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与蒙古族关于“牛”谚语之比较

2015-09-20李书

关键词:犄角牛角谚语

李书

摘 要: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的谚语,都喜欢以牛入文。汉蒙民族中关于牛的谚语既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心理特征。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它不仅广泛地流传于我国的汉族中,而且也广泛地流传于我国的蒙古族中。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的谚语,都喜欢以动物入文,而其中之一又尤喜欢以牛入文。两个民族中,以牛入文的谚语在数量上都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都极其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本文通过汉蒙民族关于牛的谚语在意义和表达方式上的对比研究,从而窥视汉蒙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格心理特征,以期在意识形态上对两个民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汉族中与“牛”有关的谚语

牛,在汉族的古代社会中,最初主要用于祭祀、食用和运输。据《周礼·牛人》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享其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奠牛。几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来耗傍,以载公任器。”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牛不但勤劳,而且力气巨大,所谓“九牛二虎之力”“牛有千斤之力”(全文为“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老黄牛有力量”(全文为“老黄牛有力量,烧熟肉可口香”),于是将牛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

我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对于一个视农业为“天下之大本”的农耕民族,牛作为生产工具用于农业生产以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建设,日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

牛每天跟随主人下田劳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例如:

牛耕田,马吃谷。

猛虎靠名声,老牛凭实干。

汉谚十分肯定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

肥牛骏马多了好,闲言碎语少了好。

若无太阳,宇宙黑暗;若无牛羊,草原空虚。

与其上香供佛,莫如侍弄牛犊。

别为吃肉宰耕牛,别为吃蛋杀母鸡。

不但如此,汉谚还将牛比喻为“农家宝”,例如:

牛是农家宝,必须喂养好。

汉谚在充分肯定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之后,又告诉人们喂养牛的方法,例如:

要想牛儿好,夜草不能少。

喝酒不要过量,使牛不要过度。

草场好了牛马肥,劳动好了身家高。

对于如何挑选牛谚语也作了说明,例如:

先看四条蹄,后买一张皮。

人们喜欢牛不仅因为牛勤劳,力气巨大,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还因为牛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象征着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以,人们往往将牛与人自身联系起来,或用牛的习性形容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或用牛直接打比方,告诫同类不要任意妄为,形象而生动。例如,牛是食草动物,本性温驯,与世无争,但并不等于可以任人摆布,随意欺侮,所以汉谚用“老牛不喝水,切莫强按头”,形容用强硬胁迫的手段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形容一个人倔强,往往用“好钻牛角尖”“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来表达;形容一个人胆子大,考虑问题不周全,冒失,往往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表达;比喻一个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中为人所支配,往往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来表达;告诫一个人不要因贪小便宜而吃大亏,经常用“别为吃肉宰耕牛,别为吃蛋杀母鸡”来表达。

二、蒙古族中与“牛”有关的谚语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马背民族,其主体人群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亚地区广袤的草原上,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使蒙古族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蒙古族人迁居要用牛,饮食要用牛,娱乐要用牛,交易要用牛,蒙古族人与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牛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牲畜,而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历来对蒙古族人性格特点的评价是豪放、粗犷、不拘小节,其实,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心细、入微的一面。蒙古族人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牛就是其中之一。

蒙古族人通过对牛的点滴观察、体验,将牛的脾气、毛色、年龄、优劣、挑选方法,以及牛身体的各个部位,如牛角、牛头、牛尾、牛腿、牛蹄等,都凝结成文,创作了大量关于牛的生动、传神的谚语。

三九天三岁牛的犄角冻裂,四九天四岁牛的犄角冻裂。

没有犄角的牛,喜欢摇头晃脑;没有知识的人,喜欢装模作样。

安了一个犄角就是牛,系了一个尾巴就是驴。

第一个谚语既说明了牛角的坚硬,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第二个谚语将“没有犄角的牛”与“没有知识的人”作类比,说明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是不谦虚,越喜欢炫耀;第三个谚语比喻不听别人劝告、任意妄为的人。

除此以外,与牛角有关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

上了牛犄角的蚂蚁,高兴地认为上了“孙布尔山”。

兔子长牛角,小牛犊长犬齿。

不好的人好吵架,没角的牛好顶牛。

打一个牛的犄角,一千个牛犄角都觉疼。

以上所列举的与牛角有关的谚语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总之,与牛角有关的谚语数不胜数,这些谚语在简短的语句中都表现了蒙古族人的心理素质和他们观察、思考生活的独特方式,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汉族与蒙古族关于“牛”谚语的异同

汉谚中关于牛的谚语,与蒙谚中关于牛的谚语,有一部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例如:

汉谚: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蒙谚:牛看不见自己的角弯,马看不见自己的脸长。

汉谚:九牛一毛。/蒙谚: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滴。

汉谚:打一个牛的角,千万个牛角都觉疼。/蒙谚:打一个牛的犄角,一千个牛犄角都觉疼。

汉谚:老牛不喝水,切莫强按头。/蒙谚:不喝水的牛强按头。

汉谚:初生牛犊不怕虎。/蒙谚:初生牛犊不怕虎。

汉谚:宁失肥牛,勿食己言。(食言不如丢牛。)/蒙谚:与其食言不如失牛。

汉谚:兔子长犄角,牛犊长獠牙。/蒙谚:兔子长牛角,小牛犊长犬齿。

汉谚:爬上牛角的蚂蚁,自以为登上了高山。/蒙谚:上了牛犄角的蚂蚁,高兴地认为上了“孙布尔山”。

汉谚:牛犊不叫,乳牛不发慈悲。/蒙谚:小牛犊不叫,母亲不疼。

汉谚:与其牛羊多,莫如朋友多。(与其集百头牛,不如交百个友。)/蒙谚:与其有牛不如有朋友。

第一组汉谚与蒙谚都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盲目地狂妄自大;第二组汉谚与蒙谚都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儿也无关紧要;第三组汉谚与蒙谚都说明了“杀鸡儆猴”的策略,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等,其它每组谚语的意思也都基本一样,只是其中的汉谚与蒙谚在表达方式上稍微不一样。

汉蒙民族中之所以会有许多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关于牛的谚语,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识而产生的。人们对于人、人生、社会、事物、环境、世界等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因人而异,同时,又由于人类有共同的感觉器官和思考能力而产生对同一现象的相同的理解。因此,无论是汉族人还是蒙古族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对某种现象的相似的认识。二是经过相互文化交流而产生的相似的谚语。两个民族交流时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汉蒙两个民族交流的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的。三是与牛自身的形象、特点、价值、象征意义有关。

各族人民常常通过谚语来总结、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谚语来认识自然,学习和掌握与自然作斗争的科学知识,谚语在世世代代口头流传的过程中,蕴含了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正所谓“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记多成学问”。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列宁也说:“(谚语)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人民的心理的非常必需而重要的材料。”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每个民族的谚语也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汉蒙两个民族关于牛的谚语,固然有一部分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系统。汉蒙两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其取象譬喻的方式也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是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他们住毡房、穿皮靴、食肉饮乳、烧牛粪、驾勒勒车,衣、食、住、行、用与牛须臾不可分离。可以说,在畜牧业生产条件下,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牛资源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着蒙古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牛是牧民生活中的资源财富,可以说,牛在蒙古族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蒙谚说“话少为好,牛多为好”“与其上香供佛,莫如侍弄牛犊”。在蒙古族中关于牛的谚语,牛既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蒙古族人的朋友。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处世哲学等的获得也都与牛密切相关,是蒙古族将与牛朝夕相处的经验和体会不断内化的结果。

而汉族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固定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了,于是,汉族人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牛在汉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动摇了,一些含有贬低、不屑一顾、无足轻重之意的关于牛的谚语产生了,例如“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比喻对手再强大也会有制伏的办法。

总之,谚语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已经深深内化于一个民族的血液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将不同民族的谚语对比考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蒙古族谚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2〕尚延令,张祚羌.中国谚语选(下)[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刘雪飞.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对比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0,(SC).

〔4〕陈萍.“牛”的文化解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

〔5〕续向宏.蒙古族谚语与民族文化[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0,(4).

猜你喜欢

犄角牛角谚语
弯弯月亮像牛角
开怀篇
绿犄角大恐龙
说说谚语
公羊触篱
一看书就犯困
谚语趣画(一)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