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着京胡去插队

2015-09-22老丹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胡沙家浜样板戏

老丹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把我喜爱的京胡挂在墙上,我非常珍惜它,在演奏之余,我经常擦拭它,生怕受潮或者被虫子咬坏。我如此钟爱它,是因为在那特殊的年代,它伴随我度过了那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

1968年底,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刚刚发表不久,我就响应号召,打好行囊,准备到农村插队落户。由于在中学,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专门拉京胡,所以临行前,我决定让那把心爱的京胡随我一同下乡。于是,我把京胡裹在行李里,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弄坏。

我们天津知青一行13人,来到河北省北部山区插队落户。当时除了下地干活外,业余时间根本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村子里没有电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在那如豆的煤油灯下,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劳累了一天,还要去推碾子,轧米面,作为日常的食用,天天如此往复。大家从“碾道”回来的路上,四处是可怕的山影,眼前是崎岖的山路,月光下,寂静的山村,不时传来声声的犬吠,就这样,我们每天都是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住所。知青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躺在火炕上无聊之极,就在那时,我的这把京胡也就被派上了用场。当时的京剧,只有八个样板戏,不管他们唱哪出戏,我都能熟练地为他们伴奏。我的京胡一拉响,屋里的气氛就活跃起来。听到京胡声,同去的女生也来到男生屋里凑热闹。从郭建光到杨子荣,从沙家浜到海港,大家分别大声唱着老生、青衣、花旦、花脸等各个行当,我的胡琴铿锵作响,划破了那本来很安静的山村。琴声悠扬之中,伴随着我们那发自内心的欢笑,那作为年轻人应该施展的,应该获得的艺术的震撼。

后来,也许正是我的这把胡琴的原因,公社派我们知青到县里文化馆集训,排演样板戏《沙家浜》。知青们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经过两周的培训,各自都掌握了自己担任角色的演出基本功。回到知青点以后,我们又相互配合,进行了很多遍的彩排,后来在公社广场搭起“野台子”,正式演出了整本的《沙家浜》。记得演出的那天,方圆几里地的社员纷纷赶来观看演出,热闹非凡。后来听社员们反映,剧中的角色叫这帮知青演活了,尤其是那把京胡的演出技巧,還真能与专业伴奏演员媲美。

猜你喜欢

京胡沙家浜样板戏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边丽华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最后的“京胡圣手”燕守平 他有一把百年京胡 历经几位名家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出版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以史鉴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之“失”的若干思考
京胡走进西安音乐学院
我,京胡和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