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与脸

2015-09-10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脸谱化威虎山样板戏

说到《聊斋》,中国人民第一个最容易想到的故事就是《画皮》,不仅仅因为蒲松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仅仅因为《画皮》被频繁改编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包括近年来被拍成电影大片,而是因为关于“画皮”的隐喻实在太过精彩,也太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这个故事相仿的现象。所以,“揭开某某某某的画皮”就成了一个常用的句式,被用来发现很多掩盖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本来面目。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贺岁大片《智取威虎山》的“画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智取威虎山》实在是一部深入灵魂的文艺作品。在我们如饥似渴地吸取精神食粮的童年,拢共就那么“八个样板戏”可供选择。《红灯记》的好,对孩子而言无动于衷,那是长大以后才懂得欣赏的;也不爱看《红色娘子军》,因为那里面的大腿舞是属于性意识已经萌动的大哥哥们的;其他更是等而下之,惟有一部《智取威虎山》最合我们的口味。

就像你吃了一道美食,口腹满足,通体舒泰,却不一定会去琢磨个中就里。这种琢磨是属于美食家的,或者等你对吃讲究到了一定程度。关于《智取威虎山》,小孩子是只管喜欢和受用的,只有后来理性分析登场时才会像刘欢追问纽约一样地追问这道菜“你到底好在哪里”。论故事情节之跌宕起伏,论戏剧冲突之紧张激烈,论悬念设计之扣人心弦,论人物形象之高大威猛,论唱腔旋律之酣畅淋漓,论经典台词之朗朗上口……《智取威虎山》在“八个样板戏”里堪称样样精通。以至于当年的孩子们如今已“人到中年”,甚至在90后们看来已成“老朽”,但杨子荣那一份壮怀激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仍融化在这一代人的血液中。

所以当徐克导演的3D版贺岁大片《智取威虎山》呼啸而来的时候,不由得反思起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经久不衰地喜欢《智取威虎山》这样一部作品?

有幸先睹为快之后,理性分析开始替代感性喜悦。说实话,我本来对3D之类的花哨技术手段并无好感,像《星际穿越》那样的传统电影感觉已经足够立体,只要电影能够打动人心就功德圆满了。可这《智取威虎山》还真挺适合用3D手段来拍摄、处理。“打虎上山”一段,那“真老虎”可不是京剧舞台上的“纸老虎”,本来就已足够骇人听闻,如今再给老虎插上3D的翅膀,那逼真到如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威虎山聚义厅的恢弘气势、恐怖气氛以及围绕着“百鸡宴”展开的生死搏斗,让观众大饱眼福之处,也得益于电影3D效果的充分放大。二十多年前,我曾有幸去过一次海林县,前往参观当时尚未被旅游开发的真实威虎山聚义厅原址,简直惨不忍睹——不过就是一个低矮简陋的地窝子。现实生活里的土匪也就是这么个水平,为了给土匪头子座山雕过六十大寿,凑一顿“百鸡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犯不上盖一座人民大会堂啊!可是电影不行,既然承担了万众期待的“造梦”功能,您总不好意思把梦造得都超不出观众的想象啊!现在这一3D版的《智取威虎山》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从前在舞台上最多让杨子荣表演甩手一枪打灭两盏灯的“神枪绝技”,现在徐克老怪玩的是神兵天降飞跃峡谷、坦克火力强撼山门、英雄虎胆所向披靡、机关重重煞费心机……甚至玩起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式的飞机大战。

这些还只是徐克鼓捣出来看得见、听得着的表面功夫,更多在润物细无声的不自觉中侵入观众头脑的则是当年“样板戏”留下的故事、结构与人物形象的功底。比如当年所谓的“三突出”:第一,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第二,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第三,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具体在“样板戏”的实践中就是——演员选择和人物造型上的脸谱化、台词和唱腔设计上的正邪分明,以及把正面人物放在中央、打正光而把反面人物放在角落里、打底光或背光等等“小伎俩”。再对照一下现在这一版《智取威虎山》,是不是也是这样?李勇奇虽然是“正面人物”可是不能像少剑波那样漂亮,少剑波作为“英雄人物”又不能像杨子荣那样英武,然后再来看看张涵予演的“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长什么样?栾平和“八大金刚”又长什么样?梁家辉演的座山雕是不是前半场不露脸、后半场丑得让你认不出来?佟丽娅演的“小白鸽”和余男演的“压寨夫人”虽然都是劳动人民苦出身,可是却被安排成一个负责清纯、一个负责性感……。论主要英雄人物,除了表演张弛有度之外,此番尤其惊艳的是张涵予的声音——高亢、洪亮又富有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染力。就像对于汤姆·克鲁斯、哈里·森福特等诸多好莱坞“主旋律”明星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去演一回“反派”。张涵予也是一样,从《梦开始的地方》到《集结号》,再到《智取威虎山》,简直无法想象他怎么能演“坏人”——至少他得找别人配音才行。

这种程式化的创作原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遭到文艺界的猛烈抨击,因为确实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很多基本规律,也忽略了人性的复杂程度。所以那之后很多年,我们的文艺作品开始刻画复杂人性,文学创作名副其实地迎来了群星灿烂的“黄金时代”,直至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同一时期,刻画复杂人性的中国电影如《霸王别姬》、《鬼子来了》、《活着》等等也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A级国际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然而,同时期的门可罗雀甚至转营歌厅的国内电影院却不堪好莱坞的市场冲击——闻美国大片而畏之如虎。

可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在日益放开美国分账大片引进配额的同时,国产电影却不再那么大声地喊“狼来了”呢?因为我们的很多电影已经像《智取威虎山》一样找到了对抗好莱坞的“法宝”,那就是像好莱坞一样去拍程式化的商业片。再回过头去看,这些年,经典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是不是都遵循着“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哪一部不是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和主题先行的概念化?这就是说:只要你把电影拍得爱憎分明、正邪易辨、线性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地讲,就很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剖析就不要奢望同时兼得了。

话及至此,必须解释一下:可不是好莱坞学了“样板戏”的“三突出”,而是“三突出”脱胎于“好莱坞”。就像电影《蓝色骨头》里展现的那样:当我们八十年代还在把夏普的“砖头”单放机当做奢侈品、视“摇滚乐”为“精神污染”、视崔健为洪水猛兽的时候,那些大院里的红色贵胄早在此前二十年就开始听“沃克曼”、玩摇滚了。同样,很多史料都已经披露:当全国人民只能看“八个样板戏”的疯狂十年里,江青和王洪文们可没少同步欣赏好莱坞大片。只不过他们把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性,“转基因”成了我们熟知的“三突出”和“脸谱化”。曾经批判过这些创作原则的时代是一个艺术性审美至上的时代,可是当商业性法则至上的市场化时代洪流涌来,大多数电影人还是得选择从好莱坞商业大片那里再去“转基因”。

所以,“红色经典”是《智取威虎山》的那张“画皮”,“好莱坞基因”才是《智取威虎山》那张真正的脸。

猜你喜欢

脸谱化威虎山样板戏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预测希拉里一旦当选后的对华政策,要避免“脸谱化”
样板戏及样板戏研究的另一面
——评张丽军《“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内心的秘密就在脸上
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3D》张涵予演杨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