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徐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5-09-10张增光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1期
关键词:斯特文章作文

【原题回放】

阅读,曾让我感动

要求:①以“阅读,曾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漏个人身份的信息。

【命题透视】

关于读书的话题,近几年来不断出现在各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2014年徐州市的中考作文无疑又一次吹响了阅读的号角。透视这道题,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三点值得称赞。

一是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说。

命题者的目的不是刁难考生,而是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人生感悟讲出来,是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后,一定会产生一种惊喜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因为,谁都有阅读的经历。因此,这道题让任何一名考生都有话说,考生在文章中只要谈到了阅读,无论多少、深浅,就算完成了第一步。

当然,考生的学习负担重、压力大,阅读时间严重缩水,阅读量非常小,有的考生甚至将视野局限在教科书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写出新意,要想在千军万马中独树一帜,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是有效地检验了考生是不是“真阅读”。

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要讲涵泳,细嚼慢咽,慢慢消化。这样,读后才能饶有兴味。考生要想写得独特、深刻,除了要有广泛、大量的阅读积累外,还要有一种“真阅读”。当下社会,快餐式的阅读迅速蔓延,假阅读、伪阅读侵蚀着考生。因此,这次作文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检验考生是否进行了“真阅读”。

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读了书却无丝毫感受,这种阅读就是假阅读,假阅读就不能在这次作文中得高分。边读边品,注重感悟,读完一本书后有很多感想,才是真阅读。真阅读的考生一定会让阅卷教师拭目以待。

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的阅读中仔细揣摩曲折的故事情节,格外关注悲欢离合的人物遭遇,细细把玩优美生动的语言,深入品味感人的细节,相信他们的文章应该是血肉丰满的。

三是找好了“阅读”和“感动”的契合点。

何为“感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思想情感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生活中,感动是无法预定,也无法刻意追求的,但可能就在那么不经意的瞬间,它就会悄悄地触动你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

阅读是一种追求心灵感动的过程。这个世界上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朵花、一株小草、一棵树、一缕微风甚至一抹微尘,都可能让我们感动。它们为何能打动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它们的某些特质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碰撞,引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找好阅读与情感的契合点,去叙述,去描写,去感悟,写出自己独有的真切感受,不能泛泛而谈。

当然,除了阅读书籍,考生也可以阅人、阅物,但一定要与自己的情感自然结合。

这道作文题有两个关注点:一是阅读什么?二是为何感动?这是写作时考生必须要突破的关键。前一个点解决的是写什么内容的问题,后一个点解决的则是文章立意的问题,两点一定要契合。命题者希望能看到更多经典著作给考生带来的真切感动。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考生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入题过慢。

阅卷时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写作时入题太慢。比如阅读一本书,前面要用近400字交代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或这本书的由来,与感动完全无关,似乎凑满了400字,后面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写,结果真正到了表现主旨的地方,就无法展开了,导致文章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这样,文章结构不美暂且不说,主要是对主题的表达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是另起炉灶。

有些考生的文章,表面看似乎写的是阅读,实则只是通过一本书叙述了一件事,或者写了一个人,而这本书在文章中只是个媒介。比如,有考生写老师送“我”一本书,表面上看写的是阅读,实际上记述的是老师送书这件事。严格说来,这类文章就有跑题之嫌。

三是泛泛而谈。

有些考生写了让自己感动的一本或几本书,但仅仅对书的内容泛泛而谈,结尾再写几句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文章,对阅读内容的介绍往往烦琐、冗杂,想到哪写到哪,而感悟却只有寥寥几笔,两部分内容毫无契合点,不堪卒读。比如有一位考生这样写道:“今天,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体现了海伦·凯勒的坚强和乐观的心态,说明她有乐观的精神,而我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精神……”类似这样的文章并不鲜见,说明这部分考生阅读量少,并且对所读内容感触不深,因而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只能通过转述文章来凑字数,为文造情。

四是辞华情白。

有的考生很有文采,阅读量也比较大,尤其精通诗词歌赋,于是,他们在文章中便旁征博引。但是,大多数人却只顾堆砌辞藻,没有深入表现阅读让自己感动之处,导致文章徒有华丽的外表,情感上却苍白无力。

五是生搬硬套。

有些考生写的是阅读人、阅读自然等,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作者缺少“应题”意识,常常是想到相关的素材便自顾自地写下去,直至文章快结束了,才生搬硬套地点个题,匆匆收尾。比如,有一位考生写他的妈妈,叙述了关于妈妈的几件事,结尾处点了一句:“我终于读懂了我的母亲。”这样的文章就显得生硬、不自然,往往会被降一档处理。

【迷津指点】

第一,学会应题明主旨。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阅读”所囊括的范畴。狭义的阅读即阅读具体的书,可以是一本书、一类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广义的阅读可以延伸到自然、人生甚至亲情。

考场作文中,同学们应该有“应题”意识:文章开头要简洁“破题”,结尾要精当“点题”,文中最好处处“应题”,让阅读教师清晰地知道你想写的是什么。如果写阅读人或者阅读自然,建议同学们在文章的主要段落或不同位置上安排照应标题的关键语句,点明文章所要体现的主旨,这样,不仅能够紧扣题眼行文,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井然,而且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对你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一目了然。比如,有一位考生写阅读父亲,从三个角度叙述父亲,每段最后分别以一句话应题:“从父亲紧锁的眉头中,我读出了父亲的执着”“从父亲淡定的眼神里,我读出了父亲的宽厚”“从父亲沉重的叹息中,我读出了父亲对我的厚望”。

第二,一线贯穿相契合。

同学们如果写阅读书籍,那么,书里值得写的内容很多,当然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当找到真正感动自己的地方,细细展开。也就是说,同学们要学会选材,要注意选材的角度及其意义、价值,力求使所选择的材料丰富、有质感。

同学们还要注意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要能抓住那些看似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精挑细选,细细展开。这些展开的内容要与后文感动自己的地方相契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选择的角度要小,要能小中见大,让文章一线贯穿,不蔓不枝。

第三,感情真挚有深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

同学们要记住,在写作中,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必然是由心灵发出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阅读中悉心观察、体会、感悟;在写作中,要能把握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四,语言洗练耐品味。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虽不能字字珠玑,但总要有几个亮点,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有节奏感、有光泽度。开头要做到简洁有味,让读者在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你所要表达的意蕴。中间部分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结尾则要简练,余音绕梁。

同学们要注意,千万不要为了渲染情感而刻意运用大量华丽的词句,那样反而会给读者一种华而不实之感。我们看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语言质朴而不粗俗,在平淡自然中引导读者真实地品尝生活的滋味,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此外,同学们在写作中还要尽量避免使用长句,以免给人一种阅读的压迫感。

【例文点评】

一类文:

阅读,曾让我感动

阅读如品茶。袅袅的茶雾缓缓升腾,润湿了我的心田,带给我温暖与慰藉。(开篇运用比喻,描绘了阅读的美妙,给读者一种温馨的感觉)

阅读,曾让我感动。

幼儿园时。

深蓝色的书皮上,大大的憨厚的猫温柔地卧着,有着亮晶晶眼睛的老鼠和小蟋蟀在快乐地交谈,画面温馨美好。翻开书页,我用手指指着拼音,认真地与汉字对照,大声朗读。再仔细看可爱的插图,我模糊地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柴斯特,这只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小蟋蟀,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纽约广场,结识了亨利大猫和塔克老鼠,并拥有了一段深厚纯洁的友谊。为了报答喂养它的小主人,它勇敢动情地歌唱,而且一唱成名。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时,它却急流勇退,悄悄回到了家乡。

年幼的我被这水晶般澄澈的友谊感动了。我尝试着像柴斯特那样,真诚待人,也因此获得了朋友与尊敬(这就是阅读的好处)。但在感谢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心存疑惑:柴斯特为什么在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中悄然离开?问妈妈,她只是微笑着摸摸我的头,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要我自己长大后找答案。(妈妈这是在吊起“我”探究的胃口。其实,即使妈妈当时告诉“我”了,年幼的“我”也不会懂的)

时光在书页沙沙的翻动声中悄悄溜走。小学搬家时,我在一堆书中再次与它相遇。

掸掉灰尘,翻开书本,我用更理性的头脑去审视、品悟。猫,老鼠,蟋蟀,它们不在乎身份、地位,在意的是纯洁温暖的情谊,而这份情,足以温暖整个冰冷的纽约城。但柴斯特为何舍弃优越的生活、回归田野呢?是自由的牵引,还是过去的羁绊?(每一次的思考都为下一次的探究埋下伏笔)终未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我又将它搁置了。

不久前,再次重逢。

淡蓝色的褶皱散发出淡淡的惆怅。这一次,我用初中生的视角去分析。

柴斯特为了报答喂养它的小主人,勇敢地歌唱,这是它乐意的,它想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报答主人。但是成名之后,它发现自己唱的是荣耀与名气,而它想要的,只不过是报答和快乐。它宁愿生活在乡间,与早上按时打鸣的公鸡一道大声报早,与在傍晚的彩霞中纷飞的云雀巧妙和鸣。它要的是自由与悠适,而不是在闹腾的纽约广场中,日日硬撑着奏出嘶哑的曲子,事后只得到一只只脏兮兮的大手的抚摸,或是同样脏兮兮的钱币!(此处用对比的写法强调了柴斯特内心真正的追求)正如它的朋友亨利所说:“如果这一切使它不快乐,那荣誉与钱币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走?正是享受的好时机啊!”世俗之声喧嚣着,但柴斯特清楚地知道它想要的是什么。

不自由,毋宁死!合上书,我发现内心涌动着感动。我想到了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惊喜与悠闲,想起了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气与自适,他们舍弃繁华,追求自由,才铸就了人生的辉煌!(这里引用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句,正是对柴斯特理想的最好的印证)

三次呼吸纽约广场的空气,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阅读这杯热茶,曾浸润我的心。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它一定会升华蒸腾,带给我更多的感动。

总评:一个初三的学生,对人生竟有如此深的思考,不得不赞叹其思维的深度和敏锐的感悟力,或许,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把三个年龄段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感悟表达出来,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语句流畅、前铺后垫、层层叙事,足见小作者写作功底之深厚。

二类文:

阅读,曾让我感动

泪,又一次落下。(为什么落泪?文章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

再一次阅读《陪我走过青春的老男孩》这篇文章,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又一次被泪浸湿。

文中的父亲无言地关心着“我”,每天给“我”做饭,陪“我”学习,而“我”却总是惹他生气。班主任经常家访,说“我”考试抄袭,还在男生的凳子上放图钉……完全不像女生。每当这时,父亲总是默默地听着,无语,而且一再地原谅“我”。从母亲那里“我”得知,父亲原先也是一个调皮的人,只是被岁月磨去了棱角。“我”似乎懂得了些什么,开始理解父亲,不再顽皮,决定好好地报答他。校园艺术节上,“我”用吉他弹了一首父亲最喜欢的歌。(小作者把让自己感动的文章的情节简要地叙述了出来,为下文写自己的感动奠定了基础。因为不是纯粹地写阅读,而主要是写感动,所以,小作者的处理恰到好处。如果能再精练些,就更好了)

每每读至此处,心中总会泛起一阵感动的涟漪。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的身影。(由文中的父亲自然地转向自己的父亲)

父亲喜欢吸烟。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缓缓地踱着方步,走到我的书桌旁,静悄悄地坐下来,然后悠闲地点上一根烟,在缭绕的烟雾中,眯上他那有些近视的双眼,嘴角微微上扬地看着我做作业。(此处的动作、神态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细心而又和善的父亲形象)

然而最近,我发现在我做作业时,父亲不再进来了。我虽然有些奇怪,但并没有放在心上。(此处再一次设疑,为文章增添了波澜)

有一次,我做完作业,走到饮水机处准备接水。天热得难耐,知了在窗外的树上聒噪着。接完水,我正准备回到凉快的屋里,突然听到一声门响,扭头一看,是父亲!他手上端着一个烟灰缸,低着头,正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像怕影响别人似的。他的额上有豆大的汗珠。他一抬头看到我,显得有些吃惊,又有些尴尬,像做错了事的孩子:“我到外面抽支烟。在屋里怕影响你学习。”(以前“我”做作业的时候,父亲都是抽着烟坐在跟前看,为何现在却害怕影响“我”的学习了?这和前面的说法有点矛盾)

我像是遇到了一个霹雳,泪又簌簌而下。(此处的泪流得太容易了)原来,天底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文中的父亲对“我”的调皮不加约束,我的父亲却因为担心影响我学习而舍弃凉快的屋子,到闷热的楼道里吸烟。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滚而下,晶莹的泪光中,我仿佛知道了我应该怎样做:我要像文中的主人公那样,报答父亲对我的爱。

我又想起了文章结尾处的一段话:“这一天的灯光格外闪亮。我站在舞台的中央,有些看不清观众席里的你。不过老爸,我仍然知道你在哪儿,因为你黯淡模糊的轮廓里,有星光在闪烁。”(再一次把目光投向阅读过的文章,并且把文章中最经典、也是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语段呈现出来,既和开端构成了呼应,又为下文中主旨和情感的升华做了铺垫)

天底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阅读让我知道了父爱;阅读,也让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落下。

总评:细细阅读这篇作文,可以用三个“好”来形容:小作者选了一篇好文章——《陪我走过青春的老男孩》,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感人之举;小作者有一个好父亲,关心、爱护自己;小作者有一个好的构思,先回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中的父亲,再将笔锋转向对自己父亲的叙述,倒数第二段再一次引用文章中让自己深有感触的话为结尾点题造势。不过,父亲到楼道吸烟的行为有点突然,他以前总是在“我”跟前吸烟,看着“我”学习,从未想过会影响“我”,为何这么热的天却突然怕影响“我”而到闷热的楼道里吸烟呢?小作者交代不清,让人心生疑窦。此外,文中多次写到“流泪”,也有造作之感。故判为二类文。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把钻石装进口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二:生活中,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擦亮眼睛,敞开心灵,你总会发现他(她、它)的存在。请以“我发现了他(她、它)的存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张增光,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徐州市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现为徐州市开发区中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斯特文章作文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越努力越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