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015-09-10夏旭鸣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幅图点子式子

夏旭鸣

数学中有很多“序”,如:整数加减法、乘法一般从个位算起,而除法则从高位开始;四则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等等。这些“序”,都有其内在的“理”,如“理”不明,则“序”无根,故守“序”,当以明“理”为先。

以“先乘再加(减)”为例,这是数学运算中的一项规定,但这种规定是有道理的,如何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是本节课的关键。

环节一:用式子记录过程——让“序”有数学的“理”

活动1:数点子

教师出示“点子图1”:18个点子,见图1。

师:想知道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点子,可以怎样数?

生:2个2个数、3个3个数、5个5个数……

师:谁来2个2个数一数?

生(边圈边数):2、4、6、…18。

师:告诉大家,你圈了几次?

生:圈了9次。

师:谁来5个5个数一数?

生(边圈边数):5、10、15、18。(如图2)

师:他圈了几次?

(学生犹豫了,思考后慢慢举起手)

生:圈了3次,还多3个。

生:也可以圈4次,第4次只有3个。

生:第4次少2个。(如图3)

(设计意图:数点子是低段学生很熟悉的一种数学活动,所选取的两种数法代表了学生在数数过程中会遇到的两种情况:刚好数完与有剩余。前者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后者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经过思辨后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5个5个地数,数3次,还多3个”,即“有余”(如图2);另一种是“5个5个地数,数4次,少2个”,即“不足”(如图3)。这两种认知方式,恰与“乘、加”和“乘、减”相对应,而且不论是“有余”还是“不足”,其数的过程,都与“先乘再加(减)”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这就使后面学习运算顺序有了直观而又可靠的认知基础。)

活动2:写式子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第一种数法吗?

生:2×9、9×2、2+2+2+2+2+2+2+2+2。

师:第二种数法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写好后交流)

生1: 5×3=15,15+3=18。

生2:5+5+5+3。

生3:5×3+3。

生4:5×4-2。

……

师:这些式子都能记录数点子的过程吗? (讨论后交流)

师:5×3+3这个式子既有乘法,又有加法,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先算5×3,表示5个5个数,数了3次,再加3,表示加剩下的3个。

师:看来计算的顺序和我们数的过程是一致的。谁来读一读这个式子,让人一听就知道先算5×3的。

生:5乘3,再加3;5乘3的积加3。

……

(设计意图:式子是对数点子过程的一种记录,第一种数法的式子是对乘法的复习;第二种数法的式子是本课要学习的新知。从数点子到列式子,是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数点子的过程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式子的顺序产生影响,让学生先思考“式子能否记录数点子的过程”,再研究“式子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减法),应该先算什么”时,用数点子的过程来思考运算顺序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后,再让学生读一读,一方面是学习读法,另一方面也起到熟悉运算顺序的作用。)

学生反馈:在记录第二种数法时,最初用生3与生4的式子(即乘、加与乘、减)较少,但在理解了式子的意思后,他们纷纷表示更喜欢这两种记录方式,因为式子清楚地记录了数的过程,意思表达明白准确,而且非常简洁。

环节二:用图形解释式子——让“序”有思维的“理”

活动3:找图形

教师出示“点子图2”:23个点子,见图4。

师:你能像刚才一样圈一圈、数一数,再列式子表示吗?(生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各种数法图(见图5、图6、图7、图8),学生板书式子。

师:我们选一个式子:5×4+3,你能根据式子找到他的数法图吗?

生1:是第2幅图(如图6),因为他4个4个数,数了5次,还多3个。

生2:也可能是第3幅图(如图7),因为他5个5个数,数了4次,还多3个。

师:6×4-1呢?

生3:可能是第2幅图(如图6),因为他4个4个数,数6次,就少1个。也可能是第4幅图(如图8),因为他是6个6个数,数4次,就少1个。

师:如果这两个式子表示的是同一种数法呢?

生:是第2幅图(如图6)。

师:请同学们判断其他几组式子分别表示哪种数法,再与同学交流。

……

(设计意图:点子图2之所以选择23个点子,是希望学生只能列乘、加或乘、减的式子,因为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新知。反馈时,没有采用常规讲评方式,而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根据式子找数法,一方面是避免机械重复,提高挑战难度,从而使学生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顺向、逆向两种不同思维方向的学习,加深对“先乘再加(减)”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反馈:第一次为式子“5×4+3”找数法图时,学生有些拿不定主意,举手的人不多。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圈的就是第2幅图(如图6),所列的式子就是“5×4+3”,他其实是在阐述自己的数法和式子,语气也是不肯定的。但正因为他的描述,让大家明白根据式子找数法,其实就是理解式子的意思,即式子所记录的数的过程,从而找到数法。接下来再为“6×4-1”找图形就自信多了,有的学生还能说出两种不同的数法。

环节三:用故事丰满式子——让“序”有生活的“理”

活动4:说故事

教师课件演示:点子图变成气球图。

师:点子变成了什么?你能说说气球图的故事吗?

生: “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扎气球,每5个扎一束,扎了4束,还多3个,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 用哪个算式表示?

生: 5×4+3,5×5-2。

师: 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 先算5×4,表示扎了的4束有多少个气球,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这些点子还可能变成什么?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课件演示:点子图变成其他情境图)

……

(回到气球图)

师:有个小朋友看着气球图列了这样一个式子:23-5×4,他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思考一段时间后,开始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生:“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有23个气球,每5个扎一束,扎了4束,还剩多少个气球?

师: 先算什么?为什么?

生: 先算5×4,表示扎了多少个气球,再用23减去扎了的气球,就是剩下多少个气球。

(设计意图:点子是一个符号,它可以表示任何东西,本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赋予简洁的点子以丰富的外壳,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运算顺序具有现实的“理”。学生对于这些变化非常感兴趣,从点子到各种图形表示的情境,再到展开想象,他们乐在其中。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他们慢慢体验到变化之中的不变:式子不变,理不变,序不变。)

设计“23-5×4”这个式子,是考虑到前面所有的式子都是“乘在前,加(减)在后”的,学生很容易迁移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往右”,这对形成正确的运算顺序是不利的。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先乘再加(减)”。对此,部分学生理解还是有些困难,本课也只是作为延伸与孕伏。

“先乘再加(减)”是一种“序”,本课主要通过“数点子、写式子、找图形、说故事”这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理”。

活动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点子图,是考虑到低段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丰富多彩的材料固然会暂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也会极大削弱知识本身的魅力。虽然安排简单的点子图,但使用时赋予它各种变化,会更好地吸引孩子关注数学本身。

这四次活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始终围绕着“图—言—式”展开,既有“图—言—式”的顺向明“理”,又有“式—言—图”的逆向辨“理”,并与生活实际沟通。这样,“序”就能以“理”为根,深植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了。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   321000)

猜你喜欢

幅图点子式子
用一样的数字
如何用点子图进行 “凑十法”的建模
思维训练营
找不同
发掘对称关系,把握求解策略
研究式子的常用工具
奇怪的影子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
谁大谁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