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研究

2015-10-14李红艳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数学

李红艳

摘 要:我国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也在试图改变以往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 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能有效将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是接受最初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对于上面“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所要强调的是小学和数学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特点,并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合理的进行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整合,采取符合小学生接受特点的生活化教学手段,在注重培养小学生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缺失

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学习数学,提倡数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教学要求。小学数学课的基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会用数学,注重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

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尝试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以考试,以分数来作为教学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重要性和实用性,反而只会让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单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2、数学与生活分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是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有了提高。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却往往忽略了数学学习者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课改专家们竭力强调数学课堂紧密联系生活现实。在这一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己经认识到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理论认同的浅层次表面,其对生活化的本质和意义并未真正理解和领悟,也就无法再教育实践中正确有效的贯彻和应用,这种观念表面化的问题出现表现在“重数学轻生活”和“重生活轻数学”两方面。

3、数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

这里所说的数学内容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素材。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为了使学生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将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教材内容,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设计成生活中能看见、能摸着、能听到,既有价值又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生活化素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所引入的生活化素材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化素材与数学概念脱节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有的教师随意引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原型,盲从“数学源于生活”的信条,而忽略了 “数学不是生活的简单反映,而是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导致选择的生活原型与数学概念的内涵不相符。若以此作为数学思考的基点,势必异化数学本质,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要先考虑选取的生活原型是否是学生能接受并且喜欢的素材,同时还要分析考虑所选取的生活素材是否与所i全释的数学概念的内涵一致,要让生活化素材最贴切地反映数学概念的本质。

(2)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数学思考解答数学问题,原因在于有的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不当,或者仅满足于学生找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导致数学的数学思维其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也没有质的提升。

4、教学手段单一和封闭

这里所指的教学手段,在将数学概念设计成为生活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实物演示、多媒体、游戏、活动等形式创设包含这些生活化元素的多层次的生活情景,并通过比较、交流、反思、抽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手段片面化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两方面的观念认识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偏差。

(1) 教学形式单一

这里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学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行动策略的总合,前者如语言、多媒体等,后者如游戏、活动等。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而采用生活化语言、实物演示、多媒体、活动、游戏等教学形式能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的领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更多只是釆用口头举例、静态图片展示等教学形式,极少或者不善于使用多媒体、活动、游戏等多层次的形式来建立 放式的、生活化的课堂,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理解也往往存于表面,对于数学与生活缺乏更深层的体会,也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也难以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里既有教师教育意识的问题,也有现实条件限制等原因。

(2) 教学方法脱节

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思维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用预设好问题普代学生的探究活动,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问和自主探讨的机会。而使学生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失去了对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教师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的过程,甚至直接跳跃这一抽象过程。但这些认知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主体建构,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教育工作者仍需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素材开发等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

[3]卢苏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析》[J].教育,2014.36

猜你喜欢

生活化生活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