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花·育德

2015-09-30景华

中小学德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童谣歌唱家乡

景华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花农在田地里种下了自己喜爱的杜鹃花,原以为春天有阳光雨水滋润,杜鹃必能生根长叶,花开艳丽,怎奈几场雨水后却相继枯萎,所剩无几。花农一次次补种,结果依然如故。同样的田地,为什么别人家的就能满园绚丽呢?花农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路过的一位老者告诉他,只需在田地里横竖挖上两条沟渠,明年的杜鹃就能争奇斗艳。第二年春天,年轻的花农按照老者的建议,挖好沟渠,杜鹃果然长势喜人,如期开放。

“挖了两条沟渠”就疏通了杜鹃成长的“关键”,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遵循了杜鹃花“不宜积水”的秉性,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重新生根、发芽和开花。种花如此,育人亦应如此。

当下,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一体化生活德育体系已然成为提高德育效能的新举措,并得到广泛的实践与研究。如果说这是从宏观上构筑德育建设的高度,其意义就在于打破“碎片化”德育的低效或无效,那么,从微观上的精致德育建设角度思考,寻求“适切”学生或学生“需要”的德育形式或载体,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找到“归属感”,或许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德育潜在的化人力量。

循儿童秉性,期待生命之花盛放

如何让孩子在德育实践中得到理解与尊重?又如何让德育的形式被孩子认同并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情怀,还取决于一所学校的基本学情、教育使命和办学愿景。

【德育场景】

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1个省、市,他们从小随父母漂泊,对自己的家乡甚是怀念,对第二故乡又不大了解。基于这样的校情,我们在校园的西围墙设置了一面“寻根墙”,意在唤起孩子“寻根溯源,建设家乡”的情感。我们把21个省、市的地图、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相关介绍一一布置其中,让孩子们在这里找到家乡,从中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名人典故。我们承诺,哪怕有的省份只有一个孩子也要为其竖起一面自己的墙。整个“寻根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原创童谣奠定孩子思乡爱家的情感基调。第二部分:各个省市的地图、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介绍。第三部分:第二故乡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找到新的“归属感”。

如今,每年九月开学,班主任都会带领孩子们来到“寻根墙”前,找找自己的家乡,秀秀家乡的美景,讲讲家乡的故事,既是知识熏陶,又是优质的德育现场。“寻根墙”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理性思考】

被尊重、认同是外来孩子最需要的爱,也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基本立场。我们借助文化的力量,“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说孩子家乡的话,说儿童自己的话,让孩子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既友善又温馨。小学之所以“小”,不仅因为教育的对象为儿童,更是因为教育的方式“小而贴切”“小而精致”。小学之所以“小”,还因为孩子的认知少,理解单一,这就使得小学的一切教育都需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要让儿童感兴趣,看得懂。回归儿童本真,满足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犹如遵循了杜鹃花“不宜积水”的秉性,我们才能迎来生命之花的盛放。

秉人性关怀,呵护生命舒展成长

让孩子回归本真童年,过幸福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精神图腾。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童年本应该拥有的志趣、快乐和幸福?站在“学生立场”,不以知识掌握了多少、考试分数得了多少、错误毛病犯了多少来审视学生的“好坏”,而是用宽广的胸怀来理解、尊重和包容每一位学生,让其享受德育,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和需要,变得勇敢和自信。

【德育场景】

“童谣教育”是学校坚守多年的德育实践。童谣自由率真、开放包容,融合了德育的诸多元素,其特有的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内容让孩子在轻松的诵读中得到启发和内化,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诗意的气质和高雅的性情。

自由歌唱。我们发动学校师生收集、整理了近10年来的经典童谣,将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以童谣的方式放置在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于是,有了孩子们一边歌唱童谣一边跳牛皮筋、踢毽子、跳长绳等精彩演绎;我们把主题教育融入学校统一搭建的“我最喜爱的童谣诵读展示”“我记忆中的那些童谣”等开放活动平台中,于是,有了孩子们智慧和乐观、希望和坚韧的个性展示。“自由歌唱”没有评委,没有方言之分,更没有知识技能的比拼,只是让每一个孩子在此寻找到向上的朝气,生存的自尊和生命成长的价值意义。

自信歌唱。自由歌唱让孩子有了自爱、自尊和融入集体的底气,我们以此为契机,放大“童谣效应”,把孩子们的歌声带入社区。于是,孩子们便有了“童谣唱响社区”“童谣进万家”等深刻的演出记忆。“自信歌唱”是孩子敢于展示和表达的积极情感,是“幸福校园生活”的继续和巩固。

自豪歌唱。孩子一旦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引导每一位孩子变成童谣“自由创作人”,既可以在班级“童谣创作墙”展示自己的童谣作品,也可以向校报捧出自己的心灵之作,还可以向网络、杂志推荐自己的童谣精品,只要你愿意就“都有你向往的地方”。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童谣作品发表或录用,那脸上洋溢的微笑,就定格为一幅幅“自豪歌唱”的动人画面,我们也为之动容。几年来,我们坚持编印校报《晨曦》刊登学生童谣作品,编印学生童谣作品专集《精致童谣·永恒足迹》,编印校本教材《新童谣》。童谣的印记在校园里也越发独特而鲜亮,文化的影响也越发深入而明显。

以童谣为载体的德育形式,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出发点,不断创造出孩子喜闻乐见的,适合自身舒展成长的方式、方法、情境和活动,让孩子乐于接受,让孩子身上美好的东西日益彰显,让孩子享有幸福阳光的童年生活。

【理性思考】

德育不是“争卡”,也不是“夺旗”,而是在平等地参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如果总把德育活动变成优秀生的专属舞台,遗憾的往往是更需要德育关怀的那些“边缘孩子”;如果总让德育沾染上功利,也就剥夺了“部分孩子”成长的权利,最终使得“德育无痕”的美丽演变成为“伤痕累累”的躯壳。“享有德育”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关怀每一个学生的童心,设身处地体察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处境。倘若我们给德育去掉过多的评比,放手给其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舒展成长,德育就能始于德,终有德。

授之以“渔”,引领生命绽放精彩

学校是新市民子弟学校,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境况,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和亲情的交流,以致孩子们面对父母不知其辛劳,面对生活不知其艰辛,面对求学不知努力。我们希冀以“感恩”唤醒孩子未曾淡去的责任意识,让其逐步拥有“珍惜”与“给予”的美好品格。

【德育场景】

学校东北角有一块小花园,绿树葱郁,一条小道穿过南北,行走其间惬意幽静,这样的环境适合考虑、深思和体悟。正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给花园取名为“吾思园”,寄语孩子“吾日三省吾身”。孩子们每天上学都会走过“吾思园”,我们在其小道旁给孩子写下三个思考:今天是谁陪我来上学?今天我要为他人做点什么?今天我要学点什么?放学走过“吾思园”,我们同样在其小道旁写下三个思考:今天谁陪我放学?今天我为他人做了什么?今天我学到了什么?刻有“三个思考”的文化牌分别竖立在小道的两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我们希望,学生每当走过花园,就能想到感恩与责任,从而鞭策他们学会珍惜,刻苦学习。

让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得先感恩孩子。每年10月份,孩子们都能收到一封由校长亲笔签名的感恩信。我们以粉红色的卡纸记录孩子一年来为同学,为班级,为学校,为老师所做的点滴小事。语言不多,但很温馨,配以精美的信封,足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其中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那天,老师默默地看着你捡起了别人丢下的糖纸,我很感动,谢谢你,感谢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下“感恩”的火种,积聚下“感恩”的能量,待其“瓜熟蒂落”之时,我们只需轻轻点拨,“感恩的热情”就能迸出耀眼的火花。我们联合“宜兴义工”组织,招募 “自愿者演员”,孩子们踊跃报名,纷纷加入到敬老院慰问演出、社区宣传演出、广场爱心演出等公益活动之中,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次次的参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写下了“感恩社会、回报他人”的美丽话语。

【理性思考】

“学会感恩”要让心灵学会“思考”。走过“吾思园”,寄予孩子“感恩”的智慧,让其有所思;阅读“感恩”信,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让其有所动;参与义工演出,点燃“感恩”的火花,让其有所为。对于“三个思考”,或许孩子最终的回答不是我们期许的答案,但这不影响我们的初衷。因为,在“来来去去”中孩子多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心有所思,情有所溢。德育不是要学生做什么,而是要为学生做什么。疏浚渠道,才能为杜鹃花引来营养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儿童学会思考,学会成长,拥有成长的能力,才能为生命积聚成长力量,引领儿童走向生命的绽放。

德国教育学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别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校德育正如“种花”,顺应儿童天性,给予人性关怀,给予成长力量,才能激活儿童的成长基因,让儿童沐浴阳光,享受德育,实现生命的精彩绽放。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西小学

江苏无锡 2142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童谣歌唱家乡
快乐童谣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