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老龄化、女性化的影响

2015-10-20陈素琼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女性化老龄化

摘要:从代际差异视角下将农户分为4种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分析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加大了女性务农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同代际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影响更明显,第一代劳动力转移对女性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增加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代际差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

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515-03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流动管制逐渐放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城乡流动大军占据了主流。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 261万,其中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6 336万,比2011年增加473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除数量大幅增长外,其内部也产生了较大分化,已不再是高度同质的群体。2012年,全国农民工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表明,16~20岁农民工占4.9%,21~30岁占31.9%,31~40岁占22.5%,41~50岁占25.6%,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5.1%,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矛盾,另一方面也对农村、农业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本研究根据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将农户分为4种类型:无劳动力转移农户、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农户、第一代劳动力转移农户以及第一代和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并存的农户,分别称为第Ⅰ类农户、第Ⅱ类农户、第Ⅲ类农户、第Ⅳ类农户,探讨这4种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的务农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的影响。

1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有大量研究。受教育水平较高、较年轻、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具有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且更倾向于外出。有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流,尤其是大量青壮年、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农村“精英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趋势,使得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Skeldon强调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影响,修正了以往学者普遍认为的老龄化缘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观点。庞丽华等对中国农村50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率较高[1]。吴海盛研究发现,江苏省样本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仍然在从事农业劳动[2]。白南生等认为,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现金转移的间接效应降低老人农业参与率[3]。李旻等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4]。不少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高小贤从研究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入手,分析女性非农转移的现状、滞后的原因,指出了农业女性化给妇女自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5]。孙秋等认为,农业女性化是指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女性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滞后于男性,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的现象[6]。张凤华也从劳动力转移次序上进行了研究,指出家庭对劳动力转移次序的决策是依据了“先男后女、先长后幼、先内后外”的父权制潜规则,一方面制度变迁使得农民流动中的性别分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理性又为劳动力转移中性别先后次序的确立提供了依据[7]。李旻等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3—2006年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不利于农业发展[8]。何军等以农业家庭的性别分工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地区、收入、农业生产决策权等在内的自变量对农村女性从事农业生产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女性化现象在江苏省具有普遍性;农业女性化现象具有一定刚性,男性劳动力“回流”以及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时间的长短,并不能显著影响女性从事劳动生产的比重;女性在农业生产诸方面的的决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9-11]。但是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de Brauw利用河北省、辽宁省1994—2000年的调查数据,论证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结论并不成立,并提出未来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可能性很小。

2数据来源与基本统计分析

2.1数据来源

2012年,本课题组织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几大高校三农协会学员在寒假期间开展有关农户种植经营的问卷调查,调查主要询问了样本农户外出务工和留守务农人员的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等,回收问卷210份,有效问卷203份。

2.2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在受访的203户样本农户中,7户因其土地全部出租或者给亲友种植而无务农人员,剩下的196户中,96户为无劳动力转移农户,100户为存在劳动力转移农户。本研究主要针对有务农人员的196户农户进行分析。196户农户中,务农劳动力共计392人,其中男性221人,占56.38%;女性171人,占43.62%。100户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农户中,外出务工人员为137人,其中男性101人,占73.72%;女性36人,占26.28%。由表1可知,从外出务工者(3个月以上)的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外出务工者平均年龄为35.58岁,其中新生代最多,占46.53%,50岁以上占14.85%。女性外出务工者的平均年龄比男性小,为31.83岁,其中新生代女性外出务工者占61.11%,50岁以上占11.11%。从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分布来看,没有劳动力转移的有96户,占48.98%;有劳动力转移的有100户。从转移劳动力的不同代际分布来看,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第Ⅳ类农户分别占48.98%、20.92%、21.43%、8.67%。endprint

由表2可知,样本农户的务农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221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为7.29年,其中30岁以下仅14人,占6.33%;40~59岁占65.61%;60岁及以上有32人,占1448%。女性劳动力为171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为665年,其中30岁以下18人,占10.53%;40~59岁占6784%;60岁及以上占8.19%。进一步分析农业老龄劳动力 所占比例,发现50岁及其以上的男性务农劳动力占4027%,女性为33.92%,两者均已经超过1/3。由此可见,留守在农村的务农劳动力年龄较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务农劳动力的性别组成来看,30岁以下的务农劳动力中女性比男性多,其他年龄段的务农劳动力男性均比女性多。从总体上看,农业劳动力是否存在女性化趋势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3不同代际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的务农劳动力

3.1年龄结构的比较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存在较大影响。由表3可知,4类不同代际劳动力转移农户中,30岁以下务农劳动力所占比例均较小,仅第Ⅱ类农户比例超过10%;30~39岁务农劳动力所占比例存在2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第Ⅰ类、第Ⅲ类农户比例均超过15%,第Ⅱ类、第Ⅳ类农户比例均小于3%;40~49岁务农劳动力在4类农户中均是务农人员的主力军。第Ⅱ类农户中50岁及其以上的老龄劳动力所占比例达40.23%,比第Ⅰ类农户高了2.91百分点。由此可见,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表3不同代际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

3.2性别结构的比较

所有样本农户的务农劳动力中男性务农人数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及不同代际劳动力转移,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的务农劳动力性别结构比例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表4可知,除第Ⅰ类农户务农劳动力的男女性别比高于1,其他3类农户务农劳动力的男女性别比均小于1。从各年龄段的务农劳动力来看,第Ⅰ类农户各年龄段的男性务农劳动力数量均明显高于女性,其他3类农户女性务农劳动力数量高于或者与男性务农劳动力数量接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主力军的40~59岁务农劳动力中,第Ⅱ类、第Ⅲ类、第Ⅳ类农户女性务农人数大多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劳动力转移导致女性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大增加,第一代劳动力转移相比新生代劳动力转移而言对女性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增加作用更加显著。表4不同代际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务农人员的性别结构

年龄人数/性别比第Ⅰ类农户第Ⅱ类农户第Ⅲ类农户第Ⅳ类农户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合计人数1466341462645817性别比2.320.890.580.4716~29岁人数95471501性别比1.800.570.20030~39岁人数24111151100性别比2.1810.4540~49岁人数57251821815511性别比2.280.860.530.4550~59岁人数291517168835性别比1.931.0610.6060岁及以上人数277114600性别比3.8610.67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50岁及其以上的农业老龄劳动力占比超过1/3,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同代际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新生代劳动力转移相比第一代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影响更明显。男性务农劳动力比女性务农劳动力多,农业劳动力是否存在女性化趋势需进一步探讨。劳动力转移加大了女性务农劳动力的比重,不同代际的劳动力转移对务农人员的性别结构影响存在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但同时也改变了农业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随着新生代劳动力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增加务农劳动力中老龄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比重。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将对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村青壮年流失,遏制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失衡趋势。

参考文献:

[1]庞丽华,Rozelle S,Brauw A D.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J]. 经济学,2003,2(3):721-730.

[2]吴海盛. 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5):96-102.

[3]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6-52.

[4]李旻,赵连阁.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9):68-75.

[5]高小贤.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 社会学研究,1994(2):83-90.

[6]孙秋,周丕东. 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193-196.

[7]张凤华. 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我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4):7-11.

[8]李旻,赵连阁. 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5):61-69.

[9]陈素琼,张广胜. 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16-419.

[10]何军,李庆,张姝弛. 家庭性别分工与农业女性化——基于江苏408份样本家庭的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50-56.

[11]施杨,王婷婷,高佳嘉.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66-4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女性化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