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变迁及其原因探析

2015-10-10贺新春邹涌彬

老区建设 2015年16期
关键词:赣南变迁

贺新春++邹涌彬

[提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伦理问题进一步凸显。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在社会转型中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农村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伦理观念的变化。农村经济伦理的这些变化对赣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弄清楚了赣南农村经济伦理变化的成因,才能更有效地引导赣南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变迁;原因

[作者简介]贺新春(1978—),男,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应用伦理学研究;(江西赣州 341000)邹涌彬(1990—),男,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福建福州 35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客家乡村伦理的嬗变与重建”(ZX110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伦理的变迁与重建研究”(13CZX069)

乡村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一个内在维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乡村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当前乡村社会正在经历一次转型之痛:从治理危机转向伦理危机。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的差距还比较大,伦理道德在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有一种不断弱化的态势。赣南地区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地区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赣南地区广大农村的伦理秩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既有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变迁、也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变迁。这里主要从经济伦理的视角呈现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社会的变化并探究其产生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变迁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它对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经济伦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应该关注农村生产伦理问题。

(一)生产伦理:由注意环境保护到经济利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前,赣南农村地区普遍养猪和养牛,使用牛粪猪粪等农家肥肥田,既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又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了农村生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中养猪养牛的农户也逐渐减少。为追求作物高产,现在赣南农村地区已经很少用禽畜粪便这样的农家肥。代之的是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这些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对土壤、水、生物、大气等环境要素造成了污染。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赣南农村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的生活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原因,村镇的生活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及容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相当多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出,随意倾倒。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1]

赣南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而林业生产也是其收入重要来源之一。赣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多山地丘陵,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达。在分田到户之前,由于封山育林工作做得比较好,对盗采盗伐控制比较严,农村的山林都保护的较好。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林都被划分给农民,村民在得到山林后,受经济利益驱使,农民滥砍滥伐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不适合砍伐的苗木被砍伐以获得眼下经济利益。滥砍滥伐让村民获利不少的同时,也大大的破坏了当地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现在许多农村山林地变成荒山秃山,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另外,挖卖古树的行为在赣南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在赣南农村地区许多村庄都有一些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大树。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城市对绿化树木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古树贩子便打起了农村树木的主意。近年来赣南农村的许多古树都被城里开来的大型机械挖走买去。[2]

(二)交换伦理:由信任互惠到等价交换

交换是商品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价格成交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市场交换的主体在互利,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契约伦理的要求,在交换的各个环节贯彻以质论价,买卖公平,诚实守信等伦理规范。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村地区的交换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深入人心,赣南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也开始进入市场化。在原来,村民之间的农业劳动往来一般是属于帮忙性质的,并不需要支付工资,最多就是相互间进行换工。随着大量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逐渐增多,所以到了农忙季节劳动力就非常紧缺。那些主要劳动力不在家的农户再去请别的村民帮忙时,后者就会有些不愿意了,许多村民不再像以前那么爽快的去帮别人。需要帮忙的村民就开始支付工钱请别人帮忙。这样的做法在赣南农村地区逐渐成了一种趋势。如今许多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民专门腾出时间来为别人做工赚钱。现在,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还会有些免费的帮忙,其他的都是有偿服务了,要么换工,要么就是支付工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机械化劳动业开始出现,如拖拉机耕田、收割机割稻等等。由于赣南地区耕地比较少,每家每户买机械肯定划不来,所以只有少数人少数家庭购买,而他们也需要进入市场化来换回投资。因此机械劳动市场化在农村比较普遍,比如请拖拉机耕田,收割机割稻在农村地区都是按亩收费。由于农民劳动力缺乏和时间紧或者干脆图方便,村民也乐意接受。

(三)分配伦理:由贫困到勤劳致富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和规范、通过什么样的机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按照什么样的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级或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受制于制度的安排,而且也体现着伦理的价值取向。[3]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分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务工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改革开放以前,赣南地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非常少,村民基本上都是在家务农,种地是最主要的工作,农闲时主要是在乡村里“搞副业”,例如编织箩筐,做木工,瓦工。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工资性收入。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第三产业的兴起,赣南农村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农民的务工收入开始出现并逐年不断增加。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点增多,结构更加多元化,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重要位置。例如,在家务农的村民可以在家养猪,养鸭,养鸡或者种植蔬菜到集市去卖。从事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的农民也不少。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但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赣南农村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收用作厂房建设、道路建设等,村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有所增加,主要包括租金、土地征用补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离退休养老金、粮食直补、赔款等各类收入。

随着赣南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职业多样化,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村贫富差距有相对缩小的趋势,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的人口所占比例比较低,处于绝对高收入人群也比较少。

(四)消费伦理:由勤俭节约到享受生活

消费是人类维持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产品消耗过程,它与生产、分配、交换构成一个循环的有机整体,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村消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赣南农民逐渐摆脱了吃不饱的生活状态,跨越了温饱线。农民的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转变到质的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费更加讲究营养和合理搭配,家庭餐桌日益丰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赣南农民的衣着消费在发生变化。穿的丰富多彩,向成衣化和体现时代特点的方向发展。衣着消费档次提高,向个性化、时尚化发展。过去居住的土坯房基本上被水泥楼房替代。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都住进了水泥楼房,有干净的卫生间,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有了新房后,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摩托车等家电成为生活富裕农民的生活标配,更有甚者,小轿车也开始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

与此同时,绿色消费观也逐渐进入赣南乡村。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通常指无污染、无公害、低耗能的节约型消费。在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部分赣南农民在消费的时候会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他们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崇尚“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已成为部分赣南农民群众的新追求,许多农民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灶、沼气灯,农民新购置了电动车,新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二、改革开放以来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变迁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赣南地区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尤其是经济伦理观念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农村经济伦理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引起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分析农村经济伦理变化的成因,有助于引导农村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变化的根本原因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原理,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是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乡村经济伦理主要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勤劳致富、等价交换等伦理思想。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赣南乡村经济更加开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农村传统伦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农村经济伦理的影响。市场经济促成“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转变,肯定功利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并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之一。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经济体制,它还包含着一系列的世界观和各种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仅影响着乡村生态伦理,家庭伦理,也影响着乡村经济伦理。市场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市场经济要求的自由、开放、和平等促成了村民之间的平等。这就使得农村交换伦理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开放性条件下的物质追求变得更加合理合法,这客观上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导致道德失范和伦理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降低,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被更多地以经济利益去衡量,村民之间甚至父子兄弟间也出现“谈感情”少了、“谈票子”多了的现象。市场经济下村民价值评判改变,许多村民变得更加务实和功利。

2.市场经济对赣南传统农村伦理道德结构带来巨大冲击

传统社会中的乡村,是一个充满亲情、乡情和族情的地方,乡邻之间的互帮互助,礼仪往来是常见之事。传统乡村社会的乡村情感,特别是左邻右舍的感情是非常浓厚的,这种情感维系着整个乡村社会,是乡村精神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轻而易举地冲垮了本已十分脆弱的农村社会秩序,农村社会传统的价值观被边缘化,农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已弱化。事实上,这些冲击最终导致原有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的解体,造成了农村伦理道德水平的滑坡。于是现实中赣南农村伦理道德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流行,原有和谐局面被打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随着市场因素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渗透,加以大规模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流动,城市中的文化观念正日益冲击原有的农村文化体系,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造成了农民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突破原有农村伦理道德的束缚,逐渐成为了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导致了原来田园式的农村和谐局面的解体,对于纯经济利益的追逐加剧了农民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邻里之间关系的紧张。[4]很多乡村由于居民之间对于经济利益的争夺出现了人际关系的某种危机。

随着拜金主义的不断侵袭,特别是在收入水平不能得到切实提高的情况下,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成为某些农民追求更高经济收入的价值选择。例如,在农村生产过程中,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产生的滥采乱伐,挖买古树现象。在消费主义的不良引导下,很多农民出现了攀比心态,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浪费现象。

(二)国家农村政策的推动是赣南乡村经济伦理变化的重要原因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淡化了赣南农村的集体观念

改革开放之前,赣南农村的政治组织形式还是以人民公社的形式存在的。人民公社是一种集政治经济于一体的农村基层组织形式。公社下有大队,各个村民小组则是以生产小组的形式集体劳动,每个劳动力以工分形式计算劳动。到了八十年代,赣南农村普遍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每个农民都有属于自己家庭的农田和林地。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的个人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家庭经营收入一度在农民收入中居主导地位。2004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倾农政策落实实施,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实现了回升并稳步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点增多,结构的多元化,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过去赣南农村农民种地的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投资。此外每亩还需上交农业税、村提留与乡统筹等,一年忙到头,农民从地里收获的粮食,除了自己家的口粮外,根本赚不到多少钱。现在,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但是,与此同时,农民的国家意识、集体观念和群体情感逐渐淡化了。农村土地改革后,由于农业劳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劳动,自负盈亏,农民普遍感觉不到农村集体的存在,逐渐淡化了农民的群体观念。农户分散经营的结构方式也造成了农村居民普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逐,集体生活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渐解体,这就导致了部分村民的行为放纵,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性大大降低,集体性行为由于缺少道德的、经济机制的支撑难以形成,这样最终损害的是农村全体居民的整体利益。

2.农民进城务工政策的松动极大影响了赣南乡村经济伦理

从1978年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突破和推广,亿万农民因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所激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由于农村改革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再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赣南农民也顺着这股潮流,外出打工的人渐渐增多起来。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对户籍管理以及人口流动等问题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政策的松动促成了赣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对赣南乡村经济伦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口流动加大,使原本相对封闭的乡村更加开放,外出务工的村民或多或少受到城市生活习惯的影响,回家后这些习惯又会影响到其他的村民。例如城市社会较为理性,重视效率,人际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金钱在城市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习惯和观念。务工农民回到村里后,往往会慢慢的按照城里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生活,比如现在赣南农民的生活消费更加现代化,甚至出现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现象。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多元化,进一步导致农村社会的陌生化和疏离化,邻里关系日趋冷漠,金钱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出重要作用。依托于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解体,传统文化逐渐远离,市场伦理和市场逻辑正在替代传统的乡土伦理和乡土逻辑。[5]

(三)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是赣南乡村传统经济伦理转变的直接原因

客家人由于自己特殊的生存环境,丰富而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得以形成,又由于与外界的隔绝,使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得以长时间保存。然而随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客家人的传统文化也势必在与外来文化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中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赣南乡村的经济伦理。这些变化最主要是由于赣南地区农村年青人接爱了更多的文化教育以及传播媒介的多元引导作用。

1.普及的文化教育弱化了赣南乡村传统经济伦理。从上世纪末以来赣南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幅上升,受教育率普遍提高。普及的文化教育使来自赣南乡村的年青人更加充分地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包括一些西方文化和其他的一些亚文化。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传统伦理观的态度。他们对赣南客家的一些行为禁忌等的反叛已经使传统的客家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不再完全信守诸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样传统的伦理观,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一些唯金钱马首是瞻的思想大量存在。这也是赣南乡村社会生产伦理观和消费伦理等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传播媒体多元化冲击了赣南乡村传统经济伦理。随着赣南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进入寻常百姓家,现代性因素向农村社会的全方位渗透。一方面,多元化的传播媒体向农民展示着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的现代化价值观。比如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法律观念进村,促进村民形成更加健康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那多元化的传播媒体也向农民传播着与传统价值、伦理道德观念相对抗或悖反的现代性伦理观念,由于传统的乡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媒体展示内容缺乏正确的判断,农民的思想很容易受到那些低级趣味不良的传媒影响[4]。例如,以广告和时尚为工具,带有强烈消费主义特征的现代性传媒进入农村,极容易误导农民的消费观念。赣南农民在长期的耕作活动中形成了辛勤耕耘,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但是在现代传媒广告和电视剧中出现的享受生活的观念在农村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少部分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赌博酗酒,还美其名曰享受生活。一些电影电视作品中出现的个人主义观对赣南农民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民更加务实,注重自己的利益,较少关心集体利益。电视进村非但没有增强以往村庄舆论的威力,反而肢解了村庄舆论和道德体系,从而构成对村庄本身的切割。进而,村庄伦理所面对的已不是衰弱问题,而是被电视、录像等现代媒介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与反复的重构。影视作品中对暴力和金钱的极力渲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观念,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赣南乡村经济伦理,相对封闭的村庄开始解体,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被严重挤压而难有生存空间,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

[参考文献]

[1]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调研世界,2006,(6).

[2]熊培云.变动的村庄——续《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之一[J].南风窗,2008,(20).

[3]王东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姜芳,宋娟.浅析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伦理道德失范及原因[J].知识经济,2011,(1).

[5]王小军.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邹雨轩.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伦理道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赣南变迁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Destination Chinatown
辨识赣南脐橙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