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行、企”协同培养塑料包装行业专业化人才
——记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2015-09-16张莉琼,涂志刚,越素芬

塑料包装 2015年4期
关键词:软包装塑料包装人才

企业风采

“校、行、企”协同培养塑料包装行业专业化人才
——记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一、塑料包装行业人才现状

1.世界塑料包装行业蓬勃发展

包装工业现代化和包装产品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装已由商品附属地位逐步演变成为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竟相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而塑料是包装行业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全球工业数据分析研究机构(GIA)2011年对全球塑料包装行业的经济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虽然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食品和饮料等消费零售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塑料材料快速成为首选的包装新产品。GIA预计,到2015年全球塑料包装市场将达到262.6亿美元[1]。

而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30年间,我国的塑料包装行业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转变,就其生产规模而论,我国的塑料包装的生产,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树脂(PET)、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酰胺(PA)、纸、铝、纤维素塑料和聚氯乙烯(PVC)都是塑料包装市场中的重要原料和复合原料,这些原料被加工成薄膜后,再进一步制成各种小袋子和小包,用于产品包装。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3年1-12月全国塑料薄膜累计总产量1089.34万吨,同比增长7.61%[2],2014年1-10月全国塑料薄膜产量1030.88万吨,同比增长9.11%[3]。

包装工业技术、科技水平的变化和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塑料包装发生着巨大变革所导致的,包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新型聚酯包装、新型降解塑料、发泡塑料走向零污染、茂金属塑料的发展尤为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具有高阻渗性、能够抗菌保鲜的生态环保型包装材料出现,应用纳米技术开发的可防静电、防电磁、能隐形的各种塑料包装相继问世,急需塑料包装生产、销售、分析、应用和检测等大批产业人才。

2.塑料包装行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塑料包装行业的人才资源存量很低,加之塑料包装行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塑料包装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职工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滞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包装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工业6.8%的平均水平,从事专门技术开发的人员在职工人数中尚不足0.6%,成为我国包装工业技术水准滞后和制约包装工业发展的瓶颈。截至目前,广东包装印刷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已经高达50多万名。珠三角包装印刷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总量已达20万名,但实际人才供给量还不足10万名,而其中的分支塑料包装人才缺口更是巨大。当前市场上塑料包装生产岗位所聘用的都不是“科班”的塑料包装相关人才,大多都是从外行招来,行业内相关包装人才专门培训更是屈指可数,可以说与我国是塑料包装生产强国的身份极其不符,人才的巨大缺口和素质要求是目前我国塑料包装生产企业、加工企业、使用企业及检测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4]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中山市所属公办高职院校,2010年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是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任务的三所院校之一。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专业设置和调整过程的调研发现,包装行业的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比例还是普遍偏低的,市场对包装科技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特别是具备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人才。塑料包装行业人才需求发展的趋势主要是管理人才、贸易、销售人才、生产制造人才、质检人才等,特别是高端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运营经理、区域经理更是稀缺,需求人才数量每年大概以12%的数量增长。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3.高校开设相关塑料包装专业现状

全国高校中有5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本科包装相关专业,比如武汉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珠海学院等。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有面向材料、加工工艺、设计、仓储运输、机械设备等等。总体来说,综合性强、原理性多、面广不专、实操性弱。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包装类专业有近40所,专业主要面向设计类、印刷类、材料类等。广东省共有2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包装印刷类专业,其中有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包装技术与设计及相关专业,近3年共计招生人数2250人,含我院本专业招收学生680人,主要集中在纸类包装、包装设计方向600人。而软包装相应的专业目前全国还没有专门设置,比较相关的专业如部分学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

表1 部分开设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在填补珠三角包装印刷行业人才缺口方面尤为重要。而在广东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仅有本院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原有的设计类方向基础上,从材料类细分出软包装材料专业方向,这在全国的高校中是第一家,该专业方向顺应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大趋势。以塑代木、以塑代纸、以塑代铝、以塑代玻璃等,在填补全国塑料包装人才缺口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软包装专业方向的建设

1.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5]

根据塑料行业的发展及市场对塑料包装行业的需求,本院设置的包装技术与设计(软包装方向)专业,专业定位目标即培养软包装行业塑料包装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强化职业道德,让90后的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

结合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双向拉伸膜、吹膜、流延膜、塑料印刷、涂覆、镀铝、软包装复合、软包装分切、软包装制袋、软包装检测、软包装工艺、软包装管理、软包装材料采购、软包装销售等划分出四大类职业岗位分类:塑料包装生产设备的操作和调试;质量检测、生产监督与控制;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淡化理论水平的深度,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而非为什么,主要学习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加工、软包装印刷技术、软包装复合技术、软包装质量检测技术、软包装管理等核心课程。

本专业开设五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软包装专业领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及塑料助剂基础、软包装材料特性、塑料薄膜生产工艺与配方(包括双向拉伸、吹膜、流延),以及软包装印刷、软包装复合、涂布等塑料薄膜二次加工,软包装检测等知识,能在软包装材料生产和使用企业的第一线从事工艺操作、新产品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维护、销售与业务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实践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2年本专业被确定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同时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成为广东省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同时承担包装印刷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拥有一定行业影响力。

2.实验实训条件

本专业依托学院处于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区资源,通过合作建设、引进企业等形式,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室由中国包装联合会广东省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包装技术与设计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室(包装技术、包装设计、包装检测等)组成,有实验设备150台套,总价值480万元。80%的实践课程都能在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完成,同时提供实习工位200个以上。不断完善校内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制订校内实习、实训标准;与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制订并完善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学生校外实习标准,使长期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达17个。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和岗位实习提供条件支持。

表2 部分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外合作企业情况表

序号 专业教室名称 主要设备配置 主要功能4合作企业-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实训基地双向拉伸设备主要完成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生产教学,可开展项目:1)双向拉伸薄膜生产加工训练2)双向拉伸薄膜设备结构讲解3)双向拉伸薄膜设备维护5 合作企业-中山祥富包装有限公司(塑料薄膜制造) 多层共挤出薄膜生产设备主要完成多层共挤出薄膜生产教学,可开展项目:1)多层共挤出薄膜生产加工训练2)多层共挤出薄膜设备结构讲解3)多层共挤出薄膜设备维护6合作企业-安姆科软包装(中山)有限公司(塑料薄膜复合加工)干式复合设备、挤出复合设备、无溶剂复合设备等主要完成薄膜二次复合生产教学,可开展项目:1)干式复合、无溶剂复合薄膜生产加工训练2)干式复合、无溶剂复合薄膜设备结构讲解3)干式复合、无溶剂复合薄膜设备维护

3.团队成果

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专业带头人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骨干教师高级工程师3人,副教授1人;博士后1名,博士1名,硕士3名;高级技师4人,企业外聘兼职教师3人;2人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制品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五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国际科技中日合作专项项目子项目1项,省市科技项目10项,到帐经费100余万元;主持市级以上教研课题8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取得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同时团队与多家企业开展横向合作交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利转让、人员培训等服务。

4.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专业成立以来已有毕业生两届共计80人,遍布软包装生产行业链各类企业,为软包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技术的中坚力量。如有毕业生就业于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目前专业共有在校生三届108人,是未来软包装行业的后备力量,其中与广东德冠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招生培养24人。之后每年预计招生45人左右,为行业源源不断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5.行业合作模式日趋成熟

2012年,本专业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制品包装委员会紧密对接,在我院挂牌成立了“塑料包装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制订了软包装检验工(高级工)的职业标准并举办培训班。旨在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的协作,探索高职教育与行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2013年5月,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制品包装委员会在我院举办2013年首届塑料包装检测技术培训班,对来自全国的16名软包装企业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广受好评。每年均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软包装检验工(高级工)”考证培训及鉴定,共培训鉴定117人。

2013年本专业与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利用专业建成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面向行业进行培训,致力于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系统学习能力。同时与广东省轻工业协会、相关合作企业就共同开发行业培训教材达成意向,目前已经正式出版教材2本,另有2本教材即将面世。

2014年12月本专业与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就开展包装材料测试与评定、测试技术咨询、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服务签署协议,共同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包装企业提供全面的检测、培训等服务。

6.校企合作深度扩展

在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下,在中山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的支持下,系部于2013年11月正式成立了行业对口型校企合作委员会包装印刷分会,共有27家企事业单位,其中本专业相关企业8家;以企业对包装设计与制造人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借鉴国际包装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经验,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包装企业和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企业对生产、设计、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国内包装类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的校企合作机构,推动了校企间紧密合作,与行业密切合作,加强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推行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教学模式,专兼职老师共同上课,最终使学生受惠。

本专业与广东德冠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实施“订单班”培养,2014年首批招生24人。该项目受到广东省教育厅支持,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基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号2013JK282),该招生即招工的合作模式加强了以学生培养为载体的校企紧密合作,能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员工培养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专业建设经验总结和展望

1.专业设置创新性、发展性

本专业定位明确,找准在行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定位于软包装人才培养,面向市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培养加引进相结合,专业教师和兼职老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建设团队。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国家包装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实训生产校区,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尚无对应教材情况下,和行业、企业开发适合自己的专业教材。

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能鉴定、考证,会议协办等工作,2014年我院承办中国包装联合会组织的全国包装行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内11所高职院校和4家企业的23位代表。在会议中我院结合包装产业发展对专业目录修订提出积极意见,包装行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该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职业变化相吻合,应该增强包装行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我院作为中国包装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正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将本专业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形成的有益想法,向全国推广,以促进国内同类院校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高。

专业与企业联合订单培养技能人才,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缩短学生上岗熟练技能时间,打造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校、企”双主体模式,为兄弟院校和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2.专业建设不足和展望

本专业开设5年来,已经取得不少成效和经验,但是在多方多渠道扩大媒体宣传,经验推广等方面有待深挖细掘;本专业生源和毕业生就业、合作企业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影响区域有待增加,以期进一步提高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作用。专业与企业合作已经略有尝试,但是合作层面有待深化,如师资互派、项目研发、技能人才标准化培养、技能人才高层次化培养等,需和软包装市场企业密切结合,共同大量培养实用性包装专业人才,开展包装技术人员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从事包装研发、生产、管理与物流等部门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1]塑料包装业亟待打破国外垄断2014-12-04.杭州日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2-02/27/content_1226740.htm.2012-02-27.

[2]2013年1-12月中国塑料薄膜产量分省市统计表,http://www.chyxx.com/data/201402/230195.htm l.2014-02-28.

[3]2014年1-10月全国塑料薄膜产量及其增长统计表,http://www.chyxx.com/data/201412/296049.htm l.2014-12-04.

[4]沈洁.我国包装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5]赵素芬,涂志刚,张莉琼等.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德冠班)人才培养方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4.

[6]张峻岭,李小东,唐玉.高职包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8-10.

[7]郑美琴,余成发.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4):126-129.

(供稿:张莉琼 涂志刚 越素芬 汪宇燕 刘晓艳李新芳)

猜你喜欢

软包装塑料包装人才
人才云
2021 年《塑料包装》期刊
《塑料包装》2020 年期刊订阅单
凹印软包装行业VOCs治理之路,任重道远
2025年,单一材料塑料包装全球市场需求将达到710亿美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