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下“空心村”的成因及治理路径

2015-09-25童正容

就业与保障 2015年8期
关键词:空心村治理路径空心化

童正容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外围增长、中心衰退的“空心化”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福建省清流县灵地镇典型的“空心村”——古洋村的全面调研,发现当前村庄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村庄结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空心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的吸引,村庄缺乏规划与有效管理以及建设资金匮乏是形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从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加强村庄内部整治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空心村进行治理,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空心村;新农村建设;治理路径;空心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广大农村出现了外围增长、中心衰退的“空心化”现象,村庄空心化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心村”这一概念,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关乎村庄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达成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对三明市所辖的清流县灵地镇古洋村这一典型的“空心村”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空心村”的治理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一、“空心村”的内涵

“空心村”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现象,国内最早对“空心村”进行明确界定的是薛力(2001)。他认为,“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1]钟勇(2007)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俗称“703861”部队)的现象。[2]秦振霞(2009)则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村庄结构角度,指出空心村问题就是村庄面积的盲目扩大,新住宅地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3]刘彦随(2011)等人从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的角度指出,由于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人口非农化转移,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吸引力、村庄破旧与人居环境质量差产生的离心力、村庄建设规划与管理缺位失去应有约束力。当农村空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农村系统衰退,可持续能力下降时,便会产生空心村。[4]李祖佩(2013)从社会关系角度,认为空心村本质是社会关系空心化。即人口外流和空间距离拉大导致的维系村庄秩序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松动和弱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5]

综上所述,对于“空心村”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对古洋村的考察,认为“空心村”是农村人口、资源等要素不断外流,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发展缓慢,老屋无人居住,村庄不断向外扩散而村庄内部出现闲置破旧房屋的一种“空心”状态。

二、灵地镇古洋空心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

笔者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通过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多次对清流县灵地镇古洋村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希望通过对该典型空心村个案的考察,探究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找出治理空心村的有效路径。

古洋村位于清流县南部,是原邓家乡(2007年12月并入灵地镇)7个行政村之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古洋村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村庄人口锐减;与此同时,部分居民不断向村庄外部,交通较便捷地迁移,村庄内部人口逐年减少,空宅越来越多,村庄建设与村庄规划也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与之伴随的是村庄的教育、科技、医疗、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恶化,就上文对空心村的界定而言,古洋村从各个方面均体现出空心村的特征,且空心化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一)典型“空心村”古洋村现状

1.人口现状。古洋村共35户,194人(包括在外地居住、户口没迁出人口),其中现有家庭14户,共60人。调查显示古洋村现居住村民以中老年人为主,除了几户从事生猪养殖的家庭,其余家庭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且外出务工者每年回村次数甚少,回家时间较短,超过半数的人回家居住时间不超过一星期,且主要是逢年过节或者家庭有事才回家。人口的外流导致农村家庭空巢化,人口空心化。

2.居住现状。在广大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高涨,往往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废旧宅基地无人居住,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宅基地规模一年超过一年,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外扩内空”村不像村的“空心村”,古洋村也不例外。调查显示13.79%的人选择在现居住地买房,10.34%的人在外租房,31.03%的人选择在古洋村外围新建房屋,37.93%在外买房并保留原有的宅基地,且在深度访谈中,受访老人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与孩子一同外出居住,可见空心村的形成和人们购房、建房以及居住意愿相关。

3.土地现状。全村总面积4700多亩,其中村庄面积193亩,耕地面积600多亩田,其余为森林面积,目前古洋村有将近一半耕地无人耕种,“被撂荒了”。外出务工相对于从事农业会较为清闲体面,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80后”青壮年劳动力,当他们放下锄头后就不愿再继续从事辛苦的农业劳作了。

4.基础设施现状。古洋村全村只有一条仅能通行一辆汽车的公路,为了方便出行而简易修建,并不符合国家标准。古洋村与邓家、吉龙、田中、尤坊甲、马寨、坑甲共有一所小学且师资力量非常有限,条件稍好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往县城接受教育。古洋村缺乏污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导致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古洋村虽有较好的电力设施和闭路电视线路,但线路直接从路边穿过,既影响电视节目的观看效果又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娱乐、休闲、健身、基础卫生设施等建设也缺乏。古洋村基础设施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人口外流。

5.就业现状。外出务工人员少部分能在私营企业上班,其余以打零工为主,调查显示,村民外出打工的原因主要是古洋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缺乏;认为家乡发展潜力狭窄或者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等。而现居村里的村民上半年度种水稻,下半年度种烟草,也会种植一些较易耕种和收获的农作物如花生、地瓜、辣椒等,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往往增产不增收。另外,从事养殖的四户家庭中只有一户拥有300头左右的生猪养殖场,其他3户的养殖场只有30头左右生猪,古洋村虽挂牌为“肉猪养殖生育关怀示范基地”,生猪养殖却一直未形成规模,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不能市场化。除了种植、养殖,留守村民几乎没有别的就业形式。就业渠道单一化也导致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

(二) 古洋村“空心化”的表现

从上述对古洋村现状的分析,发现古洋村已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村庄结构、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空心化。第一,人力资本空心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及多元文化的吸引,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去城市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及就业机会,古洋村也不例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管理后继乏人,由于缺乏适合的干部人选,古洋村村委会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新的政策、法规难以在农村迅速普及,这对农村政策实施、经济发展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村庄住宅结构空心化。通过外出务工或其他方式富裕起来的村民逐渐有了构建新居的想法,由于在旧宅上翻修新居费时费力,村民往往选择在村外交通较便捷地段修建新居。由于古洋村缺乏合理村镇规划以及宅基地管理,导致村庄不断向外扩张,村庄中心房屋日益破败,越来越空心化。第三,公共服务空心化。一方面,古洋村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养殖业基本也依靠传统散养,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难以实施,大型机械化服务难以推广。另一方面,就农村教育而言,古洋村没有幼儿园,村庄儿童无法接受较好的早期教育;就近的灵地镇小学作为镇里最好的小学,但其教学条件仍然很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基本都是民师转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传统、老旧,这导致了基础教育缺位。儿童如果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都只是一纸空谈。第四,基础设施的空心化。道路交通方面,村庄内部只有一条简易修建的公路,而人迹少的村庄地段则至今无人修理,导致村民出行极为不便;内部环境方面,由于缺乏垃圾处理场和规范的排水设施,导致村庄内部垃圾胡乱堆积,生活用水、雨水等各类污水横流。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家禽饲养地,家禽在村内乱跑,随意排泄,严重污染村庄内部环境;娱乐休闲设施方面,村民闲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打牌、看电视等,赌博等恶劣风气在村庄内部蔓延,提高农民精神文明所需的老年活动室、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无法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村庄的基础设施空心化严重。

(三)“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关于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学界也多有探讨,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空心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正如唐纳德·博格的“推拉”理论所述,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的推力,城市提供的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多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拉力,吸引古洋村村民离开家乡涌入城市。长期以来,古洋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农业经济效益较差;传统的以手工耕作为主、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且由于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农业产出率低,农民增收困难,逐渐产生厌农情绪;而城市化的发展则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只剩老年人口及妇女儿童留守。

2.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滞后。“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统一、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古洋村也是如此。古洋村房屋多为村民自发修建,缺乏整体的村庄规划,不利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由于乡镇一级对村民建房没有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往往导致一家多地、多房,甚至占用耕地来建房的情况。基层管理组织缺乏资金也缺乏动力来进行费力不讨好的村庄面貌整顿的工作,更不愿因为搬迁得罪村民,任凭村民自行解决住宅修建等问题,导致村庄房屋盲目无序的向外扩张。从村民角度,为了给自己多一重保障,进城后也不愿意主动把宅基地交还给村集体,致使村中旧宅、老宅、空宅越来越多,这也是空心村不断蔓延的重要因素。

3.农村建设资金匮乏。长期以来,古洋村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这也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发展难题。一方面,国家农村建设与发展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村民也缺乏村庄发展的集体意识,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上做过多的投入,这导致村庄的水、电、路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公共产品长期处于缺失状态,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致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村庄的发展则更是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空心村”治理的有效

路径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要实现该目标,必须积极寻求空心村治理的有效路径,这不管是对农村发展还是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政府职能,增加空心村治理的资金投入

“空心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于村民自身认知和能力的局限性,在“空心村”治理中需要政府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将“空心村”治理工作落实到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为“空心村”治理划清方向,抛弃把“空心村”治理作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陈旧思维,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空心村”进行系统治理。同时应增加 “空心村”治理的资金投入,专款专用。要建设新农村,建设宜居的村庄,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具体而言,可考虑采取地方和中央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强化监督,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

村庄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用地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村庄近期、中期用地规模,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持人地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空心村”,应改变农村粗放用地的局面,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到古洋村,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县、镇、村”三级结合的村庄规划体系,县里可派出相关人员对古洋村发展做专项规划、指导,根据古洋村的实际情况,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编制古洋村当前及长远的村庄发展规划,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村庄内部的整治力度

2013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提出村庄环境整治要坚持统筹发展、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古洋村的治理可根据 “指导意见”提出的原则进行,加强村庄内部的整治力度。首先,加强对村庄内部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治理,努力改善村庄内部的人居环境。由于村内道路较窄且没有硬化,无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导致出入不便,使得村民纷纷在便捷的村外定居。针对该情况,村里应扩展、硬化村内道路,使村内主次道路通畅;增加排水设施,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设施,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对生活垃圾,可采用“村集中——镇处理”模式,村庄垃圾填埋原则上由镇统一规划设置。其次,加强村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部分闲置的宅基地,修建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促使人口向村庄内部集聚,逐步把旧村变新村。最后,应合理布局农村住宅楼。筛选出一块面积合适,适宜居住的平整土地,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农村住宅楼。新建的住宅楼,以购买的方式让农户居住使用,当地镇上农村信用社给村民提供低息贷款,使每户村民都能住上新房。而村内老房,村里则以合理价格收购,以达到节约土地、解决农民居住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四)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农业经济示范效应,增强村庄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是治理空心村的最佳途径。就古洋村而言,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古洋村一直延续着秋种水稻、花生、辣椒、地瓜,春种烟叶的传统种植模式,很少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有农产品产量和效益低下,劳动力无法获得预期回报,导致不少青壮年放弃农务而外出务工。鉴于此,当地政府必须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大事来抓,通过改善种植结构,加大对经济作物的引进,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其次,扶持农村养殖业发展。养殖业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培养养殖大户,转变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大、高收益的农村养殖业,培育出一批养猪、养羊、养鸡专业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教育、技术等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加强对村民的技术培训,让其掌握现代农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提供专门的农业咨询服务,解决村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招商引资,发展体验式生态旅游产业。乡村旅游,近年来越来越受城市居民的热捧。古洋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可以发展以休闲为主题的体验式生态旅游,让游客投身田地,体验农事活动,认识生态农业,享受自然气息,是一种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综合体验。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彻底改变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空心化的状态。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猜你喜欢

空心村治理路径空心化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