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职陪读,“同桌妈妈”16载无声母爱呵护失聪儿子

2015-10-15淑红

现代家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儿子妈妈

淑红

高烧让爱子坠入无声世界,

妈妈辞职和儿子做“同桌”

陶艳波与丈夫杨德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秦皇岛工作。1992年,她生下了儿子杨乃斌。儿子的诞生承载着陶艳波和丈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93年,陶艳波和丈夫带着8个月大的儿子回老家齐齐哈尔市探亲时,儿子经历了一次高烧。高烧过后,陶艳波发现,无论在儿子周围和背后怎么拍手,儿子都没有反应。夫妻俩连夜带着儿子去了医院。没想到,医生的检查结果是:杨乃斌因为高烧造成了重度神经性耳聋。

为了给儿子治病,陶艳波和丈夫跑遍了全国各地十几家知名大医院,但诊断结果都是:孩子耳神经已经坏死!“快教孩子学唇语吧,孩子的最佳语言学习期为0~7岁,再这样跑来跑去就把他耽误了。”北京一位好心医生的提醒一语惊醒梦中人。那位医生告诉陶艳波,北京一家聋儿康复中心可以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

学唇语几乎成了陶艳波唯一的希望,在众人的惋惜声中,她毅然辞去了铁路疗养院的工作。辞职当晚,陶艳波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句话:教育乃斌是我终身的职责。

在北京那家聋儿康复中心的几十名学员里,只有陶艳波一人是聋儿家长,其余的都是各地特教学校的老师。一个月的突击训练,陶艳波便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到家,陶艳波把要教儿子说的话分别写在儿子的手上和卡片上,然后她坐在小板凳上,让儿子坐在高一点的凳子上,母子俩的口唇保持在同一高度。她把儿子的一只手放在她的脖子下面,以便感受她说话时的声带是如何震动的,再让儿子看着她的口唇是怎样发音的。当时杨乃斌年龄小,学唇语根本不得要领,被封闭在无声世界里,他动不动就烦躁地哇哇大哭,甚至用手打妈妈、推妈妈,陶艳波只能默默地流泪。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苍天不负有心人,陶艳波的执着终于换来了成效。杨乃斌4岁生日那天,看着生日蛋糕旁黄灿灿的香蕉,他伸手想摸摸,却怎么也够不到。突然,他回头望着陶艳波喊了一声“妈妈”。陶艳波一下子愣住了。回过神儿后,她大声叫着在厨房忙碌的丈夫:“孩子他爸,你快来听,我们的儿子会喊妈妈了!”打那以后,陶艳波更加耐心地教儿子唇语,杨乃斌的进步迅速。

转眼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陶艳波做出一个决定:带儿子回老家齐齐哈尔市,她要给儿子陪读,让儿子去正规学校读书。当时很多亲戚都觉得陶艳波疯了,陶艳波却坚持认为聋哑学校没有语言交流环境,如果儿子到了那里学说话就更难了。

回到齐齐哈尔市,陶艳波带着儿子去学校报名,尽管她认为儿子能够说话,但面对一个没有听力、语言表达含混不清的孩子,校长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陶艳波没有放弃,她带着儿子跑遍了附近十几所小学,仍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杨乃斌。

眼看时间已到9月初,适龄儿童都已入学,事情才终于有了转机。有一次,陶艳波带着儿子去学校说情,虽然杨乃斌听不到校长在说什么,但他看懂了校长的表情,便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幅家乡公园的宝塔,用含混不清的发音对校长说:“学校里你最大,如果你让我读书我就有学上,不然我就永远没机会读书了。”儿子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番话,让陶艳波大吃一惊。校长被杨乃斌的求学欲望打动了,答应了他们母子的请求。不过校长也提出了疑问:“孩子耳朵听不见,咋听课呢?”

校长的疑问也成了陶艳波的心病。那天晚上,她一夜没睡,思来想去,终于打定了主意。第二天早上,她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恳求校长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上学,自己来当孩子的“耳朵”。校长想了想,同意了陶艳波的请求。

课堂上,杨乃斌被安排坐在第一排,为了不挡住后面学生的视线,陶艳波从家里拿来一个小板凳,坐在儿子的旁边。上课时,陶艳波特别忙,一边时时提醒儿子别走神,一边忙着记笔记。她把老师讲的东西尽量多地记下来,为的是回家讲给儿子听。让陶艳波欣慰的是,自己的工夫没白费,儿子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优异,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母子相伴津门苦读6年,

儿子进大学让她欣喜若狂

2004年,陶艳波从电视里看到,北京协和医院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人工耳蜗,能大大提高听觉障碍者的听力。她还了解到,因幼年时期药物过敏等原因导致失聪的孩子,佩戴人工耳蜗是最好的办法。于是,陶艳波和丈夫卖掉老家的房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给儿子的左耳植入了人工耳蜗。手术后,杨乃斌的左耳有了70%的听力,能听到3米以内的声音。从那以后,陶艳波更加努力地教儿子学说话。

2005年,小学毕业时,杨乃斌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为了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离丈夫工作的北戴河近一些,陶艳波带着儿子来到天津上初中。

那年暑假,陶艳波带着儿子敲开一所中学校长办公室的门。校长看到杨乃斌左耳上的助听器,随口问了一句:“孩子好像听力不好吧?”这下陶艳波慌了,她急忙掏出儿子在小学获得的各种证书。看校长没吱声,陶艳波又把儿子获得的“书画特等奖”证书、“游泳冠军”证书都掏了出来。看着这些证书,校长终于说话了:“放心吧,这孩子我们收下了!”陶艳波忙不迭地连声道谢。

然而,初中开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还没上完,陶艳波就低头抹起了眼泪。原因是这里的老师采用了全英文教学,陶艳波上大学时没学过英语,老师的讲课内容她一个词都听不懂。陶艳波心急如焚,向英语老师请教她该怎么办。英语老师建议她买个录音笔,把讲课内容全部录进去,晚上回家后,再一句一句听录音讲给儿子听。陶艳波按老师的建议去做了,母子俩晚上听录音学英语,每晚都要学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

学习上的问题在妈妈的帮助下可以克服,然而由于异于常人,杨乃斌一直都很自卑。读小学时,因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班上有妈妈陪儿子一起上课,杨乃斌一共换了3所小学。来到天津读初中后,每天都有母亲陪读,杨乃斌总能感觉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这让他无法释怀。

读初二时,一次杨乃斌上厕所,发现3个高年级的男生一直满口脏话地说着他的妈妈如何如何。当时杨乃斌热血上涌,攥紧拳头就朝那3个男生冲过去。虽然那3个男生个子都比杨乃斌高,却被杨乃斌打得流了鼻血。

后来,陶艳波知道了儿子打架的缘由,什么也没说,却偷偷流了大半夜的泪。这泪水有她对儿子的愧疚,也有自己对儿子的艰辛付出。后来,杨乃斌理解了妈妈的苦心:妈妈希望他做的不是等着让社会接受,而是学着融入社会。

2008年7月,杨乃斌被天津市重点高中——民族中学录取。杨德智担心儿子学习压力太大,建议陶艳波让儿子改上普通高中。陶艳波却坚定地说:“压力再大都有我和儿子承担,你放心吧!”

高中3年,因为精神紧张,陶艳波开始大把大把掉头发,头顶秃了一大块儿,原本不戴眼镜的她,近视竟达到600多度。高考前,儿子的学习更加紧张了。为了跟上老师的进度,每天早晨5点半陶艳波就把儿子叫醒,带他学1个小时英语、半小时语文,早餐之后再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晨读。每天7节课,陶艳波一堂不落地陪着儿子听下来。为了不影响老师第二天讲课的进度,每天晚上她还要带儿子把第二天要上的课预习一遍,把那些难懂的、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来,把要提的问题写到一个小笔记本上。

高考前的一天早上,陶艳波骑着电动车带着儿子飞快地往学校赶,因为没有注意到路面窨井盖被盗,电动车被绊倒了,陶艳波被甩出好几米远,杨乃斌也摔倒在地。杨乃斌忍痛站起来,看到妈妈手上、腿上鲜血直流,不禁又急又怕,抱住妈妈大哭起来:“妈妈,我不去上学了,我们赶紧去医院吧!”虽然疼得直掉泪,陶艳波却咬着牙对儿子说:“你必须去上学,快走!”看儿子不肯,陶艳波虎着脸不理儿子,杨乃斌只能一步一回头地向学校走去。这也是他上学以来极少数妈妈缺席的情况。儿子走后,陶艳波被好心人送到医院,左腿缝了5针。医生让陶艳波留院观察,但她坚持要回家给儿子做午饭。第二天,陶艳波又一瘸一拐地陪儿子上学去了。

2011年,杨乃斌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若狂。

高校陪读引导儿子独立,

16载无声母爱感动中国

杨乃斌学的是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这个专业是他自己选的,陶艳波没有干涉儿子的选择。

大学的课程更加繁重,陶艳波仍一如既往地陪儿子上课、做笔记。高等数学较难,她一个月就用掉了4个厚笔记本。陶艳波的努力又一次感动了任课老师,很多专业课老师每周会抽出固定的时间专门为他们母子“开小灶”答疑。

考虑到杨乃斌每天都要给人工耳蜗充电,学校把他寝室的电路改成24小时不断电。母子二人每次听课时,同学们都帮他们占第一排的座位,让陶艳波尽量能听得清楚些。课余时间,任课教师也经常在家或办公室给他们母子进行单独辅导。通过大家的帮助,杨乃斌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前列。

儿子进入大学后,陶艳波的教子理念发生了转变。她知道,儿子即将踏上社会,必须让他学会独立生活,培养他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儿子多和同学接触,陶艳波虽然租有住处,却让儿子尽量多地在学校住宿。每天晚上,她陪着儿子上晚自习到10点钟,看到儿子回宿舍后,她再坐20多分钟的公交车回家。

在陶艳波的苦心引导下,杨乃斌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陶艳波陪儿子读书10多年来,谋生的担子全部落在丈夫身上。儿子的成长也促使陶艳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家庭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

杨乃斌读大二的时候,学校低价租给他们母子一间房子,让他们在那里做快递业务,成为一家快递公司的包裹收发代理点。碰到有同学寄包裹时,只要儿子没事,陶艳波就会叫他过来帮忙。

大二那年暑假,陶艳波建议儿子去考驾照。杨乃斌不太理解妈妈的意图,问为什么一定要他学会开车。陶艳波看着儿子,平静地说:“因为以后你要像正常人一样上班、结婚,要负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杨乃斌这才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他用心地去学习驾驶技术,考驾照的4个科目都是满分。

陶艳波最开心的莫过于儿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妈妈的引导下,杨乃斌可以正常地和人交流,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他还经常主动帮助别人。一个同学考试“挂”了好多科,他主动提出帮那个同学补课。

在青春涌动的大学校园,青年男女互生爱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大二那年,杨乃斌喜欢上同系一个女孩,他对妈妈说:“那个女孩的笑容让我想到黄金海岸的沙滩,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看着儿子说起那个女孩一脸陶醉的神情,她知道儿子喜欢上人家了。陶艳波鼓励儿子说:“斌斌,你有爱的权利,有了喜欢的女孩就大胆去追求,即便失败了,也证明你有追求幸福的勇气!”

在陶艳波的鼓励下,杨乃斌大胆地向女孩坦露了心扉。面对表白,那个女孩反问他:“谢谢你对我的厚爱,不过你能经常陪我吗?”这句话让杨乃斌顿时语塞,毕竟他还要在妈妈的帮助下,花比同学多几倍的时间学习,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谈恋爱。

听儿子说了他向女孩表白失败的经历,陶艳波鼓励儿子说:“人家姑娘说得对,你现在还没有多少能力给别人幸福,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为将来做一个优秀、出色的男人打好基础。到了那一天,会有更优秀的女孩看上你的!”

陶艳波培养听障儿子成人又成才的事迹感动了万千网友。经过层层选拔,陶艳波最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春节前夕,陶艳波一家三口到北京参加了颁奖晚会的录制。节目录制中,陶艳波向主持人提出,希望丈夫能和她与儿子一起上台领奖,因为她陪读16年,是丈夫一个人工作供他们上学,很不容易。主持人爽快地答应了。当他们一家人走上舞台领奖时,现场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15年6月,杨乃斌大学毕业了,陶艳波打算让儿子先找一份工作,能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如果儿子工作以后还想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只要儿子需要,她都会继续陪下去。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儿子妈妈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淘气
妈妈去哪儿了
吐血
完美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