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课堂一泓鲜活清泉

2015-09-29朱任辉万永勇张淑光

江西教育B 2015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学校课堂

朱任辉++万永勇++张淑光

宜黄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自古不乏国之栋材。北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水利学家侯叔献,明朝抗倭名将谭纶,清代禁烟名臣黄爵滋,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以及中科院院士余瑞璜、吴式枢、程孝刚等贤者名士群星闪耀,昭示着宜黄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传统。然而,新世纪以来,骨干教师、优质生源纷纷外流,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不满,社会舆论颇有微词。宜黄教育如何冲出低谷,重现辉煌?

“‘苦教、苦学、苦管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唯一办法,更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终南捷径。”“教育,不仅仅是教,还有育……不要认为只有‘备课、上课、作业、考试是务实,其余都是务虚。”“如果不能彻底改变只关注眼前的分数,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教育现状,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又一个思考逐渐在宜黄县教育局局长罗时强以及同仁们的眼前清晰、放大。

改革评估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保障“创建”落实

罗时强将其对教育本质的思索,结合宜黄教育的现实,提出“三大课堂”办学模式。他这样阐释“三大课堂”的内涵:第一课堂,突出的是“重抓”二字,关键是开齐、开足课程,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二课堂,突出的是“丰富”二字,关键是因地制宜开展兴趣小组、体育活动、各种竞赛等课外活动,拓展学生兴趣空间,搭建学生特长发展平台,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能力;第三课堂,突出的是“创建”二字,关键是建设校园文化,培育良好校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点是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

罗时强认为,宜黄教育“三大课堂”的创建,不是纯思辨的产物,而是“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深刻反思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润生说:“教育就是塑造灵魂,播种品格。这是教育的精髓所在,也是‘三大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障“三大课堂”创建不流于形式,宜黄教育紧紧牵住“牛鼻子”:改革评估方式,完善考核体系。“有怎样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评价体系,就会导致怎样的教育行为。之前的评估内容偏重于学生的成绩,评估方法偏重于结果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依然以传统教学为本位的、狭隘的教育观为出发点,显然有违‘三大课堂创建的目的。”徐润生坦言,“保障‘三大课堂创建落到实处,我们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评估就要进行改革,而核心就在于着眼于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为此,宜黄县教育局专门制定了新的《学校综合目标评价方案》。首先是注重学校评估内容的全面性。方案中的打分体系,把德育工作的分值放在了首位,智育次之,体育、美育工作随之。这项举措,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对智育水平的评估,除了成绩,也注重智育过程的评估,以更客观公正地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同时,提高体育、美育工作水平的分值,抽出一定比例的分值,用于对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评价,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其次,还注重了学校评估指标的全体性,即突出学校教育活动应面向全体,而不只局限于培养优生或者特长生。因此还提出参与率这一评价标准,督促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注意普及性。

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评估指标的全体性是帮助“三大课堂”顺利推进的硬指标,而注重学校评估方法的全程性,则更具弹性和人文关怀。注重学校评估方法的全程性,意味着学校目标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这体现在考核方式上:一是平时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不仅关注“做了什么”,还关注是“怎样做的”;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种评价更重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三是实行开放式评价,利用“外眼”“外脑”寻找到推进“三大课堂”健康、稳步发展的契机和路径。

通过上述措施以及明晰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三大课堂”得以在宜黄县顺利稳步推进,真正成了宜黄教育人前行路上的路标,成了全县上下倾情打造的育人工程。“三大课堂”的理念在宜黄这块育人沃土上已真正生根、发芽。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催生教育智慧

根据“三大课堂”创建的内涵,观照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重抓”第一课堂在宜黄各校得到全面贯彻,总体可归纳为一个“实”字,即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一来,学生也能更好地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并参与到校园文化的精心打造中去。几年来,宜黄各校第一课堂的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亮点频出,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内实现教学相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效果显著。

胥望是宜黄三中九(8)班的语文老师。年轻的他富有创新意识,在他的课堂上,没有毕业班的紧张气氛,而是轻松活泼,甚至有点儿像“闹市”,但学生的思维在激烈地碰撞,迸出智慧的火花。这就是胥望承担的“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课改试验。“高效课堂,不仅成长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兴趣活动,提升素养;让老师们有更多精力投入业务钻研,受益匪浅。我们要在高效课堂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胥望对学生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校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提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向40分钟要质量,努力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落实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题研究‘三优化。”凤冈一小校长李友才对记者说。创建“三大课堂”以来,凤冈一小在教学教研和教师培训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师能力素养提升效果显著。在语文、数学等各科目的省、市级优质课竞赛中,每年都有五六个人获奖,多篇课改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宜黄县实验小学以“微课研究”为主攻课题,微课虽短,但更具教学艺术性,需要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教法。2013年,实验小学教师在全市“班班通”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皆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抚州市在全省“班班通”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棠阴小学引进了“分层测试”“攀登英语”“读经典,学作文”等教改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梨溪中学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英语朗读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效性显著……

二都小学以梅杏小教网为依托,配之以教研QQ群、电子备课系统等多个电子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助,构建了立体化、网络化的全天候学习型校园,让学生学习轻负担、高质量。不仅如此,二都小学、河口小学还开创性地实施“英语教师走教制”,以弥补村级小学英语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让村小孩子也能充分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走教制”自2009年实施以来,效果显著。说起“走教”体会,奔波于4所村小走教的二都小学英语教师王建忠说:“‘走教虽然比较辛苦,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就让我充满了责任感和力量。特别是孩子们的成绩提高显著,不比城里孩子逊色,更让我欣慰和自豪。‘走教带给我的收获和快乐是其他东西换不来的。”

开创特色教育,丰富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素质

第二课堂通常是学校教育的短板,尤其是在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经常处在被冷落和忽视的境地。然而,在宜黄的“三大课堂”创建中,第二课堂却通过高屋建瓴的思想引领、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行之有效的层层推进体系,得以如火如荼地实施,让宜黄这个欠发达小县的学校教育呈现出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局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还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课堂在实现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方面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别看我们训练场地简陋,训练条件差,我们这里可是为省里输送举重人才的重要基地哩!”宜黄三中的举重训练室里,正在指导学生训练的程传优教练自豪地对记者说。训练室一半的空间堆满了废弃的桌椅、铁架,空地上摆放着一些老旧的杠铃,场地中间是一块用木头拼起来的举重台,已经被杠铃砸得“伤痕累累”。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屡屡在省市级运动会中披金挂银。这间简陋的训练室也成为省市级运动队青睐的人才培养基地。举重作为一项“冷门”项目,在大城市学校中都难以开展,却在宜黄这个不起眼的小县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这正是对宜黄创建“三大课堂”中的“丰富第二课堂”这一项工作的生动诠释和体现。

每周四下午,宜黄县实验小学和凤冈一小的部分学生就会来到宜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参加“科普体验半日营”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制作科技模型,探索电子世界,观察奇妙星空……宜黄县实验小学的唐浩珈同学摆弄着自己做好的航模,兴奋地说:“我觉得这太有趣了!通过自己的思考亲手做出来的模型可比买的有价值多了,我要好好把它珍藏起来!”

来自实验小学的许滢、黄灵和来自凤冈一小的李卓艺都是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各自学校“金话筒主持人”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对于小主持人辅导这项额外的任务,她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形体、发音、台风等各方面取得进步,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这种快乐是无以言表的。尽管本职工作很忙,这些活动也会占用自己的一些时间,但这些兴趣活动很有意义,给学校带来了新的面貌,我觉得很值得!”

“一二一,一二三四……”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宜黄三中两千多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整齐划一地在操场上跑操。宜黄三中创新“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冬天穿衣多做操不方便的情况,因地制宜实行全校学生集体跑操,同学们精神饱满,团队配合默契,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丰富的第二课堂给了学生更多场所,让他们拥有特长;给了他们主题,让他们学会探究;给了他们难题,让他们学会克服;给了他们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徐润生如是说。

打造校园文化,注重精神传承,引领学校发展

第三课堂——建设校园文化,是宜黄教育倾力打造“三大课堂”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力的宣传渗透、完善的制度保障、多样的创新手段,宜黄各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变得多姿多元、焕然一新,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公认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得到升华和净化。优良的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吹向宜黄各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宜黄学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并成为各校文化传承的核心资源。

“聪明活泼惹人爱,作业端正又整洁。不断进取成绩优,戒骄戒躁则更棒!”这是凤冈一小给予获得“进步之星”学生的俏皮激励语。每个教室门口都镶嵌着一块印有“班级公约、课程表、班主任寄语、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的公告牌,获得了“三星”的学生,照片会出现在公告牌上,同时还会得到教师为之“量身打造”的激励语。教学楼每一层墙壁上贴着不同主题的宣传字画,一楼的“安全文化”,二楼的“三字经”,三楼的“弟子规”,四楼的“道德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知识和文化的熏陶;草地上,一块块温馨的提示牌像无声的老师发出教诲……整个凤冈一小校园,成了文化的大展厅、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宜黄三中专门开设了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教育基地。宽敞的教室里,张贴着各种各样关于廉政的名人故事、古训箴言,靠墙摆放着关于廉政的书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占据了一面墙壁的“廉政警句书法作品”“读廉洁修身教育心得”等师生们的习作,一幅幅、一篇篇都饱蘸情感和思考,充分体现着廉政教育在该校的深入人心。

章莹是东陂镇排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家境困难,父母离异。她与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12岁的她用幼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生活和照顾奶奶、弟弟的重担,并且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2014年,她被光荣地评选为抚州市“孝心少年”。像章莹这样勇担责任、自立自强的行为,正是东陂小学倡导“感恩教育”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东陂小学以“感恩”为主题,在操场安放“感恩石”,在墙壁上书写“感恩语录”,在橱窗里展示“感恩作品”,研发校本教材,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家人、感恩家乡、感恩社会的实践活动,还成立了感恩助学教育基金会,老师们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感恩教育举措都已内化为东陂小学的校园文化,成为东小人最为珍视的精神源泉。

从2008年起,黄陂中学决定在学生公寓内成立专门保管学生钱、粮、物的“寄宿生银行”,由专人保管。留守学生的家长开学时把孩子的生活费、米等存到这个“银行”,保管员则做好存取数目、时间、寄存缘由等的登记工作。七年来,这个“银行”不仅发挥着存取功能,更是一所品德教育基地,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学生要节约、诚信、勤奋、感恩,要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知道诚信的重要性,知道发奋学习的必要性……

一处处亮点,一个个鲜活的样本,都昭示着宜黄创建“三大课堂”中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正像罗时强说的那样:“三流学校靠权威,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磁场,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而这又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厚度。”

“我们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健康的分数。”宜黄县通过实施“三大课堂”,盘活了教育资源,催生教师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从读死书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由“苦学”变为“乐学”,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如今,“重抓第一课堂,推进课程改革;丰富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特长;创建第三课堂,引领师生精神”这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宜黄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它就像一泓鲜活清澈的泉水,正涌入学校,涌入课堂,为宜黄这片教育热土带来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学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学校推介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