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教材中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2015-09-11庄萌萌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交互设计

庄萌萌

摘要:随着便携式智能化终端的逐渐普及,基于平板电脑电子教材的研究再一次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交互设计是电子教材设计的核心,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是交互设计的重要方面。因此该文以语文学科为例,以交互设计的视角对一本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总结出语文学科内容交互设计的共性需求以及针对不同类型课文交互设计的特殊需求,以期为电子教材的开发者提供具体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子教材;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7-0146-03

Interaction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 of E-textbook

ZHUANG Meng-me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ablet PC, Tablet PC-based e-textbook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teraction design is the core of e-textbook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 is very important part of Interaction Design. This paper has analysedatextbook of language subject, and proposed demands of interaction design of learning content.In order to apply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e-textbook;learning content;interaction design

电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途径。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不同,认知方式也不同。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在信息设计时,与人类大脑对信息的认知方式相一致的设计能更有效的促进学习。武法提教授指出多媒体表征必须适合知识类型的不同要求才有效。所以电子教材的学习内容交互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设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知识进行若干种分类,目前中小学教材内容普遍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不同的特点,对应着不同的交互设计需求。笔者以语文学科为例,分析电子教学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1 内容交互设计分析的理论依据

1.1 多媒体学习理论

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分为言语加工系统和图像加工系统;多媒体呈现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理解呈现材料,促进知识建构;此外,他还从实践层面上,提出了七个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的原则。[2]

电子教材作为一种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者利用电子教材学习的过程就是多媒体学习的过程。电子教材的交互设计要想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需要知道学习者利用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根据多媒体学习理论,信息的呈现应根据人类大脑的认知方式来设计,而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加工是通过双通道进行的,包括语词和画面,多媒体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多媒体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辅助认知的工具。电子教材中内容的交互设计中,教学信息层面的设计要基于以上对多媒体学习的理解,这样我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认知过程的交互形式。此外,迈耶提出了七个原则还可以指导本文中电子教材内容交互设计的分析。

1.2 教学交互理论

陈丽教授在Laurillard提出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认为远程学习是由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学习资源、学生、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的概念与新概念的概念交互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交互共同完成。[3]

学习者学习电子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过程。所以本文电子教材的交互设计只关注教学交互理论中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的这一部分,不考虑学习者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依据教学交互理论得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也是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和学习者新旧概念交互,如图1。

本文对电子教材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在设计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交互设计,目的是促进概念交互。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呈现层面的设计,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设计适合的交互方式。

2 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内容分析

2.1 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学习语文学科,学生应具有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与其他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重在内容本身,而语文学科重在怎么表达内容,而语文常识性知识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4]

2.2具体内容分类分析

为了分析语文学科交互设计需求,笔者需要对传统纸质教材进行分析,由于语文课文前后关联性不大,所以以一本教材举例分析即可,笔者选择了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的纸质教材进行细致的内容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主题,内容结构如下表。

《天上的街市》《静夜》\&交互设计分析\&寓言类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学习者需要激活想象力,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导读;练习默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世界;观察真实生活激活想象力写作;字词读写。\&综合性学

习·写作·口语交际\&内容\&

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交互设计分析\&这是综合学习活动的部分,我们可以提供各种主题材料和工具才支持这部分活动的完成。比如探索月球的奥秘,我们可以提供登月的视频专题片、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动画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灵感。\&]

3 语文学科内容交互设计的共性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对每类课文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每类中具有共性的交互设计需求如下:

1)课文导读

通过分析30篇课文,笔者发现每篇文章中都有课文导读部分,导读部分一般是概述全文内容、提出引导学习者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习者阅读的思路,让学习者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可见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要,虽然传统教材中叫课文导读并放在课文前面最醒目的位置,但是有些学习者经常忽略,所以我们在设计电子教材中课文导读模块时要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2)配乐朗读

通过分析30篇课文,笔者发现除去事物说明类的文章,所有的都需要学生朗读课文。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5]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常用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加之背景音乐的配乐朗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尤其是第一、二、五单元的课文,感悟人生、信念理想、人间亲情类的文章,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自备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暂且不论教师是否能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课文,仅由于地区的差异导致各个地方的方言差异非常大,教师的普通话也很难达到标准水平,如果采用方言式的普通话不仅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不能很好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在电子教材中设计一个配乐朗读,可以播放标准普通话的范读版本,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3)课文注释

语文中生字生词的学习都是贯穿于课文之中的,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这些字词,能有效的理解字词的意思以及掌握在何种语境中运用。传统教材课文的生字生词会采用脚注的方式在每一页教材下面进行拼音标注和词义解释,空间有限,词义也只是大概的解释。在电子教材中,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拼音、音频发音、词义解释、常用造句等都采用点击弹出方式呈现。

4)字词读写

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在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能力作为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个人魅力。随着信息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打字而淡化汉字书写,很多研究者担心利用电子教材会导致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所以我们在电子教材中要考虑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此部分设置成一个模块,这个模块不仅包含字词拼音、音频发音、词义解释、常用造句,而且动态展现汉字书写过程和一个模板,让学习者临摹书法,学习笔画顺序,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5)情境写作

很多课文都有情境写作的教学活动,比如《绿色蝈蝈》中,要求学生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用形象的话描写出来;《化石吟》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条件,观看专题片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生物的短文。传统课堂中,很多时候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这种活动就不开展了,但是在电子教材中,我们可以提供多媒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完成写作练习。

4 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交互设计需求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特殊的交互需求,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1)诗歌类、写人叙事类—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对于诗歌类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需要学习者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往往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冰心的《纸船》,诗歌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完成教学目标,在电子教材中我们除了可以配乐朗读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视频片段描绘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这样的场景配合着背景音乐和画外音,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

2)事物说明类—概念梳理

在事物说明类的文章中,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清楚课文所描述的各个事物及其特征,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述方式。如《看云识天气》中,要求表格列出云及云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绿色蝈蝈》中,要求作者列出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习性等。这就需要学习者对课文概念进行梳理,在电子教材中,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习者自己梳理课文概念及其关系。

3)事物说明类—图像辅助说明事物特征

事物说明类的文章,通常都是介绍每个事物。《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都是这类文章,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化石、各种样式的云彩、绿色的蝈蝈,让学习者自己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读文章,感悟作者对事物特征描述的手法,这样学习者可以更深刻的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从对比中进行学习。而且很多时候学习者并没有见过化石、蝈蝈,所以作者对事物的说明,学习者不能体会,所以需要图像辅助。

4)写景状物类—呈现画面体会文章描绘画面

写景状物类文章,作者通过语言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景色的画面。例如“春”,作者描述了五个春天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人迎春)”。在电子教材中,如果呈现这样几幅动态的画面,学习者就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画面。

5)写人叙事类—复述故事情节

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要求学习者复述故事情节,锻炼学习者的表达能力。传统课堂上,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复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叫几个学生进行复述,其他学生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在电子教材中为了提供学生平等练习表达的机会,我们可以设计录音模块,让学习者对着电子教材进行复述,教师可以通过听取录音对每个学生进行反馈。

6)写人叙事类—说出自己的经历

通过对30篇文章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通过会要求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如果在主人公当时的情况下会怎么做等进行活动,让同学们之间进行讨论。比如《羚羊木雕》中,要求学生说一说,如果自己遇到作者那样的伤心事要怎么处理。当然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完成教学活动,在电子教材中,我们可以通过语音群聊方式实现,每个人在一个模块里自己语音描述自己的做法,也能听到别的同学的回答。

7)文言文—图像辅助理解课文

在古诗和古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言不熟悉,所以对于理解诗句和文言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观沧海》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借助奇特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如果配上动态画面、背景音乐和朗读,学生会一下子就明白了此诗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有利于课文的解读。《天净沙·秋思》如果提供这样一个视频片段,描绘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画面和合适的配乐,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学生就更能体会作者的诗中的感情。

8)文言文—提示记忆辅助背诵

语文的文言文课文一般要求学习者进行背诵,传统学习中,教师会在课上点名提问几个同学查看背诵情况,在电子教材中,我们可以设计提示记忆的模块,辅助学习者进行背诵,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随机自测,来自我检测背诵结果。

9)寓言—分角色朗读课文

为了很好的体会文章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教师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活动,需要教师将同学们分成几组进行。如果在课下学习者在家就很难完成,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交互式视频,由学习者选择扮演的角色,由教材配合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5 结束语

目前,电子教材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基本概念、理论的探讨,对于电子教材具体内容设计的研究比较缺乏。笔者对初中语文一年级课本以交互设计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的内容分析,总结出语文学科内容交互设计的共性需求以及针对不同类型课文交互设计的特殊需求,以期为电子教材的开发者提供具体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网络教学策略[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牛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3]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3): 24-28.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8694.htm.

[5]刘儒德,赵妍,柴松针,等.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0(249).

[6]陈铮.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4.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交互设计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
基于“自能”理念,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