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方言亲属称谓词及其变化

2015-10-13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8期

摘 要:亲属称谓是汉语基本词汇。通常来说,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变化较小的一类词。每种语言或方言都有一套完善的亲属称谓用语,且是不同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直接反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以及普通话的普及,各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逐渐向普通话趋同,并呈现出新老派的分别。

关键词:滨海方言 亲属称谓 特殊称谓 新老派

亲属称谓词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词汇系统,中国封建宗法制度更强化了这个系统。有些亲属称谓词使用上千年没有更易,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父之弟妻为叔母”,“母之晜弟为舅”,“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夫之弟为叔”,“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1]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方言迥异,词汇系统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每种方言内部亲属称谓自成系统,但横向比较各方言,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混乱。每一个亲属称谓词汇系统,都反映了某个方言区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甚至人口环境语言方面的变迁。

一、概况

滨海县地处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语言文化研究也相对较少。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滨海人,上大学之前,未曾离开过滨海县。为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在参考《江苏省志方言志》的同时,笔者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老中青幼四代人。

滨海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过实地调查,不难发现滨海方言有一部分亲属称谓和普通话是完全一致的。如“奶奶、姑奶奶、舅奶奶,丈人、舅舅、姨夫、婶子、哥哥、嫂子、妹妹、妹夫、儿子、女婿、侄儿、孙子、小叔子”,等等。

另外滨海方言中有一些亲属称谓和普通话略有不同。如:

“外公爹、外婆奶、亲家爹、亲家奶”这一组和普通话呈现一致对应。“外公”“外婆”本足以表示特定内涵,在词语后面又加上“爹”和“奶”,从而和“爹爹”“奶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亲家爹”“亲家奶”是从共同孙辈的角度来称呼,同婚姻繁衍密切联系。

“外甥子、侄女子、外甥女子、孙女子”这一组都带有“于”尾,与普通话稍有区别。此外,“侄女子”的使用范围比普通话稍窄,只用于父亲的兄弟姐妹对自己的称呼。

“外孙孙”按照“孙子”和“外孙女子”的结构,应该是“外孙子”,但是这样读音就和“外甥子”相同了。为了避免歧义,将词语改造了成“外孙孙”,反而变成了一个较有特色的称谓词。

二、滨海特殊亲属称谓词

经过调查发现,滨海方言有一部分特殊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区别较大。如:

这一组皆是从父的称谓。这一组中“爹爹”“爹”和“大爷”“爷”是滨海方言中最具特色最富代表性的通过改变语音来表示不同亲属称谓的词汇。在现代普通话中“爹”指父辈,“爷”指祖辈,与滨海方言的情况截然不同。

《说文解字》中无“爹”字。《康熙字典》引了《南史·梁始兴王憺传》的相关内容“荆土方言谓父为爹”[2],还引了《广韵》“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羌人呼父也”[3]。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爹”本指父亲,现在口语中也常说“爹娘”。同时在《新华字典》中还可以看到其他义项:“对老者、长者的尊称”,如在滨海方言中一般称呼老年男子为“老爹爹”;“祖父(方言)”。据此,滨海方言中呼父亲、爷爷为“爹”就不足为奇了。

“爷”在古代表示父亲,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爷”现在表示祖父或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大爷”。“爷”在滨海方言中表示父辈的称谓,称呼伯伯时,读大爷[ta44i?44],前面可加排行“大爷”“二大爷”;称呼叔叔时,读爷[?24],仍可加排行“大爷”“二爷”。

从这两组词可以看出口语中亲属称谓词的混乱。纵观江苏全境,苏州、无锡、常州、海门、高淳等吴语区,镇江、宝应等江淮官话区称父亲为“爹爹”,丹阳称伯父为“爹爹”,而南通、泰州、盐城、镇江、扬州、淮阴等地又称祖父为“爹爹”;盱眙、淮阴、连云港等江淮官话区,邳州、徐州等北方方言区称父亲为“大大”,如皋、泰州称呼伯父为“大大”;连云港、赣榆称呼祖父为“老爹”,泰州称呼曾祖父为“老爹”;东海称祖父为“老爹爹”,南通、如皋、镇江方言中“老爹爹”指曾祖父。

滨海方言中由于父亲、祖父称谓的特殊,引起相关称谓特殊化。如舅爷爷称为“舅爹爹”,“公公”称为“老爹”,有时也会跟着自己的孩子称呼公公为“爹爹”,只读[ti?42ti?21];继父就成了“晚爹爹”;姑父和姑爷爷都称为“姑爹”,通过音变相区别。

普通话中的“姑姑”最开始是用来称呼婆婆的,《说文解字》:“姑,夫母也。”[4]也可以表示姑姑,《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5]在滨海方言中,一般来说,姑姑面称为“乌(音)”读音为[?p42](前面必须加排行),背称为“”(不加排行),《说文解字》《尔雅》中无此字,《康熙字典》中收此字,并引了《集韵》:“滂模切,音铺。女字。”[6]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后起字,极有可能是流传不广的方言用字。称最小的姑姑为“小乌”,或者叠音[Pu21Pu42],后逐渐演化成[Pu21u42](限于部分年轻人使用)。

此表主要是从母的称谓。“姨奶”的范围较普通话大,包括外婆和奶奶的姐妹,普通话中奶奶的姐妹叫姨奶奶,外婆的姐妹叫姨姥姥、姨外婆。

“姨娘”在古代可以指庶母,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在滨海方言中,“姨娘”作为阿姨讲时要变调,面称时要加排行。除此之外,在滨海方言中,“姨娘”还可以指妻子的姐妹,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姨子、小姨子。

滨海方言中没有“女儿”一词,用“闺娘”或“姑娘”。“闺娘”有两种读音,读[kuei42nin21]时,可以是面称也可是背称,读[kuei42nia21]时,是面称,带有母亲对女儿的亲昵语气;“姑娘”读为[k?p42niɑ?24],有两种意思,一种表示未婚女子,一种是父母对已出嫁的女儿的称呼,对应地称女婿为“姑爷”(部分老年人使用);表示未出嫁之意时,还可读为[k?p42nin21],此时不是特定称谓,而是描述未婚状态,滨海人话说:“那时候没出门(结婚),还在家做闺娘呢!”

“姨侄”“姨侄女子”在滨海方言中指女性对姐妹的孩子的称呼。普通话中不管父系母系统一称为“侄子”“侄女”。

很多论文中把滨阜一带方言中“我妈”写成“姆妈”,这可能是是参考了江南吴语的读音,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在滨海方言中,人们习惯在亲属称谓前面加上“我”字,如面称:我爹(父亲),背称:我爹爹(祖父)、我奶奶、我哥、我姊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滨海方言中“我妈”本应读为[?21ma42],但前面音节受到中间m的影响,逐渐同化为m。

普通话中“后”的概念在滨海方言中用“晚”来表示,这体现了一种方言对某些同义词做出的选择。

“老奶”与“老爹”相对,指“婆婆”。

“兄兄、小兄”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在江苏境内,只有极少数方言点称呼弟弟为“兄”,比如阜宁[?y?31?y?]、盱眙[?io?31]。

“姊妹”在滨海方言中适用范围较大,包括姐妹、姐弟、兄妹、兄弟姊妹。如滨海人说“我姊妹三个”,意思是说家里一共三个孩子;如果说“我弟兄三个”,是指家里一共三个男孩子,可能还有姐姐或妹妹。有些论文中写成“姐妹”,无可厚非。“姊”是止摄开口三等精母上声字,在滨海方言中读为[??],“姐”是假摄开口三等精母上声字,在滨海方言中也应读为[??]。

“媳妇”在滨海方言中只指儿媳妇。《康熙字典》“媳”字条收《字汇》解释:“俗谓子妇曰媳。通作息。”[7]有些中老年人也称自己的儿媳为“娘[niɑ?24]”,前面必须加排行。

妻子的兄弟被称为“舅老爷”,可以看出其在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

三、亲属称谓词新老派变化

滨海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新老派变化主要体现在形式变化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其中形式变化一定包含语音变化。

“外公”“外婆”替代了“外公爹”“外婆奶”,尤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小孩子也称呼“外公”“外婆”为“爹爹”“奶奶”。

“爹(爹)”也被“爸爸”所取代,80年代末出生的人,几乎都使用“爸爸”;“姨娘”被使用更加广泛的“阿姨”替代;“后妈”取代了“晚妈妈”;人们也不再称呼弟弟为“兄兄/小兄”。

表示伯父的“大爷”声调发生了变化;表示叔叔的“爷”和“姐姐”韵母产生变化,向普通话靠拢。

四、小结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汉语称谓系统比印欧语言复杂得多,但相较于过去强调“礼”的宗法社会已经简单许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社会关系会更趋简单。尤其是计划生育的实行,人们过去经常提及的“八父八母”可能会逐渐消亡。且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亲属称谓在新派中已经消亡。如:“婶娘舅”是指婶母的兄弟;“重山姊妹”指的是一个妈妈多个爸爸的情况,指女性和不同男性生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此外,一些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在新派中也很少使用,新派难以区分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比如“里表”“外表”“姑表”“姨表”“嫡(亲)叔伯”“堂叔伯”“子舅”等。同时,很多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已经被人们抛弃,被使用更广泛的普通话词汇取而代之。当然面临消亡危险的不仅仅是亲属称谓词,而是整个汉语方言词汇系统。

注释:

[1]郭璞,邢昺:《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215页。

[2][3]康熙字典扫描版http://www.cidianwang.com/kangxi/kangxizidian258.htm,2015-04-20。

[4]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59页。

[5]郭璞,邢昺:《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6]康熙字典扫描版http://www.cidianwang.com/kangxi/kangxizidian263.htm,2015-04-20。

[7]康熙字典扫描版http://www.cidianwang.com/kangxi/kangxizidian268.htm,2015-04-20。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EB/OL].http://www.jssdfz.com/book/fyz.pdf.

(曹克韦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