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芳香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5-09-14何蒙荟媛汤洪敏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芳香植物黎平水族

何蒙荟媛 黎 璐 汤洪敏

(贵州民族大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黔地无闲草,遍山皆良药”,贵州是中国四大地道产药区之一,而少数民族聚居的黔东南州又是贵州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侗族、水族、瑶族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南部。黔东南州是全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区,侗族占州总人口的31.86%;[1]水族是黔东南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榕江、丹寨、雷山等地,全州有7.28万人;[1]黔东南州内瑶族按其自称分三支,主要分布在黔东南与黔南、广西的交界地区,分别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雷山,麻江等县,[2]全州有瑶族1.82万人。[1]

黔东南州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尤其芳香植物资源更具特色。下面就史志记载及走访情况,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几种具较大经济开发价值的芳香植物进行介绍。

一、主要芳香植物种类统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黔东南地区的地方志所记载芳香植物种类如表1。

表1 黔东南地区地方志所载芳香植物

二、部分芳香植物简介

(一)建材类

杉 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

侗族名Sedp pagt bac lii(寸榜罢礼)。[11]属于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为建材的最主要用材和造林树种。清水江流域出产的杉木以高大笔直、耐腐性强的特点,在明清时期一度称为“皇木”。[12]《黎平府志》[4]载:杉,南人造屋及寻常器具皆用之。入土不腐,作棺不生白蚁。有二种,一名阳贵,一名阴贵,阳贵者培养经数百年条理坚劲,色或红黄;阴贵者其木因崩陷淹于土或藏之水底,经千百年色变为黑,二者皆油泽入土……其山多木,而唯茶与杉最良……远商来此购买,在数十年前,每岁可卖二三百万金,黎平之大利在此。《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13]亦对清水江杉木的分布及使用有记载。黎平县曾出土的一株倒埋时间距今3591士85 年的杉木阴沉木,[14]是迄今世界出土保存的树体最大、埋藏年代最久远的杉木遗体。由此可知,清水江流域的锦屏、黎平、剑河、天柱段是杉木阴沉木分布最多的地区,侗、水、瑶族在历史上聚居的湘、黔、桂交界处是我国杉木的中心产区,侗族将杉木建造干栏式房屋、鼓楼、风雨桥、棺材等;榕江水族民众有外伤伤口且面积较大时,将杉木皮捣碎外敷可止血。

(二)染料兼药物类

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

瑶族名domh gemh(铜钳)。[24]属于爵床科(Acanthaceae)马兰属(Kalimeris),也叫南板蓝根,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及根。[15]主产于两广、贵州及云南等地,为黔产道地药材,具清热解毒、凉血之效,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等病。[16]《麻江县志》[6]载:马蓝,种热地,忌寒风湿气,宜富有机质及高燥微润者,取茎制靛并治损伤。马蓝中的核苷类成分有抗病毒作用,[17]有研究测定了独山、关岭、台江、贞丰、兴仁、兴义地区马蓝的腺苷含量,其中台江最高,达59.9μg/g;[18]也有研究表明,马蓝的根、茎、叶三个药用部位的腺苷含量分别为50.81μg/g、24.40μg/g、10.20μg/g,以根含量较高,[19]说明马蓝除了根茎及根外,用废弃的叶入药亦有药效。榕江的水族将马蓝叶捣碎外敷于颈部、大腿内侧,治淋巴结肿大(当地称羊子)。增加各地民众对板蓝根的药用认识,扩大板蓝根的种植范围,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也可以为贵州省内的相关药物提供材料来源,为板蓝根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三)药用类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

侗族名Lagx siis(朗西);[15]瑶族名zah laamh(茶辣)。[24]属于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Tetradium)。《神农本草经》中,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理,根杀三虫。”《麻江县志》[6]载:吴茱萸,谓能治气郁也,结丛实,用时以开水泡,治下焦、郁结,以性热能达至阴地。别种曰食茱萸,实圆而黄黑,味辛辣,供食即礼三牲用。《黎平府志》[4]载:茱萸,味辛苦,能化滞消食,助阳,健脾,一切停寒、胀满、痞塞俱可治,产江南者名吴茱萸,生于山名山茱萸。从史志看,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在黔东南地区均有分布,三者都是著名的中药。吴茱萸是贵州的道地药材之一,野生吴茱萸的一个自然分布区位于黔东南州雷公山,该区野生吴茱萸品质好,[20]且黔东南可作为重点栽培区域。[21]研究表明吴茱萸对升高体温、镇痛、利尿及消化、循环、中枢系有一定作用。[22]黔东南地区普遍将吴茱萸作为香料放入牛肉火锅中;榕江水族用筷子蘸少许吴茱萸粉和花椒粉触碰扁桃体后可使其收缩,治疗扁桃体发炎。

(四)食用油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瑶族名zah zaiv(茶仔)。[24]油茶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木本植物。《黎平府志》[4]载:茶树经冬不凋……所收茶子取油,油巴可肥田、作薪,烧后亦可作碳,皆农家之利也。黎郡之油……每岁出息亦不小矣。榕江侗族用茶籽捣碎后洗头,可黑发、防脱发,妇女头发通常黑且粗;当地还将茶油烧烫后敷在已不流血的伤口上,可消炎,伤口不易化脓。茶树果实所榨取的茶油是一种优良的疗效性保健营养油脂,其主要成分是富含油酸的甘油酯,油酸含量74%-87%。茶油是一种能媲美橄榄油的食用植物油脂,其脂肪酸组成和甘三酯的结构与橄榄油相同。[23]茶油有降低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护肝等作用。[24]近年来,有关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种植、开发油茶的报道较多,但如何突出地方品种的优势,加以开发和利用则需更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我国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和发祥地,而湘黔桂交界一带有可能是中国油茶的原始发源地,同时指出,湖南出口到日本的茶油需掺入黎平的地方品种才能达到出口标准。[25]有研究指出黔东南的土壤类型、气候、水热条件在贵州范围内最适宜种植油茶。[26]这些研究都有利于营建以油茶为代表的现代特色经济林,并可作为现代特色经济林综合开发和推广种植。

(五)精油类

排草香(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

《黎平府志》[4]载:排香草即排草,名随手香。采之,其香盈手;佩之,香闻十数步;藏衣笥则衣香,浸鬒油则髪香,亦异草也……楚粤人所用购自黎平也。乾隆《贵州通志》[3]中黎平府的物产篇载:排香草,出府境,俗名随手香。该排草香可能为现在贵州分布较多的报春花科(Primulaceae)珍珠菜属(Lysimachia L.)草本植物细梗香草,别名排草、香排草、香草,我省雷山有分布,[27]榕江水族有小伤口时将拍草香捣烂外敷可止血。细梗香草全草含挥发油、香气浓郁持久,全草驱风、止咳、调经,治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等症。从细梗香草中分离到的一个单体皂苷有强的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作用(IC50 0.1/mL)。[28]

报春花科珍珠菜属另一植物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别名零陵香、广零陵香、排草。灵香草在广西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贵州省内从江县有栽培,[12]为名贵芳香植物,其精油广泛用于烟草和日用化工工业;全草入药有驱虫、清热、行气、止痛等功效。通过比对我省珍珠菜属的种类和分布,细梗香草较灵香草在我省黔东南地区分布更广,且种群数量更多,[29]从挥发性物质含量及种类来看,细梗香草较灵香草在香料工业上更有价值,[30]且细梗香草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强,繁殖容易,经济效益高,与粮不争地、不争肥,费工少,是适合山区开发多种经营的优良品种,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小结与展望

除上述植物外,侗族、水族、瑶族地区少数民族对本地常见的植物均普遍作为药用,如水族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树汁可治淋巴结肿大,侗族用枫香树嫩叶泡水喝治腹泻,瑶族将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的枫香治风湿;侗族将采于五月五的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与鸡蛋同煮,将鸡蛋包纯银制品后在背部滚可治感冒;侗族将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嫩叶凉拌生吃,而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Maxim.)叶不能吃,牛吃发疯,家鼠吃会死亡;水族在祭祀时,将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Roem.)与朱砂合用,闻后有安神作用;水族将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haw)果实烧烫后置于肚脐上治腹痛,侗族则将烧烫的果实搽于额头、太阳穴、发旋处,可治头痛。

侗族、水族、瑶族聚居的黔东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同时也是贵州省内芳香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从文中介绍的黔东南地区芳香植物可以看出,黔东南地区作为芳香植物的集约化种植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物种、区位优势。开发芳香植物作为化工原料、药物原料、特色食品的来源,以此促进化学工业、民族制药业及特色食品的竞争力,更好地契合贵州发展成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最终增强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可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张雪梅.黔东南州情教程[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9,50,51,10.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331.

[3](清)鄂尔泰.(乾隆) 贵州通志[M].乾隆六年刻本.287.

[4](清)俞 渭.(光绪) 黎平府志[M].光绪十八年黎平府志局刻本,276-303.

[5](民国)朱嗣元.(民国) 施秉县志[M].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复印本.22.

[6](民国)李德晖.(民国)麻江县志[M].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418-428.

[7](清)馀泽春.(光绪)古州厅志[M].清光绪十四年刻本.344.

[8](明)沈 庠.(弘治)贵州图经新志[M].弘治刻本.77.

[9]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贵州通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272,284,335.

[10](明)谢东山.(嘉靖)贵州通志[M].贵州省图书馆1982年复印本.P273-276.

[11]陆科闵.侗族医学[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131,333,331,193.

[12]石开忠.明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林业开发及对当地侗族、苗族社会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6,4:015.

[13](清)爱必达,罗绕典.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77.

[14]邹高元.黎平杉木阴沉木生长轮数与埋藏年代测定[J].黔东南林业科技,1993,10(1):45-46.

[1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9.

[16]罗丹冬,丘振文.HPLC法对比不同产地南板蓝根药材靛蓝、靛玉红含量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ISTIC,2010,10(14).

[17]窦希波,于晓蕾,王颖.RP-HPLC法测定板蓝根中腺苷的含量[J].齐鲁药事,2004,23(7):28-29.

[18]杨 丹,张丽艳,罗 君,等.贵州不同产地南板蓝根中腺苷的含量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5:025.

[19]杨 丹.黔产道地药材南板蓝种质资源与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2.

[20]周 涛,江维克,李 玲,等.贵州吴茱萸的生境与群落特征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0(010):35-37.

[21]王承南,王红娟,李平,等.不同产区三种吴茱萸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ISTIC,2012,32(8).

[22]周云波,熊 梅,韩俊,等.吴茱萸的研究进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102-107.

[23]刘世鹏,周伯川.油茶籽的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1996,21(4):39-42.

[24]李丽,吴雪辉,寇巧花.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油脂,2010(003):10-14.

[25]邹高元.黔东南中国油茶优质种植材料的选用及其繁殖策略[C].黔东南州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

[26]黄彩梅,刘海燕,邹天才,等.贵州发展油茶种植业的区域划分[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218-221.

[27]郭宝林,肖培根.贵州省珍珠菜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J].基层中药杂志,1995,9(3):7-9.

[28]徐 燕,荣语媚,刘小保,等.细梗香草总皂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4):545-549.

[29]张水国,何顺志.贵州珍珠菜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J].世界科学技术,2005,7(5):59-67.

[30]丁智慧,丁靖垲,易元芬,等.细梗香草的挥发油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89,2:015.

猜你喜欢

芳香植物黎平水族
广州城市公园芳香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水族敬酒歌
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黎平春色
云南高原芳香植物精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上帝的水族馆
浅谈芳香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