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行完全学分制后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09-22丁旋旋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学分制辅导员班级

文/丁旋旋

一、完全学分制

(一)概念界定

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产物。19世纪初,学分制发源于德国,发展定型于美国。我国最早推行学分制是在上世纪初期北大实行的“选科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我国,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为适应中国的教育发展实际,呈现出许多形式,如学年学分制、加权学分制、绩点学分制以及完全学分制等。笔者所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2015年9月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这里的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弹性学制、专业选择制、学分互认制、免修重修制、学业预警制、学业导师制等为基本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方向)、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修业年限。

(二)主要内容

1.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可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间,最短3年,最长6年。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选择出国学习或休学创业。

2.专业选择制。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转出或转入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年级本专业学生总数的10%;按照大类招生入校的学生必须在学习1-2年后作出专业确认。

3.选课制。学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对于必修课,可选择任课教师;对于选修课,可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每学期前两周为学生试听课程时间,试听结束后作出选课确认。

4.主辅修制。学生在达到主修专业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辅修其他专业;在主修专业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其修读的辅修专业如达到要求,可向其发放辅修专业证书;学生在主修专业具备学位授予资格的前提下,如其辅修专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可获得相应专业学位证书。

5.学业导师制。建立起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企业经理、研究生等组成的本科生导师队伍;采取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制定合理的修读计划和科学的职业规划。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通常是以一个专业所组成的班级为基本单位,班级内部组成人员也较为稳定,班级在学校内部作为最基层组织存在。学校为各个专业设置统一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基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环境下完成。另外,传统模式下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也较为便利,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可以通过班长或者团支书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关于举办一些团日活动、学生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学校都可以依托学生所在的班级为单位来得以实施。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选择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所形成的自然班级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经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目的。[1]因此,只有重新制定出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学生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实现对学生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

(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增加

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分是否修够,于是可能会出现学生为了尽早修够学分去选择那些“容易学习,老师管得不严”的课程,这些课程可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度不高,自己也不感兴趣的课程,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发生变化。“凑学分”的现象便产生了。这样,如果长期都没有得到相关的帮助与指导,即使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也不会得到预期的收获。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在校的活动更加分散化,即使同一专业学生,由于彼此所选课程与授课时间不同,学生管理者掌握每个学生心理状况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容易产生。

(三)对现有学生管理理念的冲击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是“学院包下来,管到底”,辅导员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也惯于依赖辅导员,各职能部门也非得找辅导员出面承担责任,学院对学生实行之间的,有形的,甚至是强行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班级,学院的集体活动。[2]而完全学分制改革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地点和方式。现有的学生管理必将逐渐丧失必要的载体和空间 (假设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这样,必须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变成为以学生“求学”为主。学生培养模式也必将由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多元化、复合型方向发展。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构建高校“社区化”的学生日常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服务机构。完全学分制下,没有了传统上的班级之分,学生公寓相对于其他机构则变得较为稳定。辅导员也应该转移工作阵地,把原来的班级管理转移到学生公寓管理。正因如此,构建以学生公寓为中心的社区化学生与服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整个生活区为工作区域,以单个公寓楼为基层组织,以宿舍为服务单元”的思路,效仿城市社区的模式,在生活区内建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作为其他机构的领导和监督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的服务机构,诸如心理辅导室、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各机构集中办公,相互协调配合。

(二)推行朋辈导师制度。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科学的选课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刚进大学的学生还处于迷茫期,也是树立三观的关键期,缺乏对未来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基本规划。因此,实行“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前提。[3]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普遍缺乏对本专业培养计划和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因此,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盲目、随意、跟风现象,热门课程存在学生扎堆现象。因此,实行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前提。在高年级同学和全校教师中召集导师,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培训,明确导师的职责、考核和相应的奖励及约束机制。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学习指导、选课辅导工作。

(三)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的事业也逐渐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完全学分制在高校的逐步普及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之路。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管理者、教师、专职辅导员“三方联合的有机统一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把育人的工作贯穿于全体工作人员之中,贯穿于一切日常工作的始终,努力使学生实现在个性特长的发挥,知识的增长,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全面发展。[4]

学生管理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提供指导;学生管理要把重心放在服务上,尽量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在学生服务工作方面,笔者所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做法值得推荐。大学成立学生服务大厅,它直接面向全校的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包括校团委、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大学生活动中心管理等)。

(四)建设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

要实施学分制改革,就要增加选修课开设数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学生上课更为分散,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也不固定。这都对教师和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要求。据统计,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师、教室需求量是学年制的1.5倍,否则就无法真正实行学分制,更谈不上发挥学分制的优势。[5]目前,地方高校在推行学分制改革中尽管罗列了大量选修课,但课程的实际开设情况却要打上折扣,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与话语权;二是必须加大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三是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要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应急事件处理的方法,为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要提供帮助。

当然,完全学分制处在发展变化中,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必然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而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高校需要正视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

[1]赵艳红鲍晓艳.完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4):57-59.

[2]彭莉萍.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J].学习月刊 ,2011,12(496):122-123.

[3]乔丹.探讨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3.

[4]蒋学华.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探析 [J].临沂大学学报,2014,(12):14.

[5]李凤娟.制约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167-168.

猜你喜欢

学分制辅导员班级
班级“四小怪”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不称心的新班级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班级被扣分后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