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道德自我构建:品德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5-09-30祁桂凤

中小学德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儿童

祁桂凤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不断构建新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外化为道德行为,这样的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实现儿童道德的自我建构,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一、开展真调查,促进儿童自主构建道德认知

课前调查是品德课常用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调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让教真正服务于学。但在实践中,由于调查目的不明确,调查过程缺乏科学性,调查结果不能有效利用等因素,使得课前调查流于形式,成了“伪调查”。有效的课前调查应当注重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建立最初的道德认知;继而在课堂上通过与同伴、老师的交流,巩固自身正确的道德认知,或反思、改进错误认知,实现道德认知的自主构建。

以《不与烟酒交朋友》(《品德与社会》苏教·中图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吸烟的种种危害,教师设计了如下调查表:

这份调查表既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单,也是教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备课单。学生通过完成调查表,不仅了解到身边的吸烟现象很普遍,还细致地了解到吸烟者身体遭受烟害出现的病症,初步意识到吸烟对家人有伤害;教师则通过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了解到学生家长中受烟害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充分了解吸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后,教师从调查表中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烟时刻在侵害着亲人的身体,我们该怎么办?有了课前真实的调查,面对真实的案例,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提升,从而产生了劝家人戒烟的想法,从而为后续学习“劝戒”的环节打下了感情基础。

课前“真调查”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自主体悟、自主提升的过程,实现了道德认知的自主构建。

二、创设真情境,促进儿童自然生发道德情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道德情感的产生是自身经历与情绪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必须在同时发生的过程中完成。品德课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而情境创设能够将儿童的真实生活链接到品德课堂,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由此,激活儿童的生活世界,促进儿童自然生发道德情感。

以《说说他们的难处》(《品德与社会》苏教·中图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之情,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人物来自真实的生活,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经历了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悟和真情的交流,自然生发了对张闫同学的敬佩、理解和尊重的道德情感。

三、经历真实践,促进儿童自觉磨练道德意志

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性质。它决定了课程设计与实施必须注重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引导儿童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社会性发展。所谓社会性发展,即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又要求儿童通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道德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须经历真实践,在道德冲突中不断磨练道德意志。

仍以《不与烟酒交朋友》第一课时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劝戒”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实践过程:邀请一位吸烟的家长亲临课堂参与互动。当家长说明自己吸烟时间长已成习惯时,学生借助自己的道德认知,向家长宣传吸烟对自己、家人和环境的危害;当家长表示吸烟有瘾难戒除时,学生纷纷向家长推荐戒烟产品和戒烟方法;当家长提出因应酬需要而为难时,学生告诉家长应该用自己的真情感化对方,或借机远离应酬环境……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随机总结,并用PPT呈现劝戒方法:说清危害法、推荐新产品法、婉言谢绝法、借机远离法等等。

这样的学习用真实践替代了说教,并建立在丰富的道德认知基础之上。经历了真实践的儿童具有稳定的道德情感,并在矛盾冲突中不断磨练道德意志,学会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四、落实真开放,促进儿童自发养成道德行为

品德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空间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区扩展;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然而,常态课堂鲜见课后延伸的导行策略,即便有课后导行要求,也很少得到落实和反馈。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变是品德教学的目标,但不是终极目标。只有让道德行为成为一种道德习惯,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每一天,我们的德育才是有效的。这就需要品德课堂向儿童生活延伸和开放,真正落实课程的开放性,促进知行统一,引导儿童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在《我从哪里来》(《品德与生活》苏教·中图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学中,当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到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之后,自然生发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顺势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张“幸福账单”(见下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愿转化为行动,并请爸爸妈妈给予及时性评价。学期结束,班级举行了一次“晒晒我的幸福账单”活动,比一比谁的幸福指数高。孩子们积极行动,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照片、图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行动。这样的课堂延伸活动和开放性评价,让品德课堂走进了儿童生活,真正落实了开放性。

道德教育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是个体对德育影响的不断感受、积淀,进而重组经验,生成新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它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品德课教师唯有关注儿童个体的生命世界,将促进儿童道德的自我构建作为教学的应然追求,才能以真德育促进儿童的真成长。

(作者单位: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