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10-15张东霞张保丽杨志杰高小平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急诊室气短动脉血

张 帆,张东霞,张保丽,杨志杰,高小平

(1.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白银市白银区王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 帆1,张东霞2,张保丽1,杨志杰1,高小平1

(1.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白银市白银区王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目的 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心肺功能、短期症状改善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2例,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急诊集束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气短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周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气短缓解时间,且能降低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急诊集束化治疗;心力衰竭;心肺功能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的首位原因,且慢性心力衰竭也已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为探讨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2例,对其疗效及心肺功能、短期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分组比较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2例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72.59±6.16)岁;对照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71.62±6.0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急诊集束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RR)、收缩压(SBP)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进行比较[3]。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通过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并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来表示[4];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RR、SBP、PaO2指标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RR、SBP、PaO2指标变化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例数56 56-SaO2(%)治疗前 治疗后67.34±5.19 66.51±5.28 >0.05 97.38±9.67 90.06±9.84 <0.05 RR(次/分)治疗前 治疗后39.16±8.26 38.43±8.14 >0.05 18.34±8.09 29.49±8.27 <0.05 SBP(mmHg)治疗前 治疗后57.63±7.08 56.91±8.03 >0.05 86.14±8.01 91.35±9.27 <0.05 Pa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161.38±14.28 162.89±15.19 >0.05 125.64±12.07 139.27±12.06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比较(见表2)

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气短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周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例数56 56-急诊室治疗时间(h)4.16±0.56 2.85±0.31 <0.05气短缓解时间(h)4.61±0.67 8.37±0.91 <0.05住院周期情况(d)16.28±2.13 17.43±2.09 >0.05

2.3 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比较(见表3)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比较[n(%),人]

3 讨论

(1)心力衰竭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相关文献报道[5],急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其死亡率和病残率亦随之升高。急诊集束化治疗是指综合多种能降低病死率的治疗措施进行优选、归纳,形成捆绑式的具体治疗方案,并制订出详细治疗流程,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最直接有效的治疗[6]。

(2)我们对5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制订了集束化治疗方案,按流程通过吸氧,心电监护,静脉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或抗生素等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等措施,使患者在2小时内达到:①收缩压110~140 mmHg;②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血氧饱和度≥94%[7];③快速性房颤的心室率或窦律心率控制在110次/分左右;④血糖≤10 mmol/L,并避免低血糖发生[8]。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SaO2、RR、SBP、Pa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束化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状态。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综合治疗方案较常规治疗方案复杂。观察组气短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束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短期症状,使病情尽快趋于稳定。观察组气管插管率及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束化治疗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病死率,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路径管理已被广泛应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工作模式是临床医生的职责,我们应用集束化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和相关指标,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路径提供实践依据、积累经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气短缓解时间,且能降低患者气管插管率及院内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栾晓军.急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现状和诊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6):800-804.

[2]贾合磊,孙盘丽.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9):903-904.

[3]何丽蓉,况九龙.无创通气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9):574-576.

[4]张荣峰,田晓晨,夏云龙,等.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7):70-73.

[5]张伟强.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45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743-744.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7]任彦青,张春晓,刘世刚,等.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200-1201.

[8]李培杰,杨小华,郑宁,等.2006美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及早期住院推荐建议简读[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6):564-567.

R195

B

1671-1246(2015)10-0147-02

猜你喜欢

急诊室气短动脉血
病人来啦,快抢救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勘误声明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对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打的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