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翻转课堂实施情况探析

2015-09-18侯兰

中国教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课堂教学课堂

侯兰

翻转课堂是时下教育领域中的热词,它随着可汗学院的发展而声名远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各种与信息化教育有关的会议,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可是真正在校园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有三点:其一,大多数一线教师不会制作微视频,而我国目前又没有像可汗学院那样的非营利网站;其二,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学生在家上网学习受条件限制还比较困难;其三,人们的观念意识问题,一些知名校长、特级教师强烈反对翻转课堂进入小学甚至初中课堂。以上种种原因限制了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

其实,翻转课堂未必需要制作微视频,未必需要网络环境,未必不能在小学甚至初中发生。翻转课堂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没有必要生搬硬套,只需要借鉴参考。对一种模式的实践往往是在理解它的基础上,先仿照着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再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身或者说适合我国本土的教学模式。

一、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

(一)变革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之所以没有在教育领域发生变革作用,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①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促进教育系统的结构变革。教育系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而这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核心。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结构,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转变上。以往的研究没有将四个要素统筹考虑,只改变了其中的一两项,而翻转课堂要求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全部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内化的主体及情感体验与情感内化的主体;教学内容由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辅以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教学媒体由单一地辅助教师教或仅仅是教师的替代品(learn from IT)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learn with IT)。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是翻转课堂的本质之一,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自下而上推之,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就会对变革学校教育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而随之带来的将是对教育系统结构的大变革,教育的风貌将完全被改观。

(二)在拓宽课堂参与度和广度的同时,更加关注课堂学习的深度

翻转课堂不一定非要技术支持,但是有技术支撑的翻转课堂会更具优势,华东师大的田爱丽教授就认为“翻转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先学后教的一种形式;相对于一般导学形式的先学后教,微观视频学习更加生动活泼”。除了通过微视频增加学习活泼性外,还可以通过pad、触控一体机等媒介来拓展课堂的参与度、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效率。这其中,引发深度学习是翻转课堂实施的本质属性,无论用不用技术手段支撑均需做到这一点,而参与度和广度是由技术支撑带来的好处。无论是参与度还是广度,都需要为深度服务,没有深度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

英特尔(INTEL)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在2011年度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年会上称:“颠倒的教室(‘翻转课堂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浅层认知)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深层认知)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翻转课堂是把知识传递(浅层认知)的过程放在课堂外,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而把知识内化(深层认知)的过程放在课内,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完全是一种P2P(people to people)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最宝贵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即高阶思维的锻炼。

翻转课堂提倡的实际上是深度学习,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Bloom(1956)《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①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这一观点。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长期的实验研究后首次于1976年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②,此后Biggs和Collis(1982)的SOLO分类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③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复杂的、深层次知识(Deep Knowledge)为学习对象,以沉浸、投入的心理状态,运用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和复杂问题解决的相关能力,实现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④。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翻转课堂的另一个本质,即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引发深度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课堂气氛活跃以及促进浅层思维的兴奋剂,也不仅仅是资源存储和知识传递的载体,如果教师只希冀用信息技术上一堂轰轰烈烈的课,而不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深度认知,那么就没有看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以面向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诉求,理应成为信息化学习方式持续发展的长远方向和核心价值所在。

(三)教师需要关注有效问题的设计

翻转课堂强调深度学习,而促发深度学习与教师问题设计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提问引起不同层次的思考。有国内学者将有效问题设计概括为“五何”问题,即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这五项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提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由何”问题,即Who,When,Where,一般指问题是从哪里来的。针对“由何”的设计往往产生的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任务的布置或情境的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也可以还原到问题产生的初始情境。

“是何”问题,即What,一般指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完成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推断来阐明某种意义。

“为何”问题,即Why,一般指问题为什么是这样。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弄清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以便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恰当准确的解释和推理。

“如何”问题,即How,一般指问题到底怎么样。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或者了解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原理、概念和

理论。

“若何”问题,即If...then,一般指对问题进行假设后学生的观点。要求学生推断或想象如果事物或情境的某种属性发生变化,结果会怎么样。此类问题是创新和发现问题的“启动机”。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善于对事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判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洞察与深入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问题1“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在什么地点?致远舰舰长是谁?”问题2“从历史上来看,中日每百年都要发生一次战争,现在距甲午战争快100年了,假设要发生战争,中国可以从甲午战争中吸取哪些教训?”问题1是“是何”问题,问题2是“若何”问题。很明显,翻转课堂需要的不是问题1,而是问题2。问题1类型的问题可以放到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导学案等方式来自行解决,而问题2类型的问题则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多元化

翻转课堂在北京市海淀区实验校①实践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形式,表现在微视频制作的主体多元、课堂翻转的具体形式多元和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模式多元。

(一)微视频制作的主体多元

微视频是课堂进行翻转得以实施的良好载体,尽管它不是必须的,但是先天有着很多优势,微视频可以用生动、趣味、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可以将微观的世界放大呈现于学生眼前,亦可让历史的更迭、宇宙的演变浓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微视频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形象起来。微视频的铺垫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变得简单、深入、多样。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微视频只能由教师或者技术人员来制作,事实上微视频也可以由学生来制作或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翻转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学生成为自我建构的主体。视频制作主体的多元化既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建构和信息加工的媒介。通过参与制作视频,可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之在课前更为主动地学习、更为深入地思考、更为全面地锻炼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在微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建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初步完成识记、理解和运用等浅层次的学习要求。

(二)课堂翻转的具体形式多元

翻转课堂最早诞生时,采取的是校外和校内大翻转的形式,这种校内校外大翻转的形式有效达成了课前知识理解、课中知识内化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内校外大翻转在一线教学时很难完成,尤其是在学科分化严重、应试教育还未被根本扭转的现阶段,因此一些一线教师采取了更为多元的做法。有些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更多选择的是课内小翻转形式,这种形式意在向课堂要效率,在课堂中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与学习任务,特别适合副科教师,因为副科教师如果留给学生过多的家庭“作业”,比如看视频,挤占原本有限的课后时间必然会引起主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满,因此特别适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一些微视频在上课伊始供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来完成课内的教学内容。像计算机学科和理科实验的操作方法演示、文体知识和概念介绍等都特别适合作为微视频的制作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将课内小翻转和校内外大翻转交替使用,这样一种灵活的安排也非常适合一线的实际情况。

(三)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模式多元

翻转课堂通常情况下的操作模式是课前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练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有时是对课前问题的回应,有时是对教师安排的讨论问题进行研究,有时是针对课堂做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探讨;课后完成反馈交流和评价的工作。在一线实际教学中,受条件所限,有时只能完成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反馈和评价或者糅到课堂教学中,或者直接缺失,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另外,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的学习网站可以利用,因此只能在教学中做一些调整,他们往往利用微信公众号、优酷等平台来放置微视频,让这些资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复习的认知载体,这样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却也能够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三、翻转课堂需要落地生根

翻转课堂只有适合本国国情,适合一线教师实际才能生根发芽,它需要一线工作者辛勤的努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要有勇气变革自己的课堂,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推翻原有积累的大量资源,包括精品教案、教学课例等,甚至打破原有课程结构,探索学科内部结构的整合,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更加先进的做法是进行跨学科融合,改变传统工业时代造就的知识精细化学习方式,成就融合类课程,培养完整的“人”。希望翻转课堂的实践能够让一线广大教师重新开创一种真正符合学生需求、适合信息时代、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江丽莉)

猜你喜欢

深度课堂教学课堂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欢乐的课堂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