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生评教问题的分析及探讨

2015-10-08陆铭君沈向阳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高等学校

陆铭君 沈向阳

【摘 要】学生评教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灵活安排评教时间,转变学生的评教心态,制定有特色的评教标准,具体评价结果,注重评价数据的纵向横向分析等方法进行解决。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评价结果

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定期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估的一种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1]。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自从高校开始学生评教制度以来,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由于评教主体和客体的认知不统一,评教内容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评教职能部门对评教结果缺乏认知性等,引起学生评教结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已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

1 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

1.1 评教时间安排无科学性

高校的学生评教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中或期末,且需在一周内完成。期中或期末很多课程还没有完全结束,学生对课程可能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此种情况下给出的评价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另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课程安排的上课方式也不同,部分专业的课程安排是集中上课模式,课程集中在几周内完成,这样就导致了在安排的评教时间内学生刚开始上课或者还未上课,带来学生评教无据可依。此外,考试结束后评教,成绩问题会导致学生评教失去客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失真。因此,学生评教时间安排至关重要。

1.2 学生和老师对评教认识不清

高校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学生评教制度的具体原因,通过调查学生对评教制度的了解,发现学生的认知如下:(1)服从学校的安排进行评教;(2)不评教考试成绩将被屏蔽,影响综合测评、推优等;(3)形式而已。学校的通知上可能已经说明了评教的目的,但真正注意到并了解清楚的学生微乎其微,学生按照心情、老师对待他的态度好坏随便评价,自由散漫的学生给要求严格的老师评价很差,或者为了完成任务未看评价内容,随意评价。由于学生认识不清及评教的主观性,导致了部分评价数据失真。

有些高校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优秀评选和职称评聘的依据,这样造成教师误认为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手段,而忽略了其真正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了在学生评教中得到较高的评价,部分老师对学生放松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简单化,更甚者,在考试前给学生重点或漏题,为了在学生眼里充当“好老师”而降低了教学的水平。部分教师对学生评教制度认识不清促使了他们的行为与学生评教的目的背道而驰。

1.3 评教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高校的学生评教内容一般分为5部分[2]: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效果。这种基础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全面反应大学教学的自主性、自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评价标准超出学生的评定范围,如:教学态度中有一项评定指标为备课充分,学生很难评定任课老师是否备课充分;另一项评价标准为注意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充实新内容,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很难发现所学课程的学科发展新动向。这些标准都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评教时看到这些评教指标会无所适从而随意评价。高校的评教一般为“一表对多课”[2],各个不同专业的课程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一样,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艺术类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基本相同。学生评教的评价标准单一,无法反应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评价结果也不能科学的反应出任课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

1.4 评价结果缺乏具体性

从学校职能部门下发的评教结果,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对所承担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以百分制呈现,这样的数据只能反应出综合的教学水平,无法具体的、有针对的将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反馈给老师。由于教师无法得知在教学中哪个环节没有被认同,没有针对性的改进,会使得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时走不少弯路。

1.5 评价结果缺乏合理分析

高等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只是将学生评教作为常规工作,按时发布通知要求学生按规定评教,新学期开学初将评教结果反馈给教学单位,教学单位将反馈结果发给任课老师查阅并将资料归档留底,没有对学生评教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学校能得到的仅仅是一堆厚厚的留底资料,没有深入本质的分析,不能发现问题实质,更谈不上解决问题,造成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为目的的学生评教制度成了一个“口号”式的制度。

2 对学生评教的建议

2.1 灵活安排评教时间

学生评教时间不一定只开放期中或期末的一个星期。如果课程提前结束的可以先评,课程要跨越整个学期的,可以在假期中完成评教。不采用任何手段要求学生评教,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行使自己权利的空间。

2.2 转变学生的评教心态

文献[3]研究表明评教态度、对课程的学习态度显著影响学生评价误差,因此学生客观评价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学生的评教心态。各教学单位在学生参与评教前不要局限在对学生评教行为进行宣传和监督,而是要在严谨的评教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可让学生参与评教后的教学改进活动,如任课老师的教学研讨会。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等,让任课老师知道学生期望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评价行为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评教并非形式”。学生从实际行动中体会到学生评教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的心态从“我得评”转变为“我要评”。

2.3 制定有特色的评教标准

大学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完全按照基础教育的评价模式来制定大学教学的学生评教标准不可行。台湾清华大学已经发展出授课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可自选题目供学生评教,而台湾东吴大学将原来用于学生评教仅有的两个通用版本,依据各专业系所的性质不同,扩展为11个版本,使学生更能有效地表达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或建议[4]。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制定有特色的评教标准势在必行。高校中各个教学单位、教师、学生和学校职能部门需共同努力,找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共性,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制定出符合各个专业特点的评教标准,在实践中不但探讨和修正以到达最优。

2.4 具体评价结果,注重评价数据的纵向横向分析

评价结果具体化是指将每门课程每项评价指标的结果都呈现出来,而不是只呈现出一个综合数据,综合的评价无法准备反应教师的教学水平。

获得学生评教的评价结果并不是评教工作的结束,而是评教工作的开始。学校职能部门获得评价结果后除了反馈给各个教学单位外,还需要将全校的评价结果做纵向分析(近几年评教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横向分析(不同职称教师的评教结果分析、不同性别教师的评教结果分析、不同专业的评教结果分析),从而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作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各个教学单位获得评价结果后也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便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整改方案。

3 结论

在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过程中,通过灵活安排评教时间,转变学生的评教心态,制定有特色的评教标准,具体评价结果,注重评价数据的纵向横向分析等方法可显著提高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居颂光.对高校“学生评教”利弊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9):861-862.

[2]王进博,薛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机制的理性思考与实践[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4,1(2):5-9.

[3]常亚平,陈亮,阎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1:80-86.

[4]金诚.大学教师评估中“学生评教”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08,5:67-68.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高等学校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