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外语教师课堂角色问题的探讨

2015-09-10杜勇婷

考试周刊 2015年101期
关键词:分析探讨

杜勇婷

摘 要: 大学外语课堂学习模式的变化及新型课堂对传统教学的冲击,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使教师面临新的来自客观要求及自身心理的挑战,要求教师重新思考以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探讨如何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课堂角色,既保证大学外语课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又极大程度地实现高效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即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现培养学生能动性与探究性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大学外语 课堂角色 分析探讨

一、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课堂角色的分析与讨论

1.西方教育的教师角色探讨着重于在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教师角色。行为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活动,为可塑的学习者创建学习路径和成长轨道,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效果的“设计者”。

人为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的传统教师角色观。人为教学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是“激励者”、“启发者”和“促进者”。

建筑主义则不像人为主义的那样强调“人”的生成,而是关注“知识”的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即组织、引导、指导、合作、咨询等角色。

2.在新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及相应教学改革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内教育学者的教师角色探讨在结合西方教学理论和中国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余文森教授经过教改实验,在《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如何转型》这一文章中,倡导教师角色要实现“由控制者到促进者”、“由讲授者到引导者”、“由主角到配角”的转变。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课堂程序的设计者,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激发者”(学生学习动机、意愿和热情的催化剂);“组织者”(导演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展示);“疏导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提升者”(通过点拨,提高学生认识的层面);“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判指导)。

具体到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问题的探讨,周燕和张洁(2013,2014)指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外语教师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者”、“对话者”。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外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的基本理论,从以新的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教师在新型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及角色转换等问题。

二、大学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

在新的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大学外语教学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跟着不断调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同样在调整中摸索、摸索中调整,有困惑,有挫败;也有清晰,有惊喜,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教师的课堂角色问题的探讨一定不能离开教学实践,教师角色的规约不应该以俯视的姿态对教师身份作出期待和限定。另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三个关系主体,即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角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互动中体现并实现的。

通过大学外语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笔者认为大学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向“导”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外语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具备驾驭整个课堂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把课堂变成按照统一标准的“生产车间”,学生则成了教师主观意识的“标准产品”。教师从头至尾逐一讲解单词语法,学生早已了解课堂模式,在对课堂完全没有任何期待的状态下被动地做听众,兴趣逐渐减弱。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舞台”,站在“舞台”中心绘声绘色表演的演员不应该是教师,而是学生,而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导演”。在大学外语课堂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该只参照“教参”,而应该有更明确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舞台”所要最终呈现的“舞台效果”,在此基础上,驾驭课堂去接近并实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首先,大学外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乐于并易于参与的语言氛围,即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比如利用情景教学法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新的知识点。其次,作为“导演”,教师要会“分配角色”。“角色扮演”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分配角色,甚至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为某些学生量身打造更适合的角色,外语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扮演主要运用基础知识的角色,而外语水平好的学生则可扮演有更好发挥空间的角色,从而“因材施教”。最后,“导演”要进行好“成本计算”。前两点主要强调大学外语课堂要“放得开”,但同时也要“收得住”。大学外语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发挥,但“导演”必须是舞台真正的驾驭者、把控者,不能“大撒手”,比如课堂进行的步骤、方法、时间的分配等。对“生进师退”应该辩证看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发出有效的“指令”,和学生一起催生出高效课堂。

2.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向导”。

“向导”并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当学生有疑问时进行启发,同时引导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大学外语教师要在理解最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而不是把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向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学生每堂课具体学习目标及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两个方面。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一个讲授者的角色,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尤其大学外语教学更应该是一种间接教学,教方法,讲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大学外语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树立一种“导向”。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充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上,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惫,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最新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再次提醒我们,大学外语教学不应该仅从教授的单词和语法上去量化,更应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对学习方法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的。教师良好的个性素质能为学生树立一种“导向”,能极大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外语教师而言。因为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其中“音”居首位。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外语运用及表现能力会为学生树立一种“导向”,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此外,教师的性格和授课方法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语言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大学外语教师的“导向”角色就体现了这一点。

4.大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指导”和“督导”工作。

“指导”即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给予启发、指导、解答,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总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新的问题。“督导”即通过批改作业、定期测评或其他可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确认和监督,并做好“课后反思”工作,以帮助教师自身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

大学外语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换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做好课堂效果评价;大学外语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等,笔者将作为今后课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一步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以完善大学外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余文森.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如何转型.中国教育报,2012. 11.

[3]周燕,张洁.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重要他者.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3.6;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

[4]戈贝尔·波特,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若干研究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分析探讨
转型时期我国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保护研究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分析
基于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当代大学生恋爱消费现状与原因分析
国企党政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核电厂交流不间断供电系统分析及改进