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早期垂鳞纹秦公铜鼎

2015-09-24史册

文物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食器陵区兽面

史册

鼎原本是一种烹饪器,后来发展为古代贵族社会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祭祀或宴享时用以盛放肉类。因此,鼎最能反映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实物标志,甚至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即依据贵族的等级,规定其所享用的鼎数,并以鼎为主体,配置其他食器。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小不等的若干鼎并列使用,称为“列鼎”。大堡子山秦公陵出土的鼎甚多,也均大小不一,合乎周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垂鳞纹秦公鼎,高41厘米,耳宽42.3厘米,腹径41厘米,口微敛,折沿平唇,宽厚方立耳略外倾,浅垂腹,平底,三蹄足带扉棱。颈部饰含目窃曲纹,颈以下饰三排垂覆式垂鳞纹,耳饰长短相间的垂鳞纹,足上部饰变体兽面纹。器腹内壁有两行六字铭刻:“秦公作铸用鼎”,“秦”字下部双禾而省臼。这种宽垂腹、粗蹄足、方立耳鼎式,为西周后期到春秋早期的器形,腹壁垂斜度特大而腹特浅,则为秦鼎常见特征。主饰垂鳞纹及足部之扉棱,都显示出此鼎为该陵区器物中时代较早者。

此鼎以及该陵区所出的其他青铜器表明,从铸造工艺到形制类型,秦人皆师法周人。尤其是纹饰与铭文风格,几乎全是对周器的承袭。只不过那时秦上升为诸侯的时间尚短,其青铜铸造技术还未臻成熟,没有完全掌握周人已相当熟练的内范悬浮法,器底垫片较多,器壁厚薄欠均匀,纹饰与铭文也缺乏优秀周器的那种流畅典雅的神韵。但主要纹饰采用窃曲、垂鳞、纹带、兽面等,却完全是当时周器流行的纹样。铭文风格同西周晚期字体略有差别,布局也不十分规整,但笔势劲挺,字态秀丽,已无波磔,与西周器《虢季子白盘铭》的风姿一脉相承,实开日后玉箸体的先河。

猜你喜欢

食器陵区兽面
召陵区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永州市零陵区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美味珍馐——中国古代器物之青铜食器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召陵区
细腻东方,食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