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存取进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与启示

2015-10-10

学报编辑论丛 2015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贺 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合肥230026)

开放存取进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与启示

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合肥230026)

开放存取(OA)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具有出版快捷、检索方便、免费获取的特点,其发展正日益引起国际学术领域的关注。本文根据国际知名OA数据库DOAJ和OpenDOAR截至今年8月的数据统计,分析了OA目前的新进展,并通过介绍OA期刊的不同办刊模式展示了国际学术出版领域的OA期刊发展动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特点分析了OA的发展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并借鉴国际的成功OA出版经验为我国科技期刊的OA出版提出若干建议。

开放存取;DOAJ;OpenDOAR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的学术出版模式。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对OA的定义[1-2]为:文献可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获取,即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除非网络本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对复制和传播的唯一约束,以及版权在此所起的唯一作用是,应该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引用出处。OA与传统出版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作者付费而不是读者付费的出版模式,信息载体以电子版形式为主,无偿提供给读者[2],因而其具有出版快捷、检索方便、免费获取等优点,有助于提高论文的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其产生最为根本的两大背景是:由于国际出版商的商业化和兼并行为,导致学术期刊价格持续上升,从而使基于订阅的学术期刊传统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学术交流障碍;同时网络环境的发展使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3]。

由于OA打破了国际出版商对学术交流自由的限制,因而获得了国家、科研机构和团体、研究人员的欢迎和支持,近年来蓬勃发展。据Khabsa等[4]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至少可搜索到114 000 000篇英文学术文献,其中至少有24%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本文利用两大著名OA数据库DOAJ和OpenDOAR截至今年8月的统计数据分析了OA目前的新进展,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OA期刊的几种不同办刊模式;分析了OA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影响,并借鉴国际知名OA出版机构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科技期刊的OA出版给出了若干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开放存取的新进展

1.1OA期刊和OA开放仓储

“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中建议了实现OA的两种互补途径:一是开放存取期刊,即“金色之路”,指作者或作者所在机构向出版者付费在开放存取期刊发表论文,出版者自出版之日起就提供论文的免费访问;二是自存档(Self-Archiving)或开放仓储(open repository),即“绿色之路”,指作者可以将自己论文的预印本、后印本、经同行评审过的会议论文或专著进行存档,提供开放访问[5]。在实现OA的同行评议文章中,约41%的文章发表在OA期刊,约59%的文章通过“绿色之路”实现OA[6]。以下分别通过对国际著名的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DOAJ和开放仓储目录系统OpenDOAR的最新数据分析,展现OA的新进展。

1.1.1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

“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7]是2003年5月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设立。其目标是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具有质量控制系统的开放存取期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提升OA期刊的显示度和易用性,推动OA运动的更快发展。该目录收录的均为学术性、研究性期刊,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免费、全文、高质量的特点。其质量源于所收录的期刊实行同行评审,或者有编辑作质量控制,故而对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8]。

通过登录DOAJ网站[7],笔者对DOAJ的相关收录数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15日,DOAJ收录的OA期刊已达到10 489种,收录文章1 952 327篇。图1给出了截至2015年8月DOAJ每年期刊收录总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DOAJ于2003年设立以来收录的OA期刊数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尤其是2010—2013年期间共增加了5 710种期刊,占总收录期刊数量的一半以上。被DOAJ收录的国际高质量OA学术期刊数量总体上呈加速发展趋势。

图1 DOAJ收录期刊总数的年统计数据[7]

根据DOAJ网站的统计结果,目前在其所收录的134个国家中,美国被收录的期刊数量是最多的(表1),截至2015年8月是1 057份,占DOAJ收录期刊总数的10.1%。图2是截至2015年8月DOAJ每年收录的美国期刊数量,也呈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与美国政府对开放存取的态度有一定关系。美国国会在2007年12月通过了2008拨款法案,其中就包括要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强制要求被资助者将研究论文存储到PubMed Central(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OA期刊数据库)进行开放获取的条款,这使得NIH资助的研究成果强制性开放存储自2008年起成为法律[9]。2013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又颁布“提高联邦资助科学研究成果获取的备忘录”,要求所有研发资助年度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机构所资助项目产出的学术论文都要实现公共共享,同时要求各联邦机构必须在备忘录发布后的 6个月内提交本机构的开放共享政策草案[10]。

表1 DOAJ收录期刊数量分布最多的前十个国家[7]

图2 DOAJ收录美国期刊数量的年统计数据[7]

1.1.2开放存取仓储目录OpenDOAR

“开放存取仓储目录”OpenDOAR[11]是关于开放存取学术仓储的权威目录与工具。OpenDOAR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瑞典兰德大学于2005年共同创办,已成为全球OA仓储资源建设中心[12]。目前OpenDOAR的OA仓储名单已超过2 900个。图3给出了OpenDOAR收录OA仓储的数量变化情况(2006年的数据跃增主要源于OpenDOAR数据库的自身改进)。可以看出,全世界OA仓储的数量也在逐年稳定增长。

图3 OpenDOAR收录OA仓储数量[11]

这些OA仓储的类型分布如图4(a)所示,其中来自科研机构或部门的占绝大多数,比例达到了84.1%,9.8%为跨机构的学科仓储。可见高校、国家实验室等学术机构目前仍然是OA仓储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建设力量。在这些仓储所分布的国家中,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仓储数量依次占据前4位,如图4(b)所示。其中,美国仓储的比例为15.9%,占世界六分之一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OA理念在这个科技强国的接受和普及程度。

图4 OpenDOAR中OA仓储的类型和国家分布

1.2OA期刊的不同办刊模式

OA的不断发展日益明显地改变着学术出版的模式。对于以往作为学术出版主体的商业出版商,由于OA资源的丰富会减少传统期刊的发行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术期刊定价的增长,因而很多出版商在前几年表现出了对OA的抵制[13]。不过随着OA的逐渐普及以及国际金融局势的变化,他们也开始紧跟OA步伐,积极探索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以出版《Nature》系列期刊的自然出版集团(NPG)为例,NPG曾一直对OA持反对态度,抨击OA期刊《PLoS One》开放获取政策的盈利是以牺牲论文质量为代价,然而自2009年NPG转变态度向尝试OA出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2009年9月NPG宣布将发起一份新的在线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刊在文章接收后提供作者自由选择OA出版或传统订阅出版的权利。该刊于2010年4月出版了第一期,而后在2014年10月转换为完全OA。与此同时,《Science》杂志也于2014年9月正式宣布创办OA期刊《Science Advances》,通过作者提供出版费(每篇约3 000美金)来运行。Cell出版集团则于2011年8月即创办了OA期刊《Cell Reports》,该刊2014年的影响因子已达8.358,成为OA领域的龙头期刊。

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和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科学家对于创办OA期刊具有很大的热情。早在2000年,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就创建了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并于2003年开始出版了《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One》等一系列生命科学与医学类OA期刊。2012年底,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前任主编Randy Schekman,又以高起点创办了生物学科领域的OA期刊《eLife》,通过200多位杰出科学家组成的编辑团队、创新的服务形态和资助机构给予的充足经费支持,探索创办一份可以便捷发表优质论文的高端OA期刊[14]。

可以说,OA期刊已逐渐进入学术期刊出版的主流,并将对国际学术交流方式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2 OA的发展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和启示

2.1我国科技期刊现状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23.1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3.5%,已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二位[15]。相较于我国科研人员在科技论文产出方面的快速提升,我国的科技期刊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却仍有较大差距。根据笔者对ISI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JCR 2014版)的查询结果,美国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共2 894份,其中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就有101份,而我国目前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仅有173份,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期刊仅有2份。为给我国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减少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向国外期刊的流失,尽快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已迫在眉睫。

2.2OA的发展为我国办好自己的科技期刊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和良性影响

从出版发行的角度来看,出版周期短以及期刊内容易于被检索、获取和引用是有效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正是OA出版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此外,我国科技期刊一般具有偏重学术交流的公益性、而发行收入所占比例不高的特点,这与OA的运营模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性[16]。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普遍偏小,以及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垄断化经营现状,采用OA出版来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无疑值得积极尝试。因此,近年来OA出版越来越被国际学术交流系统接受和重视的趋势,为我国采用OA模式尽快打造出高水平科技期刊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和机遇。

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就分别代表各自机构在北京签署了“柏林宣言”,鼓励科学人员与学者在“开放使用”的原则下公开他们的研究工作,鼓励文化机构通过在互联网上提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支持“开放使用”[5]。201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正式发表政策声明,从当天起,中科院受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将在论文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16]。这显示了我国政府支持科研成果开放存取,促进知识传播利用,让知识普惠社会发展的导向和决心。

同时,国内科技期刊也在积极探索OA出版。在2007年中国科协所属期刊中即有140种期刊实现OA(占全部科协科技期刊的15.6%),到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OA期刊的数量已增至308种(比例为29.3%)[17]。60种延续OA的中文版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平均值的5年(2006—2010)增长率分别比非OA期刊高11.8%、17.8%和14.3%,显示出了OA对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切实效果[18]。

2.3国际OA的办刊经验对我国OA期刊发展的启示

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OA发展现状相比,我国的OA期刊发展从整体上来说仍处在较初级阶段。截至2015年8月DOAJ收录的我国开放存取期刊数量仅为58份,国际排名第37位。同时绝大多数 OA期刊分散上网,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中[19]。所以我国科技期刊的OA出版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初景利等[17]对中国科协的开放存取期刊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 OA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OA出版论文的权利政策不清,可能影响期刊和作者权益;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济能力来进一步开发网站和个性化服务;OA出版影响了订购费和广告费,难以支持期刊可持续发展;OA出版网站影响力不高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OA期刊,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解决措施:

(1)从政策层面增强引导和宣传。作为一种具有学术公益性质的行为,OA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科技决策部门的引导。强制性OA是国外OA政策的发展趋势,例如NIH就是在其自愿原则的OA政策受挫后转变为强制性OA政策的[8]。目前我国科研人员中有很大比例不太了解OA出版,同时单位没有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也显著影响了他们的OA出版意愿[20]。因此,从科技政策层面宣传并鼓励科研人员在我国的OA期刊上发表文章,也是提升OA期刊稿源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此外,政策层面的引导也有利于期刊建立明确的OA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规范的版权协议。

(2)建立大规模OA资源整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集团化和集约化是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21]。由于 OA期刊的网络化传播和办刊机构的分散分布,因此更需要借助统一的网络平台形成规模效应,运用大量期刊的合力吸引各个领域和地域的学者检索,从而整体提升OA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这一点从DOAJ和PubMed Central(PMC)的国际影响和对OA的推动作用中即可看出。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OA期刊网络整合集成平台数量很少,仅有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Socolar、开放阅读期刊联盟、首席医学网等几个平台,多数平台收录的OA期刊数量较少,开放性与互动性与国外OA期刊平台差距较大[22]。因此亟须建立国家层面的大型综合OA期刊集成出版平台。

(3)加强学术论文质量控制。科研人员选择期刊发表文章通常最为看重的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被同行认可的程度。因此无论对于OA期刊还是非OA期刊,期刊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其学术影响力都是极为关键的。生物领域的高端OA期刊《Cell Reports》和《eLife》均对来稿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eLife》在文章发表后可展示审稿人意见和作者回复,并提供评论功能[14];OA出版机构BioMed Central(BMC)要求同行评议者签署他们的评议意见,并与文章一起张贴在网站上[5]。正是这些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科研人员对这些OA期刊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尊重。而只有将严把期刊学术质量与开放期刊获取渠道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

3 结 束 语

建立我国自己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和期刊信息平台,使我国的科研工作能按我国的实际需要稳定开展,有助于我国知识自主创新,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广大范围科研人员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提升我国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而OA出版在国际学术交流系统中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机遇。借鉴国际OA出版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出版业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OA出版模式,有望成为我国尽快创办高水平科技期刊的一条可行之路。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EB/OL].[2015-08-10].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index.shtml.

[2]任胜利.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1-154.

[3]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154):66-69.

[4]Khabsa M,Giles C L.The number of scholarly documents on the public web [J].PLoS One,2014,9(5):e93949.doi:10.1371/journal.pone.0093949.

[5]李建辉,徐宏,孙梦婕,等.学术期刊的OA模式及其对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4):30-33.

[6]Bjork B C,Welling P,Laakso M,et al.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Situation 2009 [J].PLoS One,2010,5(6):e11273.

[7]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DB/OL].[2015-08-15].http://doaj.org.

[8]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36-43.

[9]王青.国外开放存取(OA)策略及其启示[J].现代情报,2010,30(3):32-34.

[10]陆彩女,李麟.2013年国际开放获取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8):111-121.

[11]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penDOAR [DB/OL].[2015-08-15].http://www.opendoar.org/.

[12]徐恩元,李娜.基于OpenDOAR的OA知识库政策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0,30(6):268-272.

[13]杜海洲,马明慧,龙旭梅,等.国外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4-8.

[14]程磊,汪劼,徐晶,等.eLife期刊特点及其学术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44-251.

[15]动物研究所在 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排名中再次取得好成绩[EB/OL].[2015-08-10].http://www.ioz.ac.cn/xwzx/zhxw/201410/t20141020_4226490.html.

[16]中科院、基金委:公共资助论文可开放获取[EB/OL].[2015-08-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5/294466.shtm.

[17]初景利,李麟,沈东婧,等.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态势——基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43-48.

[18]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10-714.

[19]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所属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导报,2010,28(12):19-25.

[20]张新鹤,刘晓霞.我国科研人员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0):45-54.

[21]吴寿林,胡小萍.创新出版管理体制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和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46-748.

[22]司徒俊峰,罗春荣,谢莉.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平台建设与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7):165-170.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学术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