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真谛是理解

2015-09-30杨澜

人民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清许鞍华母女

杨澜

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直不是很擅长表达感情,也很少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比如“打是疼,骂是爱”,不仅听起来不合逻辑,而且多少算是家暴。打就是打,爱就是爱。说起孝道吧,古有卧冰求鱼、舍身飨蚊的,也嫌做作——你就凿个冰窟窿或是挂个蚊帐不就行了嘛!而且形式化,代表就是给老人洗脚。有一个中学为了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在操场上举行千人同时给父母洗脚仪式,一时间水花飞溅,盆罐齐鸣。那么私人的事,成了大阅兵,多不好意思;况且这个年龄段的父母弯腰根本没问题,他们还不想被看成不中用的。在强调孝心与感恩的同时,能不能多谈谈“理解”和“爱”?

台湾演员、作家胡因梦从小跟妈妈是冤家。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母亲焦虑并有强烈的控制欲,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只要见面就吵个没完,有时候她简直觉得母亲是有意折磨自己。母女俩一直无法真正谅解对方,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母女之间的对抗在瞬间瓦解。充满遗憾的胡因梦对她说:“妈妈,下辈子来做我的孩子吧。”数年之后,她高龄产下女儿,惊异地发现女儿在许多习惯方面酷似母亲。她突然觉得那未了结的母女之缘正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这时的她才明白母亲曾经生活在巨大的苦痛中无力自拔,只能用对抗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胡因梦同情母亲的际遇,理解她的挣扎。她发现,当对抗被理解替代,她对待世界的态度也变得柔软起来。

青春期的叛逆有时来得异常猛烈。年轻时的任务就是把父母灌输给我们的“真理”推倒,来彰显我们的独立。而我们什么时候去了解过父母的青春,去了解过他们曾经的浪漫与激情、疯狂与叛逆?有一天,我听70岁的母亲说起中学时代父亲怎么大胆地约她出去看电影,要知道一旦被老师发现将有无限麻烦,但她还是去了。而72岁的父亲这时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可是你不知道,为了买那两张电影票,我可是好几天没吃早饭咧!”我突然在脑海中勾勒出少女惶恐又勇敢的面孔和少年清瘦却骄傲的身影,那面孔与身影是熟悉而陌生的。而正是这对痴情的少男少女在若干年后对自己16岁的女儿说:“中学期间绝对不能谈恋爱!”这真不公平。

父母年纪大了,成了需要被照顾的“孩子”。海清在电视剧《心术》拍摄期间,父亲突然病重。海清是独生女,这时候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手术那天,她刚把父亲送入手术室,医生突然说临时送来一位车祸患者,伤得很重,要海清等一等。在楼道里煎熬了数小时后,终于等到父亲从麻醉中醒来被推出来。她俯身温柔安慰道:“爸爸,没事了。有我在,不用怕。”老人抓住女儿的手,只说了3个字:“谢谢你。”海清泪如雨下。

香港导演许鞍华也是在长大后才试图去了解母亲的。16岁那年,父亲告诉她其实母亲是日本人,在战乱后留在香港却被婆婆禁止说日语,她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时不时地流露出孤独落寞的神情。于是在她导演的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里,才有了陆小芬和张曼玉扮演的母女从抵触对抗到相互疼惜。一直未婚的许鞍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从不催促她的婚事,也不盘问,似乎从未担心过女儿的判断。而女儿也在母亲的沉默中体会到了接受和尊重。母亲一天天变老,终有一天将带着她所有的故事离开,这让许鞍华把目光投向了人生的终点。在她屡获殊荣的电影《桃姐》中,讲述一位老保姆在简陋局促的养老院里的最后日子,无论是凄苦还是温情,都是淡淡的。那份节制是否来自许导对生活特别是对母亲的体味?一直恐惧老年的许鞍华告诉我们她不再害怕变老:“毕竟,总有一些人跟我们一起老去,而无论日子多么艰难,总有一些理由让我们对生留恋。”

猜你喜欢

海清许鞍华母女
我愿意死在舞台上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母女小剧场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海清:年龄越大,越谦卑
谢谢
遇记者同款手机壳上前打招呼海青自带表情包节目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