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2015-09-22张国艳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课程

文/张国艳

一、批判性思维的多元内涵和终极关怀

批判性思维概念源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发展的亚太聚会,2004年开始被认同,在台湾批判性思维叫质问,来自希腊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诘问式,也称为精神助产术,所有的论证都要给出必须的步骤,提出一个问题,用结论方式把真呈现出来,这种方法一直持续到晚期希腊。经院哲学把苏格拉底发扬光大,公元11世纪产生西方的大学,大学的前身是经院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是培养牧师、传教士的地方,所以批判性思维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道。大学是文化传承或文化繁荣的标识。

文化繁荣的标志有:1、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科、教师,一流的基础设施,更要有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宽松的学术氛围,独立自由的精神。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我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在耶鲁能够找到的所有机会,不仅是向教师学习,还要向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信仰的学生学习。耶鲁努力营造一种对新观念宽容、尊重的氛围,并努力把耶鲁变成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每一个人——学生或教员或职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表达个人信仰或提出任何问题。我们拥有核心的学术价值和目标,对此我们始终不渝。”只有这样的大学才会产生真理。2、有被认同使用的语言,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身份标志作用,二是语言的交流作用。世界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后,语言政策更多地成为民族及国家认同建构的手段之一。语言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和和社会交际工具,它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语言的文化属性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3、有一套完善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价值观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选择的心理基础。个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受制于社会价值体系,在人们还不能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就被社会环境培养了一种价值体系,他们对此浑然不觉,被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体系控制了自己的一生。正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统治阶级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价值体系.价值观体系指导着人的成长过程。正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统治阶级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价值体系。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技能,要把握思维过程、要素,熟练的分析、判断、评估、解释、检验和判明的能力,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他在《教育思想》中提出实用主义,他的思想源引自4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思维技能运动。作为一种方法论,批判性思维是技能和方法的系统化和普遍适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技能和方法内化形成的生存和直面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座架,思维方式的文化积淀和标识,理性主义的文化形态、政治建构、话语模式和文化传承方式。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含义:1、判断、判明;2、怎样实施判断,在论证中需要反思、质疑,进行前提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思考问题的能力,单纯的思维技能变化是一种方法技巧、思维方式的结合,适合于所有的理性思考过程,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思维方法,所有的思维和方法都不是论证式;作为终极关怀,批判性思维促使思维技能提升、思维能力改善、人格和气质培养、社会批判精神的塑造和文化传承方式和社会生活实践优化。

二、批判性思维的中国境遇及审视

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随着杜威来华,胡适等人的宣讲实施开始的初步认知,20世纪末作为教育技能概念和课程的广泛引介,“批判性思维”都是作为现代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缺席者”而被告知和引入的。中国的大学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有的,最早的岳麓书院、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的前身)、圣约翰学院、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大学的出现有两个要素:1、大学的前身多数为留美预备学校或翻译学院,作为留学生出国留学预科班而设立。2、学科建设模仿西方,所以中国大学不是中国文化传统传承方式,而是西方的university,不是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批判性思维应该是大学本身就有的,中国大学用西方的建制形式,但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批判性思维仅仅是思想上的引见,现代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是文化内部缺乏而是培养学生过程中缺乏,所以中国教育只需把骨子里的东西呈现出即可。

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文化认同,中国哲学的特点不讲单纯的知识论,是把知识论和实践论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来讲,那就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知行观,知行观西方思想思路是从知出发回到实践,中国人思路从头到尾就是生活实践,但是两种文化终极关怀上没有区别,两种文化存在沟通互认的可能。中国哲学秉承德性不可教,反对权威、独立思考,变成一种社会精神,不做墙头草,社会意义上的批判精神不是理论体系建构而是生活方式的建构,实现社会生活实践的优化。

三、批判性思维模式的课堂过程性评价的思考

作为专门教授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促进和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必须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文化,采取新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教”的一方,重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疏导,教师要转变思想意识,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改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学”的一方,重在领悟和实践,鼓励学生大胆批判探索,在教学中,通过融入推理要素和思维检验标准,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其用批判的方法去分析、判断、假设和解决问题,帮助其用思维检验的方法去反思和批判地看待自己的结论、问题解决的结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和工具恰当使用,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问题探究的工具,帮助学生解决教育和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往往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某一流程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应用教学技法能力;让学生对本人回答问题的讨论作出自己评价,并进行考评分析,这样有助于技法技能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防止技法学习与技法应用相脱节,形成学习、应用两张皮的现象。上课之前,以《批判性思维》课程为例,上课之前老师使用介入式,课堂前20分钟不讲课,而是时效性选择播放一些材料,比如《今日说法》某一典型案例,不是让学生关注话题,而是关注点评专家如何讨论,让学生就某一专家点评展开讨论,不限制,随便说,但案例应该和课堂所讲内容相关联,学生面对分析的问题本身,而不是关注问题本身。

(三)调度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导论的学习,把本课程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并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亲近感,并且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中国式的风格,要把课程风格和教学风格相结合。

(四)教师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设底线,并预先做概念澄清,从学理层面讨论问题,尝试批判性思维与中国人文课程的实际结合。比如讨论钓鱼岛问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会从二战后世界秩序、政治经济层面来探讨问题,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学理层面对待此类问题,钓鱼岛问题的深层矛盾源于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冲突。

(五)改造课程内容:增加东西方文化特质、传承方式的比较内容,实现真正的“通识”化,确立文化多元平等和对话意识,以求从文化座驾、思维方式内在的认同并获得作为思维技能的“批判性思维”,而非相反。

(六)教学方式的中国化,采用双语而不是纯英文教学 (语言即是思维的本真,也是文化优越性的标识);一种语言决定一种文化,语言是一种行动的前提,例证选择和论题的中国生活化 (譬如对“学而优则仕”):融教学与实践,实践课堂的注重与社会批判精神、行动能力的培养 (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七)培养学生对知的获得。如果学不付诸行动的支撑,只能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要不要没什么用,例如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自身生发成一种技术、能力,不用刻意教他,在批判性思维问题上,我们不用刻意教给学生西方的一种固定形式,而是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形式化的引入批判性思维不行,我们要打碎再造,找到适合我们的形式,找到契合点,而不是推翻它。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先告诉学生这种批判性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讨论问题时,已经把学生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了。

四、批判性思维视角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健康、有效的思维方式、品质和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应当是当代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应具备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并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全的心智、开拓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等,在当下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中,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等教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充满理性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就具有敢于怀疑的精神、能够敏锐的提出问题,坚持真理和正义,拒绝无根据的观念,摆脱偏见和成见,具有开放的心态,善于与人沟通,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具有反思精神,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等等,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和工具恰当使用,将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境界,帮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

构建科学的惯例评价机制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展开,使高校课程体系得以设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抓准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矫正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范式,克服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矛盾,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优化课程考核结构,强调学生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的统一。

(三)探索适当的实施方法,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学习者对所学问题或所遇到的事实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并由此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形成准确的判断,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显得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分析原因,跟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和传统所致,面对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过程和方法必须要改革,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适应了新时期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时代需要,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主导性有余而学生主体性不足的教学模式,是一场深刻的超越与突破。

[1]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3.

[2]多拉.豪维尔,王爽,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1.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课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