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邻河道等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技术

2015-09-18

建筑施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围护结构土方垫层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背景工程由A、B两栋塔楼及裙房组成,A楼建筑高度103.80 m,B楼建筑高度95.80 m,裙房17.50 m,框架-核心筒结构,用地面积16 897 m2。地上23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88 082 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4 618 m2(图1)。

图1 项目效果图

基坑开挖面略呈△形,开挖面积约为13 250 m2,基坑开挖深度为9.4 m。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挡土、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设置2道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

1.2 工程地质水文概况

本工程场地与基坑开挖相关的地层从地面往下依次为:①1层杂填土(厚约1.5 m)、①2层灰黑色淤泥、②层粉质黏土层(厚约2 m)、③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厚约1 m)、③t层黏质粉土(厚约4 m)、⑤层灰色黏土(厚约14 m)、⑥层草色粉质黏土(厚约2.5 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影响本工程基坑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潜水位埋深一般在地表面下0.3~1.5 m,常年平均地下水埋深0.5~0.7 m。浅部土层的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基坑坑底下部为较厚的黏土层,深部的⑦层粉砂层承压水与对本基坑基本没有影响。

1.3 周边环境情况

基坑东侧为二号河,北侧为蒋家浜,河岸距用地红线13.5 m。南侧为莘砖公路,下有大量地下管线,管线距红线3.12 m。西侧有新铺设电力线,距地下室外边线为7.8 m(图2)。

图2 工程周边环境示意

2 围护结构体系设计

综合考虑工程基坑概况和环境因素,本工程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和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进行支护,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止水[1,2]。

较浅基坑处采用φ750 mm@950 mm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挡土结构,主楼深坑处采用φ850 mm@1 050 mm的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挡土结构。并采用3φ850 mm@1 200 mm,深度为16 m,水泥掺量20%的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

工程支撑立柱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800 mm,桩长27.1 m,立柱采用480 mm×480 mm钢格构,主受力构件为4根140 mm×14 mm等边角钢,立柱插入钻孔桩2.5 m,部分立柱利用工程桩作为基础。

3 基坑变形控制的重点、难点

1)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主要为流塑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和具有一定渗透性的③t层黏质粉土层,土体工程力学性质较差,灵敏度较高,且工程紧邻河道,在外力及水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流沙和土体变形;控制先期三轴搅拌桩质量,保证基础稳定性及止水、土体加固效果是基坑施工的重点[3]。

2)本工程基坑面积较大,且呈不规则形状,合理地进行分块挖土,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尽快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是控制基坑变形的重点[4]。

3)本工程场地较狭小,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堆放及重型机械、车辆的行走产生的荷载将会引起基坑变形。控制施工过程中基坑边的荷载是基坑变形控制的关键点之一[5]。

4)基坑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部分区域开始进行底板施工,另有部分区域则开始进行坑中坑施工,此时坑内工序多、设备杂、施工作业人员多、时间周期长,因此,合理规划安排这一阶段的工序搭接,实现底板的快速浇筑成型,是基坑变形控制的关键[6]。

4 基坑变形控制技术措施

4.1 支撑优化设计

本工程占地面积较小,为了避免基坑周边材料堆放超重、大型机械、车辆行走时产生过大荷载引起较大的基坑变形,对栈桥布置进行了优化,利用栈桥作为材料堆场和重型车通道。优化后的栈桥垂直交叉,平面呈倒T形,连通工地西、南2个出入口。土方空车由南门进入,装载土方后由西门运出;材料运输车辆由西门进入,材料卸运后由南门出去,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导致基坑南侧围护、管线产生较大变形(图3)。

图3 栈桥优化设置示意

4.2 基坑降水控制

根据地质报告显示,本工程基坑施工不涉及承压水问题。综合考虑降水要求及环境问题,项目施工过程中以疏干井降水为主。本工程设置的疏干井深度均为15 m,局部深坑处降水井深度为18 m。疏干井降水面积控制在单井200 m2,共布置真空井65口。

本工程开挖至-6.0 m时,由于下层土渗透性差,深井降水难以保证降水效果,故临时增设轻型井点对基坑内进行降水,共布置14套轻型井点,间距为10 m,同时设置 5口深15 m观测井,用以观测基坑地下水位情况。

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基坑施工期间严格实行按需降水,严禁超降水,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共降潜水2 786 m3,从根本上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可控。

4.3 土方开挖施工

为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周边环境安全,本工程挖土措施为:优化栈桥、增加挖土平台、合理留置边坡土坡、提高角撑区域混凝土强度等级、缩短技术等待时间,从而尽最大可能加快出土速度。

整个基坑分为4个区域依次开挖,先中后边,分层、分块施工,充分利用时空效应,最大限度减小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图4)。

考虑到本工程基坑南侧管线较多,且南侧围护跨度较大,对土体开挖时产生的应力释放抵抗力较差。因此,土方开挖时采取从中间向南北两侧同时推进、优先形成南北向对撑的措施,减小基坑南侧的延长面,从而控制南侧围护变形。

图4 土方开挖分区示意

同时利用南北对撑将基坑分割为东、西2个相对独立的小基坑,独立进行施工作业,增加了作业面和作业空间。土方开挖时采用二级放坡,放坡比例1∶2,平台宽度不小于5 m(图5、图6)。

图5 土方开挖工况(一)

图6 土方开挖工况(二)

4.4 加厚配筋垫层作为临时支撑

从第3层土方开挖至混凝土底板施工完成,基坑已开挖至设计标高,此时土体压力导致围护结构的变形也达到最大,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小此阶段基坑的变形,施工中加大了垫层厚度,并在垫层中增加配筋(垫层厚度由原设计100 mm改为300 mm,沿基坑5 m范围内配φ10 mm@100 mm双层双向钢筋),在混凝土内掺入早强剂,利用垫层作为底板施工阶段围护结构底部的临时支撑,抵抗底板施工阶段围护结构的变形。

4.5 减小水土压力

本工程紧邻河道,且土质条件相对较差,水土压力的大小对于基坑的稳定性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工程采取对周边道路开裂处进行压密注浆封堵的措施,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内,增加坑外水土压力。同时在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利用抽水泵将基坑内的明水排出,防止土体被浸泡,降低土体自身抗变形能力。

针对基坑东侧和西侧紧邻河流的情况,采用钢板桩(28#槽钢,L=9 m)作为东、西两侧围护结构,同时利用φ700 mm@500 mm双轴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降低河道对基坑的影响。

5 基坑变形监测

由于本工程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沿支护结构每20~25 m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点和墙体测斜位移监测点,在基坑周边道路及管线处每20 m布设沉降观测点,同时在基坑支撑内布设轴力监测和立柱沉降监测,从而确保周边环境及基坑的变形、沉降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整个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显示围护桩倾斜最大值为26 mm,墙顶水平位移为19.5 mm,管线下沉最大值为10 mm,立柱桩沉降为17 mm,均小于设计报警值,基坑开挖施工一直处于安全可控的情况之下,并未对周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6 结语

本工程在紧邻河道、周边管线较多、土质较差的条件下进行了深基坑施工,通过优化支撑栈桥设置、选择合理的挖土工况、提高局部支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利用加厚配筋混凝土垫层作为底板施工阶段围护的临时支撑、加强监测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变形,确保了基坑施工一直处于安全可控的情况之下,也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成功的借鉴[7,8]。

猜你喜欢

围护结构土方垫层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垫层对水泥土搅拌桩桩土应力比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换填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探讨
地铁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比优化研究
面板堆石坝垫层施工及坡面防护
垫层混凝土对落水孔水库坝基应力的改善
土方计算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入土深度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深基坑土方开挖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