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意法”并举 让儿童历练“积极语用”

2015-09-16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樟树柳树想象

吉 利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江苏 淮安223005)

一、激活情感:提升积极语用的高度

辞以情发,言辞的最初作用是表达情感。叶圣陶说过:“语文是情意形的集合体。”可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作家写作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者阅读,是在寻找与之共鸣的情感。阅读,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当学生带着感情融入情境,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而此时,阅读就是一种享受。

怎样有效地激活情感呢?首先要营造课堂情境,帮助学生调节好学习情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语言、手势、表情等都要传达出积极的态度,学生遇疑时鼓励,解疑后赞许,努力创造高效适宜的学习情境。其次要创设审美情境,利用多种媒介调动学生内在情感,音乐渲染、简笔画勾勒、语言描述、深情吟诵、情景再现、实物展示等,全方位立体地调动兴趣,激活情感。当然,教材中精选的课文本身也是激活情感的重要素材之一,学生对于文质兼美、情意并具的课文兴趣浓郁,学习的内驱力很高。

《船长》这篇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语言富有张力。教学时,围绕“船长下达过几次命令,结果如何”这一线索展开,感受事件经过,体会人格伟大。当读到最后一道命令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于“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品析与理解,由铺垫转为倾吐,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久久不息。这样的设计,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人物的生死存亡激活学生的高尚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得以淋漓酣畅的表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课文,具体描写了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让学生从“赞美樟树”移情至“追忆宋庆龄”,须要情感的铺垫。教学时,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永久的纪念”展开,借助于课外阅读资料的补给展现宋庆龄革命的故事,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寻找“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建立一种情感的深层联系,这一点突破之后,学生即能顺利地领悟文章内涵,体会文章潜在的情感,深刻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二、感悟意蕴:挖掘积极语用的深度

传统意象学提倡“得意而忘言”,强调超越语言符号,用感悟和理解获得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前一阶段,阅读教学总有意、无意地偏重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认为读懂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所表达的思想,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就完成了教学。后来,矫枉过正,往往还没有领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急切地推出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实践,认为这就是关注语用的阅读教学。其实,“言意兼得”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阅读教学,而语用实践必须且只能建立在准确理解意蕴的基础之上。

积极语用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的全过程,是一种“全语用”,是渗透在语文教学始终的。教学时找到适宜的“例子”,悉心研读,潜心吟哦,积累内化,日后遇到同种情境,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课堂上主张言论自由,探索开放性的研究点,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着意表达,适时点拨,适度评析,拓展思维;依托文本,从个体的语感体验开始,表达自我的发现,总结规律性的实质,再引导学生把这发现运用于更广阔的实践。如此,学生的语用意识才能被唤醒,语用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一株神奇的柳树,字里行间蕴涵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深厚的意蕴如何被孩子们领悟值得研究。教学时,首先以柳树之形为突破口,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品读柳树的形状,抓“锻铸”“撑立”等词语研读柳树的生存环境,细读柳树的成长历程,进而去感悟这株柳树的生命伟力。感情因理解而激活,表达因情感而勃发。此时,让学生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精彩如约而至:在青海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成长得如此高大,太神奇了;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太不可思议了;这样一棵不屈于环境,顽强抗争的柳树和它所代表的一个群体,太让人震撼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无限艰辛呢?先设计这样的语用实践:雨天,山路泥泞,一步一滑,母亲……;夜里,摸黑赶路,行走艰难,母亲……;夏天,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母亲……;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母亲……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还原生活,理解“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待学生调动生活,还原情境,深情表达,切实体会到“艰难”之后,再设计第二个语用实践:妹妹考上大学,母亲……哥哥要娶媳妇,母亲……我在外地工作,母亲……留白想象“重担”,体会母亲身轻担重,深切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从而让学生在领悟意蕴中历练积极语用,体会“情浓意深言切”。

三、领会写法:拓展积极语用的宽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换言之,语用实践就是学习表达,学习倾吐。在课堂中学语用,最终要达到“不须要教”,使学生自觉形成能力,写作方法作为语用的基础知识,应该“可以教”,但要渗透于阅读中,做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学生阅读课文除了要经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还要经历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过程,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课文内容,再从理解课文内容回到语言表达。

准确地遣词造句是一种高超的表达,阅读时结合内容把握词义、语义,尤其是关键语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学习写法大有裨益。精选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揣摩表达,体悟写法,着意“习得”,是一种“积极语用”的追求。文本有自身潜在的表达秩序,那就是文体。在小学阶段,课标淡化了文体意识,但对诗歌、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等明确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和方法。文体作为文章的本质属性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由文悟道,因道解文”是有道理的,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就是一种语用学习。

《开天辟地》写神奇变化那一自然段,连用九个“变成了”,一气呵成,各有珪璋,想象精彩之极,语言生动之极,修辞美妙之极。学生诵读完毕,语用实践几乎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境界:牙齿变成了一颗颗珍珠,手指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头发变成蓬勃的鲜花嫩草。仿写一行的学生拓展了想象,仿写两行的学生学会了对仗和想象,仿写三行的学生练习了排比和想象。这样的语用实践引领儿童体会用词的精准,推敲表达的效果,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广玉兰》一课行文构思有特点,语言明晰优美。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激趣导入,齐读课题;初读,疏通词句,从末段分析文章构思;细读,从重点段分析段落构成,品析语言,语用实践;拓展阅读。抓住最后一段“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分析句中的关键语词,思考与前文的对应关系,如此,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这样的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注重方法的总结,重视语用的落实,有助于学生将感性的语用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语用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猜你喜欢

樟树柳树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香樟树,樟树香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会治病的柳树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