体,并能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2.大胆说出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激励学生敢于说出心里话,吐露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引导他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做到文通字顺,内容具体,并能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歌曲《小小少年》,引导学生说说从这首歌中听到了什么?

2.可是,大人们常说:“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你们认同他们的观点吗?

(二)、学会审题,引领写作

1.出示习作5的要求与提示,边读边想,提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三)、敞开心扉,倾诉烦恼

1.师倾诉自己的烦恼,引起同学的共鸣。

2.小组交流,指名学生讲述自己的烦恼事。

3.疏导:在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无处不在”的烦恼呢?

(四)、范文导航,进行习作指导

1.出示范文《我的烦恼》,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小结写作技巧。

(五)、鼓励动笔,学生作文

四、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本次课例研究共进行3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了三次集中性的研讨活动进行修改。主要针对三个环节进行:

1.烦恼有哪些?

2.为什么烦恼?

3.如何写具体?

第一轮教学实践及反思

【可取之处】授课教师用《小小少年》歌曲引入,引起学生倾诉烦恼的欲望,选择源于真实生活中的烦恼素材运用于导入部分和指导运用部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学生生活的原则。在学生倾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疏导:在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无处不在” 的烦恼呢?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烦恼。

【问题发现】本节作文指导课中学生怎么写具体这一重点没有具体体现,课堂上教师的“导”没有具体到位:到底该如何写具体。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生很多时候不明白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大部分时候教师只是在提醒学生注意细节描写,没有方法指导。

【原因诊断】

1. 教师对本节作文指导课教学目标的理解还不够到位,致使教师的“导”重点不突出。习作教学的重心应该在于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烦恼倾诉于笔端,如何写具体。对学生的指导不是很到位,达不到根据学情适时点拨的效果。

2. 重点部分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费时低效:指名学生讲述自己的烦恼事。(抓住细节描写:对话、语言、动作、神态等)教师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及时点评,渗透抓住细节描写这一写法的指导,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迪。但是学生对此项活动毫无兴趣,大部分同学保持沉默,教师陷入自问自答的尴尬。

3. 教师的指导语不能有效,大大降低了指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本节课的很多指导语上不够明确清晰,致使学生弄不明白究竟要他们做什么,从而无法参与。如授课教师有这样一段指导语: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得具体呢?可以把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具体。

4.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平铺直叙,

没有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融洽、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本节课中授课教师没有注意导的技巧,没有用好语言和非语言的导的手段。

【改进建议】

1. 歌曲《小小少年》导入要简洁明了,做好引出下面环节的必要铺垫,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改成课前的背景音乐,直接就引导:在成长的道路上你有烦恼吗?

2.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可以及时归类梳理,让学生能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然后选择其中最想表达的一个,缩短这一教学环节的时间。

3. 在指导如何进行写具体这一环节的时候,指导语要简洁明了,要便于学生理解。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到课文中去走一遭,把阅读课上所学的一些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渗透一个大概念,细节描写。

4. 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导情, 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轮教学实践及反思

第二次试教课堂气氛欢快活跃,师生互动频繁。

【改进之处】

1.直接导入,引出课题,让学生猜猜小篆的“烦”,激发学生的兴趣,节省了教学时间。

2. 直奔主题,引导梳理 。

3.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4.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指导。通过布置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进行倾诉、写作,在写重点片段的时候先设计练习扩句:小明得知他期末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 说:“。”引导学生加上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小明的内心世界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随后引导思考讨论:这样写好不好?

【问题发现】由于想迁移知识,先用扩句的方法,让学生写具体,把短句变成长句,但是由于花时比较长,因此在后面进行片段描写的时候,分组进行讨论,时间拖沓,不能进行充分展开,对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过程不够深入,重点部分拓展蜻蜓点水,没有在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原因诊断】

1. 设计把一句话写具体,这一要求其实在中年级段就要解决,放到课堂上太过冗长,会影响下面部分,这导致后面的习作指导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

2. 分四组进行讨论如何写具体,授课教师要求并不明确,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交流过后,发现都集中于心理描写,而涉及其他方面的比较少,因此,方法不够丰富、

3. 关于对于细节描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之前就要好好归类,才能在教学时充分展开,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4. 在学生开始执行任务之后随意进行全班指导,学生的思路经常被打断。

【改进建议】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梳理不是很清楚,可以调整教学方法。

2.在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时候,想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这样教学的时间会紧张,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加大练习的力度、加强重难点的疏导。

3.加大“导”在整节课中的渗透性,注意调整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把握导的时机。

第三轮教学实践及反思

授课教师引入概念图,加大了在整节课中的疏导、整理的渗透性, 突出了“写什么”、“怎么写”,以细节描写突破学生写作文不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学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把自己的烦恼倾诉于笔端。

【原因诊断】

1. 突出围绕如何把重点写具体,教师对整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使整节课中教师“导”的主线更明确,“导”的重点更突出。如: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哪些烦恼,教师事先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录制,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预习,进行头脑风暴,把前两节课从导入到确定所用的二十分钟进行了大量的压缩,缩短至十分钟,这为指导具体描写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突出重点。

2. 加强了本次写作的重难点的分层化解,如在如何描写具体方面: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段文字中没有写具体的来练练笔,然后可以把这些连起来就是一段话了。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激发了写作的欲望。

3. 在引导学生写具体,绘制概念图设置的问题和任务更合理了,这使得学生对如何写具体有了很好的把握。

4.充分挖掘话题的情感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引导:生活总会有烦恼,成长总会有烦恼。当你遇到烦恼时,能做些什么呢?写作,就是倾诉,就是表达,就是交流。

五、研究结论

在本次课例研究中,围绕主题“运用概念图优化习作写具体(细节描写)” ,开展了“多人多轮”、“同题异构”的课例研究活动,前后经历了3次教学实践、群体研讨和反思,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1. 推动教研方式的转变,走进问题研究

针对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能够达到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莲花学校语文团队进行了一次课例研究,历经一个多月,分成三个阶段。采取同题异构形式,分别由施唯一、范良、陆彩萍三位老师执教。这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运用概念图优化习作写具体(细节描写)》,选取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习作5》。

2. 运用概念图优化作文,符合儿童心理

概念图不仅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绘制,还可以手工制作。学生喜欢涂鸦,概念图可以满足孩子涂涂改改的意愿,让他们有兴趣写作文。尝试在作文教学中切入概念图的教学,帮助小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写作,符合孩子的心理,吸引他们的眼球,水到渠成地流入他们心田,进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促使孩子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组织文章结构,细化文章层次,清晰体现重点,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梳理关键信息,解决思路不清的作文问题。

3. 运用概念图优化作文,追求有效课堂

将理性的概念图运用到感性的作文课堂是本次案例研究的智慧所在。在作文课堂中切入概念图的辅助教学,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它可以帮助孩子构建文章结构,解决思路不清的作文问题,更直观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细化文章的层次,更清晰体现文章的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作文中心更突出,结构完整,层次更鲜明,避免作文内容出现流水账。运用概念图,缩短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走向有效课堂。

猜你喜欢

概念图课例习作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例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