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2015-09-28方丽丁文君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灾难护理干预

方丽 丁文君

【摘 要】灾难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是突然的、不可控制的、极具危害性的,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们精神和心灵上带来巨大冲击。灾难发生时,人的身心迅速进人应急状态,很容易形成恐惧、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产生各种“急性创伤心理应激反应”,这些不良情绪和反应有可能引发各种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极端者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因此,应及时的对受灾地区人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这对于减轻灾难对其心理造成的应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笔者对于灾难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灾难;心理应激;护理干预

2008年5月12日,是个举国悲痛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这个百年来罕见的天灾,造成了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牵连的受灾人数达到了4624万人,也给成千上万个家庭及个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创伤,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灾难而幸存下来的青少年们,其心理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使机体处于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状态。为了防止灾区人们受到二次伤害,需要及时的对受到心理伤害的灾区人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因而,加强灾难后心理应激反应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 灾难创伤心理应激相关研究

1.1 灾难

灾难包括人为灾难(病毒、生产过程中的误操作等)和自然灾难(地震、泥石流、干旱、海啸等)两种形式[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为灾难的情况的发生在不断的增长,但相比于人为灾难,自然灾难产生的后果要更为严重。自然灾难是一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是突然的、不可控制的,这就导致了它产生的危害也是极为巨大的。自然灾难不但可以对人类身体造成杀害,而且也会对人类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本文章主要从自然灾难中地震灾难入手。对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进行研究。

1.2 灾后创伤心理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组由自然灾害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病因(发病机制)应激源往往是由于人类受到异常惊恐和灾难所产生的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4]。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于突发事件发生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发病时发病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严重者会产生心理偏激,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所以应该及时的对受灾人们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及时的疏导。

1.3 灾后创伤心理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灾后的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PTSD)的因素有很多,就国家目前研究的情况大体可把因素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灾难进行过程中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受灾人员进行研究发现年轻人员和女性受难者在受灾过程中暴露因素是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元素。而在受灾过程中灾难对受害者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其持续的时间长短、亲人和朋友丧失程度、财产的损失程度的不同也将会对导致PTSD的不同。第三类,灾难发生后因素,主要是地震发生后的政府和社会对灾区人们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灾区人们的安全感、次级压力资源、应对策略、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及资源流失等情况[5]。

2 灾难创伤心理应激护理干预的目的与原则

灾难创伤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稳定灾区受难者人员的情绪:也就是通过灾难创伤心理应激护理干预方式阻止灾难过后,灾区群众悲痛情绪的扩散和蔓延,从而导致受到二次伤害。二是缓解急性心理应激症状:主要针对出现灾后心理应激问题的个人或群体进行心理护理与其说方面的支持与治疗。三是重建个体的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以及恢复对生活的信心:这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标[2]。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心理护理干预极为必要。

3 灾难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分享灾难后的情感反应

受灾后,政府应该及时有效的成立灾难后心理应激干预小组,与受灾者分享灾难后的恐惧、抑郁情绪,理解灾难事件造成的各种影响,并由此开始进入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的过程,从而获得受灾者的信任和尊重,调动受灾者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3.2 加强社会支持

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对灾区人们进行帮助,可以走进灾区和灾区人们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发达的社交网络为受灾人员的为灾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灾区人们交朋友,使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故在受灾后,组织成立受灾人员心理应激干预讨论群,加强受灾者之间、受灾者与医师之间、受灾者与心理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受灾者在心灵上得到宽慰,重新融入社会,发现自身价值。

3.3 适应性应对

适应性应对包括了认知和行为技巧,这些技巧包括搜集有用的信息,改变灾难发生后的消极的认知评价,理性认识自己在灾难后各种行为的合理性,对重建的各项工作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获得应对危机的各项技能。危机干预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将这几种策略与危机干预的五个原则结合,用以指导实际的心理危机干预,以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6]。

3.4 建立和完善心理援助的转介制度和体系

灾难心理援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的组织和个体众多(各参与主体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资源,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因而在灾后心理援助中应当有明确的工作分工,有的负责心理疏导,有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有的负责心理治疗(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体,都难以将心理援助工作完整地完成,也没有必要从事大而全的系统工作(为此,有必要通过转介制度和体系,促进各种组织着力于解决最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要致力于建立转介和分工制度,各组织之间分工合作;灾民的心理治疗由医院系统相关人员完成;心理咨询由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完成,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对灾区学生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4 结论

近几年,是灾难多发的年头,国内外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震、海啸等灾难,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存活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反应,不仅严重影响其灾后的生活质量,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但是在为受难者惋惜悲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幸存下来受灾人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从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重拾生活的信心。因而,对于灾为人数心理应激的干预极为重要,把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作为救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高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融,唐安奎.灾难心理创伤及受灾民众的心理援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44-47.

[2]程奇.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50-53.

[3]周爱保.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机制及个体的应对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5.19(03).

[4]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等.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震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47-151.

[5]张侃.国外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一些做法[J].求是,2008,(16):36-42.

[6]董惠娟,顾建华,邹其嘉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 [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2):88-94.

猜你喜欢

灾难护理干预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SPECTER OFTHE TIANJIN MASSACRE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灾难中我们相互搀扶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