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类别及其意义探论

2015-09-29许菊芳

文艺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词选词体词学

许菊芳

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类别及其意义探论

许菊芳

女性词选作为类别词选中的一种,是与帝王词选、遗民词选等相类比的,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作主体的性别与身份。在民国以来,随着西学的影响,女性解放的呼声日益强烈,女性写词、读词、乃至研究词的热情日趋高涨,与女性关联的词选也随之增多,且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故此,传统的女性词选已无法涵盖女性与词选的关联。本文为探讨女性在词选方面为民国以来词学做出的贡献,故采用了“女性的词选”这一概念,将从选女性词、女性选析词、女性读本等多个层面介入,以期探析女性的词选之历史文化意义。

在古典文学的文体类别中,词体是最具女性特征的一种。词体在产生之初,就与女声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词作虽然逐渐诗化、案头化,但是“男子作闺音”、“男扮女装”①却成为词体创作的普泛现象。许多在宦海沉浮的男性作家,他们的诗文大多豪迈激昂,但一旦写词,却不可避免地轻吟低诉,婉曲深沉。即便是豪放词人辛弃疾,其也不乏婉曲低徊,纤婉多情之作,其《青玉案·元夕》、《祝英台近》等词堪称婉约词典范。

女性的词选类别是随着女性词的发展变化而来的。据甘松、丁放《女性意识的增长与女性词选的出现——宋、明人选录女性词人的定量分析》②一文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宋代词选中,仅有个别的女性词人如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等的词作入选,对于女性词的关注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到明代中晚期,受到心学思想和文学中“独抒性灵”理论主张的影响,女性词的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词选中随之也出现唐宋女性词人词作、当朝女性词人词作群体入选的情况,并出现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词选——王端淑的《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这是第一部以女性选家的身份专选女性词的女性词选,开创了女性词选之先河。王端淑编选《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之后,女性词选本如雨后春笋,开始风起云涌,如清初周铭《林下词选》专选宋元明清女性词人词作;又如徐树敏、钱岳编辑《众香词》,选录明隆庆、万历以来至清初四百多位女性词人,规模宏大,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明末清初女性词坛的创作成就。其他如陈维崧《妇人集》、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徐乃昌《闺秀词抄》、冒俊《林下雅音集》、薛绍徽《国朝闺秀词综》等也是清代女性词选的典范。

一、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之主要类别

晚清民国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女性词带上了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和抗争精神,呈现出由传统闺秀词向现代“林下风”转型的特色。随着女性词人、女性学者的大量涌现,女性的词选类型出现了裂变,狭义的选女性词已不适用。为全面探究女性在词选史中的意义,应从选女性词、女性选析词、女性读本等更为广阔的视角探求女性的词选之意义与内涵。根据女性在词选中扮演角色的不同,本文试从以下几种选本类型中探究女性在词选中的作用。

一类是专选女性词。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词选,根据选家性别的不同,又有男性选家选女性词与女性选家选女性词两种。前者民国以来代表性的词选有范烟桥《销魂词选》、徐珂《历代闺香词集评》、云屏《中国历代女子词选》、胡云翼《女性词选》、周道荣等《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陈新、周维德、俞浣萍《历代妇女诗词选注》、鲜于煌《历代名媛诗词选》、刘凯《历代巾帼诗词选》、王兆鹏《月满西楼:丽人词选》等。这类词选,虽是男性选家所选,但他们大多视野开阔,以公允的立场重新审视女性词作,肯定女性词的美学价值。后者民国以来代表性的词选有孙佩茝《女作家词选》、李辉群《历代女子词选》、苏者聪《历代女子词选》等。这类词选,是女性选家根据女性视角选注的,不免有较强的女性主义倾向。

二类是女性选家选析历代词。这类词选在民国以来颇具代表性的有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王兰馨《王兰馨赏读唐宋词》、沈祖棻《宋词赏析》、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宋名家词选讲》、《南宋名家词选讲》、《唐宋名家词赏析》、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等。这多是些词学修养深厚的词人兼词论家,她们凭借女性的聪慧敏感,从赏析、感悟的角度进行的深入解读。其中尤以沈祖棻、叶嘉莹堪称代表。

沈祖棻的《宋词赏析》是一部以平民化的眼光赏析解读宋词作品的代表作,它不仅解析了词作的典故、意境,更强调了诸多与社会生活尤其是女性生活相关的细节,诸如女性的妆容、佩饰等这些特殊时代下女性的装扮,将词作解读还原到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内容。这种解析方式将唯美的艺术落到实处,切合了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因此也为新时期以来唐宋词的赏析开启了新的途径。其后,关于女性生活及其词创作的关联成为一个热点论题,其中《女性物事与宋词》③一书即是在此语境下产生的。

叶嘉莹对词作的赏析更具现代视野,她主张的“兴发感动”说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她对词作的解说是将感性的品味与理性的解析结合起来,从而深切解读出词作真切动人的神韵。在她众多的词作解析著作中,她始终将感性体悟与理性解析、品鉴与赏析、作者与读者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位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的敏感睿智的现代学人气质。叶先生的这种解读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一些职业作家或网络写手对于词作的“私人化”写作风潮。

在词体赏析热潮与女性学人解读词作的影响下,新世纪以来,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与传统国学热的升温,一类从创作角度选录的词选在通俗文学领域盛行开来。其中有辛然《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吴淡如《有一种美叫感伤——不可不读的五十首唐宋词》、宁萱《几番魂梦与君同——小山词中的爱欲生死》、徐磊《无言独上西楼:宋词的美丽读法》、吴雨亭《一种情怀两相知:传世词里娓娓道来的兰心素语》、谢柏《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词,我的温柔体验》、范小雅《烟雨散尽在何处:情迷宋词》、独立清微《绝妙好词:历史上那些美丽的人和词》、倾蓝紫《浣花纸里水墨词:唐诗宋词的细节之美》、季南《宋词:天风海涛曲,幽怨缥缈音》、罗立刚《玉楼明月长相忆:婉约词》、关可《四季窗前的美词》等。这些著作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性。这些读物,无论是书名、目录还是具体的行文,都给人一种纯文学的、个性化的感发。从本质上说,它们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鉴赏热在21世纪的延伸,是赏析型词选的一种新形式。但他们的感悟已经不再立足于读者和大众的公共空间,而是进入到一种自我体验、个性化赏读的领域。其发抒个体性感悟的目的十分明确,正如这类词选所宣扬的那样:这“并不是一本周全的词选,而是作者凭个人爱好,对一些富于生命感发力量、能引起自己心灵共鸣的篇什,写下的赏读文字。每一篇皆有感而发,入而能出,以相当篇幅对文本加以发幽抉微,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个性化的阐发,深刻体验宋词的绝妙意境和生命价值。”④作者是希望通过鉴赏者充分个性化的体验来传达宋词的绝妙意境和生命价值,让读者与编写者共同体验。女性选家吴雨亭《一种情怀两相知:传世词里娓娓道来的兰心素语》、吴淡如《有一种美叫感伤——不可不读的五十首唐宋词》等都有相似的初衷。

这类著作,虽是一种通俗化、边缘化的创作,无论在古典文学研究抑或现代文学创作中都非主流,也因此未进入到二者的研究视野。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类著作的大量出版发行。其存在本身也彰显一定的价值。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类作品是对传统词作意境的借鉴与模仿,缺少原创性。从阅读接受视野来说,其生命体验抑或情感体验都是一种极其感性、乃至个体化、私密化的,并不能成为普遍接受的大众读物,更无法成为一种有效承继古典文学作品的高尚读物。但是,它是成功的文体转换,是将韵文的诗词转化成了现代散文的形式。同时,它也是诸多女性作家的真实体验,体现出她们一种积极的继承与转化的态度,更彰显出女性作家作品这种真挚、细腻、柔美、婉约的文风。

三类是女性读本。这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一类词选,是伴随着词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女性词研究的向接受群体方面拓展而出现的,代表词选有姚蓉、王兆鹏注《宋词三百首(女性读本)》。此书是从女性视角解读《宋词三百首》的读本,多解析与女性相关的物事,包括女性的妆束、衣饰、词坛典故、逸闻轶事等,有利于女性读者从其中读到其感兴趣的知识和趣事。这种选本虽还不多见,但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部新型选本。

亚硝基血红蛋白色素是以鲜血为原料制成,用于肌红蛋白含量低的肉制品的着色,如鸡肉、猪肉等。马美湖等[5]将制得的亚硝基血红蛋白加入到香肠中,实验表明产品的发色效果良好、风味独特、稳定持久,亚硝酸根(NO2-)的残留量仅为1.75 mg/kg。郑立红等[6]将亚硝基血红蛋白添加到香肠、鸡肉火腿中,研究发现该色素的发色效果优于红曲红色素,产品中亚硝酸根(NO2-)的残留量均为痕量水平。

二、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之历史文化意义

(一)顺应了人性觉醒与女性解放的时代呼声

民国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潮流影响下,女性解放的呼声传遍了中国,许多开明人士在救亡图存中选取的途径之一是唤醒民众尤其是唤醒受苦受难最深的中国妇女,因而民国时期启蒙女性主体意识、呼吁女子教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其影响下,专门的女子学校开始兴起,女性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甚或像吕碧城、秋瑾等躬身参办学校教育。

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学术领域对女性文学的关注日益显著,词学领域尤为如此。民国以来的女性词选原是继承明清的传统而来,但是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更突出了女性词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民国以来,重要的女性词选如胡云翼《女性词选》、孙佩茝《女作家词选》、云屏《中国历代女子词选》、李辉群《注释历代女子词选》等都一再强调女性词作的特点在于没有功利色彩,所写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故而具有自然真实的特点,是婉约文学的代表。如胡云翼在其《女性词选》的序言中称颂女性词的特色在于:“她们的作词,完全是基于为艺术的动机”,即没有为名为利的功利心。“她们的作词,完全是有真挚的实感作背景”。女性词人除李清照等个别词人外,大多为妓女、尼姑、寡妇、怨女们,她们的创作完全是出于情不能自已。⑤这已然鲜明地体现出代女性立言的倾向。

而宣传女性精神更为鲜明的还是女性自己所编的词选,她们站在女性本体的立场,因而更能体会女性的情思。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孙佩茝《女作家词选》⑥,她在序言中自称所选乃“真正有文艺价值,含有美术者”,认为女子天性更接近美,故于词便十分自然,完全在表现自己的情绪,决非无病呻吟。并且声明:“此选旨在使人知道我国女子的作品,的确出类拔萃,远在男作家之上。”明确表示女性词作的自然美丽,真实动人,并认为其成就甚至超过男作家。这样的论调显见出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

(二)还原词体的“美文”特质

词体在产生之初,其主要特性是柔美婉约,绮艳多情。但在词体逐渐诗化与案头化的过程中,传统诗学中的诗教观对词学不断渗透,从而,在清代词学中,以重视“比兴寄托”的常州词派长盛不衰,一直影响到晚清民国以来的词学,使词学批评带上鲜明的诗教观。

传统诗教观无可否认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史地位,但是将之简单地附加在词作尤其是女性词作之上,未免有失偏颇。在词体创作之初,不同性别作家的初衷难免有一定差异。对于女性词人来说,其词作大多是在一种独抒性灵、表达婚恋苦闷与人生悲慨的心境下写作的,与男性词人多借词作抒发其家国、君臣、功名观念的初衷截然不同。这正如胡云翼所强调的:

她们的作词,完全是基于为艺术的动机。她们一方面为名不出外的礼教观念所束缚,不求名;她们又没有升官发财的希冀,不求利,所以她们的作品,能够超于为名为利而创作的动机以外,完全为作词而作词……一切一切文坛的瘴气,都为她们纯正艺术的动机一扫而空。⑦

民国以来,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更加突显,出现了像秋瑾、吕碧城等敢于挑战男性社会权威的女性作家。同时一部分家学渊源深厚的女性词人如沈祖棻、陈小翠、丁宁等都成为堪与男性词人相媲美的词人。而尤为重要的是,词学界的男性精英们,在西学思想的影响中,以更为开放的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女性词人词作,为女性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民国以来,遮蔽在女性词人及其词作上的道德面纱被摘去,女性词展现出其更为本真、纯净的面目。

民国以来,借助对女性词真挚深婉、清新自然风格的推扬,词学者们还原了词体的“美文”特质。这其中导其先路者,自属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词的本质属性予以重新界定,即“要眇宜修”,“词之言长”。词的这一本质特性,与其柔美的女性化特征不无关联。为此,诸多学者为论证词的这一特性,极力推崇女性词及词的女性化特征,如唐圭璋推崇秦观为“女性词人”⑩,而胡云翼更是从“为艺术”的立场出发,一再强调:“女性的文学,实在是婉约文学的核心。”⑪同时,诸多民国以来的女性词选如孙佩茝《女作家词选》、胡云翼《女性词选》等,都突出肯定了女性词情感真挚,语言清新,风格深婉的特点。

正是在对女性词柔美深婉特性的探究中,女性词的词史地位得以提升,同时,词的“美文”特质也进一步得以确认。以现代文学史的视角来看,这也符合了现代文学中“为人生”、“为艺术”两大主流思潮中的后者,与时代潮流可谓若合符契。

(三)实现了词体的“白话”化

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类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了选女性词、女性选析词、女性读本等多种类型,这一方面是女性主体意识突显和女性词作价值重新确认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适应了20世纪以来白话文学运动的需要,朝着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方向迈进,成功实现了词体的“白话”化。

民国以来,“女性的词选”不仅宣扬了女性词真挚深婉的美文特质,而且肯定了其浅近自然、少用典故的语言风格,这对于民国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意义重大。从本质上说,词体长短不齐的句式更符合现代诗歌的节奏韵律,胡适《词选》一书以现代诗的形式排版词作即是明证。而女性词,不仅具有长短错落的句式,而且语言朴实自然,接近口语,更符合了白话文学的审美追求,因此,民国以来推重白话文学的学者对女性词情有独钟。除了胡适,胡云翼这位直接承继胡适衣钵的学者对女性词的推重更是显而易见,他在词选及其词学专著中,多次从白话文学的角度推重女性词:

其中妇女及无名氏之作,尤为珍贵。因为他们不是文人,平居决不咬文嚼字,偶有一二首词流传人间,所写皆为真情实感,故能传之久远。⑫

她们写出来的词,只是白话词,却是很美妙的白话词。⑬

胡云翼是在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下从事词学研究的,他的词学思想继承胡适的白话词学思想而来。但胡适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推崇白话词,因此其《词选》中不免选入了一些以白话俗语写成而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欠佳的词作。胡云翼在胡适白话词学思想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注重词作语言的通俗、浅近、“不咬文嚼字”,而且尤为重视词作内容的真情实感、有为而作,艺术上的创新、不因袭。因此胡云翼选词的标准是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艺术成就高,即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也是他在白话文学思想下词体审美理想之体现。虽然他在不同词选中的偏重不同,有的以选抒情性的词作为主,如《抒情词选》;有的以选含有本事的词作为主,如《故事词选》;有的专录女性词,如《女性词选》;有的以录名家词为目的,如《宋名家词选》等。但从总体来看,胡云翼始终注重选白话词、民间词,其中尤其是女性词及无名氏词。

在白话文学运动之后,近百年的历程中,始终颇受关注的是文化普及问题,虽然其在建国三十年中不免出现过一定的偏颇,但总体的趋向仍是基本一致的。即无论是从事现代文学创作还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都必须做到古今的转化,沿着“白话”化的方向发展。在词学领域,除去一部分学者从词学理论角度的探寻外,更有一大部分学人从词学普及的角度力求实现古今之间的转化。在词选方面的表现便是一些以普及词学知识为目的的评析型词选在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如俞平伯《清真词释》、陈匪石《宋词举》等。发展到新时期,赏析与鉴赏成为词选的重头戏,一些学者还开始尝试在鉴赏中将个体性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这在20世纪80、90年代的鉴赏词选中已初露端倪,如刘逸生《宋词小札》中部分篇章便有这种特点,《唐宋词鉴赏集》中王朝闻所写《从白居易〈忆江南〉说开去》也是例证。

这其中,一些女性学人更是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与审美体验,去真切形象地解读词作,其中尤以沈祖棻先生、叶嘉莹对于词作的赏析体悟深得人心,以至于影响深远。在这些专家学人的影响下,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成为时代风尚,每一个对于词体有兴趣爱好的网络写手都摩拳擦掌,纷纷各抒己见,将诗词鉴赏与现代散文创作相结合,从而促进了传统词学的现代激活。因此,到2000年以后,这种表现个体化体验的鉴赏型选本便大量出现了。这包括词学专家的鉴赏之作如徐培均的《岁寒居说词》,更多的是职业作家或网络写手的创作,前者以范小雅《烟花散尽在何处:情迷宋词》为代表,后者以吴雨亭《一种情怀两相知:传世词里娓娓道来的兰心素语》为代表。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赏析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审美享受,鉴赏成为一种以唐宋词为素材的新型现代散文创作,审美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化空间”。其鉴赏来源于词作,却又无限地超脱于词作本身,往往是从词作意蕴的一点生发开去,而不作全篇性的解读和串讲,并充分发挥联想的表现手法,赏析可以从词作联系到古今中外的历史现实事件,也可以联系到自身的某次心理体验或生活经历。其目的和宗旨多较为明确,或体验宋词里的感伤情怀,或解读其中的爱欲生死,或享受宋词的雅致风范。总体看来都是享受古典文化带给现代人的审美愉悦,是文化消费观念下的大众文化诉求的体现。这类以抒写个体性感悟为主的词选,是现当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学借鉴的有益尝试,是白话文学传统的延续,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成功激活,真正实现了词体的“白话”化。

总的来看,从民国时期为宣扬白话文学运动之需对女性词的强调,到一些开明之士对女性词的注释赏析,到新时期以来沈祖棻、叶嘉莹等学者对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平民化解读,再到新世纪以来一些以女性为代表的专业作家和网络写手对词作的“私人化”体验,唐宋词凭借其与女性的关联实现了传统文学向现当代文学的成功转化,为当今继承激活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潮提供了成功范例。

【作者单位: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450000)】

①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甘松、丁放《女性意识的增长与女性词选的出现——宋、明人选录女性词人的定量分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③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洪亮《情天真有返魂香:宋词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扉页。

⑤胡云翼《〈女性词选〉小序》,《女性词选》,上海教育书局1937年版,第1-7页。

⑥孙佩茝《〈女作家词选〉序言》,上海益智书局1930年版。

⑦⑪胡云翼《女性词选》,上海教育书局1937年版,第1-7、1-7页。

⑧唐圭璋《读词四记》,《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02页。

⑨杨慎《词品》卷2,《渚山堂词话/词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⑩唐圭璋《女性词人秦少游》,《中央日报》1930年第1期。

⑫胡云翼《〈故事词选〉前言》,《故事词选》,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页。

⑬胡云翼《词学概论》,见《胡云翼说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词选词体词学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词综》范式的追摹与转变
——以乾隆时期《清绮轩词选》《晴雪雅词》《自怡轩词选》为中心
艾文化名书家画题展词选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监利方言亲属称谓词选释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辛弃疾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