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2015-10-14何山潘恒志

卷宗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少数民族大学生

何山 潘恒志

摘 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了培育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它覆盖了个人思想,感情,行为等积极的品质,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加以巩固[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的教育模式,它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的重要后备军,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培养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幸福人生,应成为当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可采取下策略来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1 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人格因素,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人格。例如苗族人民形成了坚持不懈,一丝不苟,有毅力等个性品质;瑶族人民铸就了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的人格品质[2]。由于历史的传承,这些优秀的人格因素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也有体现。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种心理品质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共同拥有六种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这些美德在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体现。[3]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发掘各族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因素,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民族自豪感。那么,在这种自信的支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自我激励和自我改变的主人,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

2 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积极期望效应

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以纠错为目的的病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代之以关注学生幸福和发展、挖掘学生潜能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4]。积极心理学认为,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就必须重视对人的积极力量的研究,因此,应该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体,运用正面的能量引导人。 作为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中,应抛开批判性的观点,不应仅关注问题学生的缺陷,而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潜能,发现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运用情感激励、心理暗示、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思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3 实施积极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个体心理辅导,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引导,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建立积极的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来访者在咨询中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在民族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咨询,更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需要用跨文化的观点对学生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它要求既要看到当事者消极一面,又能看到他们具有的积极潜力。面对来访者的困扰,咨询师应注重帮助来访者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并和来访学生一起解除困扰。咨询师应相信来访的学生具有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具有积极向上的潜质,治疗的任务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能力和自我潜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4 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式体验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仅靠课堂讲授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不够的,要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因为品质的形成是与他人良好互动并不断内化的结果,就积极心理品质中意志力、品德、人际能力以及求知与创造力等维度也均与个体的实践有关。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人的积极体验不仅仅受本能的驱动,也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等的影响[4]。 因此,民族高职院校需要进行课堂改革,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根据大学生充满活力的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引导他们自主积极的投入式体验,增强其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意识。

5 积极开展拓展训练和团体辅导,提高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体验式培训方案,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挑战各种困难的素质,发展人际沟通技能[5]。然后让学生把拓展训练的体验有效地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与人沟通。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往往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都会体验到归属感和被认同感[6],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素质。

6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网络教育阵地,保证积极健康的环境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离不开健康的育人环境,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必要的。在课堂、班级活动中进行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增加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把校园网建成传播积极心理学知识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造积极性向上的网络教育阵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翔平. 当代积极心理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4.

[2]李静. 民族心理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3.

[3]姜雪凤,陈宪章.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7):88-90

[4]胡云斗,王同军.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初探[J].高等职业教育2011,(12):73-75

[5]郭洪芹.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9,(11):138 -140

[6]王慧琳.活动渗透式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北京教育(德育),2011,(7):15 -1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少数民族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